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土木工程学院创建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成立之初,前身为土木工程系,现设有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两个专科专业。面向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土木工程专业还面向河北省招收专科学生攻读专接本。目前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结构工程学科为河北省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省级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支撑专业之一。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道桥结构健康监测与维修加固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为河北省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土木工程结构实验中心为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既有单跨多层混凝土框架存在的结构体系不合理、抗震能力差等问题,以某典型单跨多层混凝土框架为背景,采用防屈曲支撑(buckling-restrained brace,BRB)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对其进行加固.梳理应用该技术的工程技术条件、减震加固方案的设计流程以及BRB加固连接方式的工程应用条件等,对某单跨教学楼进行直连式减震加固改造,进行非线性推覆分析和时程分析,完成节点构造抗震加固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技术加固单跨框架可行,且能达到较高的抗震设防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日益增多有特殊使用功能的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改造工程,提出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结合智能化设计的设想,即在不影响建筑物使用的前提下对其抗震加固并达到对加固项目后生命周期的管理。既有建筑在抗震加固的各阶段都能做到可视化、参数化、智能化和最大效益化,抛弃传统老旧二维图纸档案,建立建筑物的数字化档案(建筑信息模型),便于震后维护。  相似文献   

4.
单跨框架结构的减震加固技术对于提高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小加固工程量和降低施工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设置防屈曲支撑(BRB)使单跨结构改变为框架—耗能支撑减震结构,从而减小原框架承担的地震效应的研究,阐明了单跨框架结构减震加固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耗能减震加固设计的准则,并对减震加固的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减震加固后,小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和由框架柱承担的地震剪力为加固前的30%~40%,罕遇地震作用下为25%~45%;BRB率先进入塑性变形,是整个结构的第一道地震防线;单跨框架结构采用BRB做减震加固,可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5.
校安工程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提高校舍抗震能力和综合防灾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保障广大师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中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校舍采用隔震技术加固进行了应用研究.通过建立隔震体系的两质点简化模型,系统地研究了在建筑结构顶部加层隔震的减震工作原理,并提出了隔震层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并以一栋不能满足抗震要求的教学楼为研究对象,运用建筑结构顶部加层隔震的减震方法加固,发现其减震效果非常明显且达到了抗震设防目标,因此这种隔震方法对学校校舍的改造加固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是一种新型的结构控制装置,本文对该系统的控制原理和减震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通过对安装HMS系统的五层钢框架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表明,HMS系统具有效率高和适应外界干扰性能强的特点,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或加固之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对比了目前常用的抗震加固方法;介绍了屈曲约束支撑及粘滞阻尼器这两种消能减震元件的特性,以及它们在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阐述了采用屈曲约束支撑及粘滞阻尼器进行联合消能减震的抗震加固技术,并结合一栋既有综合楼的抗震加固设计,给出了这种联合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方法,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以天津市某既有平面不规则框架建筑为研究对象,运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原结构建模并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及该工程自身特点,提出了BRB支撑减震抗扭加固方案;将BRB支撑结构与原结构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抗震加固效果进行比较,BRB支撑结构的周期比减小了26%,扭转位移比减小了15%,层间位移角减小幅度可达31%,顶层最大位移也可以控制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研究结果表明,BRB支撑不仅增加了结构的抗侧移刚度,而且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是一种控制不规则结构扭转效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我国工程结构抗震研究的若干新进展.内容包括:结构试验与分析;土—结构的相互作用;結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设计;特种结构;结构振动控制;生命线工程抗震;震害预测与抗震加固.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地震灾害的频发,人们对建筑物结构的设计愈加重视,在研究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方法的研究。本文主要探讨了预应力技术在建筑结构加固设计和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结构抗震控制研究与工程应用的状况,包括基础隔震技术,耗能减震技术及吸振减震技术,介绍了作者在这一领域中的部分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土木工程防灾问题不仅包含的内容和学科众多,问题复杂,也是当今土木工程学科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以其主要的科学问题为主线,重点讨论地震、强风等动力灾害,抛砖引玉,探讨该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前沿发展方向。主要阐述工程结构抗震与减震、工程结构抗风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和新技术。结合国际上的最新发展态势,重点讨论研究工程结构抗灾防灾的基本性能、分析理论与现代设计方法,结构灾害的物理机制和灾变过程,结构抗灾性能设计理论和结构防灾减灾措施,并探讨相应的发展与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是重庆大学主办的建筑工程类学术期刊(双月刊),主要反映土木工程、市政与环境工程、暖通工程与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培育土木建筑和环境工程方面的高级人才,推动土木建筑学科繁荣发展。本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等数据库来源期刊,欢迎校内外科研人员不吝赐稿。1.本刊主要开设土木工程、市政与环境工程、暖通工程与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栏目,其中土木工程栏目主要刊发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市政与环境工  相似文献   

14.
对层间隔震技术在既有建筑结构抗震加层加固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采用在双线性模型模拟隔震支座,通过参数化研究得到了隔震支座优化参数.对某工程加层后与未加层的地震响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地震波作用下隔震支座的优化参数基本一致,增层隔震技术类似于TMD系统,但因子结构质量较大,能够起到更好的耗能减震效果,可有效削弱原结构的水平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15.
专家介绍     
《广西工学院学报》2012,23(2):F0002-F0002
张敏,男,1965.12,东南大学结构工程博士,广西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建筑结构抗震与减震控制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相似文献   

16.
综合运用现代测试手段、试验技术、评估理论、结构理论、数值仿真、数学统计预测等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既有桥梁在剩余服役期内的安全性和适应性给出评判,提出维护策略及加固方法,是桥梁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基于该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对基于时变理论的既有桥梁可靠性评估方法、结合工程应用的可靠度计算方法、维修加固的策略、钢筋混凝土墩柱的抗震性能及其抗震加固、桥梁加固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装备等研究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并从对既有结构性能衰变的认识、发展新的理论与方法、根据实际需求拓展新的研究领域等方面对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桥梁施工过程监测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应用,是桥梁工程质量的基本保证,已成为桥梁工程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以近两年公开发表的有关文献成果为基础,结合团队开展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实践,对该领域的发展动态进行回顾。从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包括大跨度斜拉桥、悬索桥)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特殊结构专项控制技术方面(包括大型桥梁结构转体过程控制、大型梁段纵向同步顶推过程控制、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过程特殊力学问题分析与控制等)进行了总体研究进展综述与评析,并对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现存的古塔建筑进行有效地抗震保护,根据悬摆减震原理,结合形状记忆合金,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新型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悬摆减震系统(shape memory alloy-suspension pendulum damping system,SMA-SPDS),并对该减震系统进行了动力测试。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小雁塔模型结构减震控制模型,并将模拟分析值同试验结果作对比,验证减震控制模型的可靠性,同时,将该控制方法进一步应用于小雁塔原型结构。结果表明:本文研发的SMA-SPDS频率和阻尼均可调可控,系统性能稳定,减震效果明显;小雁塔模型结构减震控制模拟计算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随着控制模态阶次的提高,需要SMA-SPDS的数量增加,对小雁塔结构的控制效果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正为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把握学科热点和前沿问题,现发布本刊2022年度选题指南,欢迎围绕所选领域向本刊投稿,来稿经审核通过后将优先发表。选题指南如下:1.新材料与高性能结构体系2.3D打印混凝土3.结构分析、计算与设计理论4.现代土木工程试验方法5.工程结构抗震与隔减震6.工程结构耐久性与性能提升7.土木工程工业化与智能建造  相似文献   

20.
由于大规模建设时期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桥梁建设需求与落后的技术储备之间的矛盾,今后10~30年,中国将面临日益增长的桥梁检修压力。基于桥梁评估与加固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包括桥梁主要病害监测技术的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以及传感器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在内的桥梁健康监测技术及装备;对比了基于时变可靠度理论和基于历史数据的桥梁健康评估方法,并论述了结构参数反演相较于人工智能的重要意义;介绍了针对抗弯、抗剪、抗震的局部加固方法,附加结构体系的整体加固方法,及电化学除氯技术等养护方法;介绍了网络级和项目级的维修加固决策方法。考虑到学科交叉特性,对一些先进的传感器、信号处理技术及评估理论也进行了着重介绍,旨在厘清其间内在逻辑,这或许能够起到一定的灵感和思路启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