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穆勇  李国华 《建筑与文化》2011,(11):115-117
随着古民居的历史文物价值日渐凸显,如何在急功近利的开发过程中更有效的保护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历史民居通过"物质特征"形成其物质骨架,"软性信息"内蕴为气质精神。文章分析其特征后提出有效保护的思考:对建筑本体修缮加固;对建筑功能进行适应性置换,营建新生活的容器。既能引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又承载着当地历史延传,最终使得有形的物质形态和无形的历史文脉都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汉人入闽与闽方言的形成 在《地域文化与福建传统民居分类法》一文,提出了从民系——语言——民居类型的演变模式。也就是说,民系的划分是以语言来确定的,而语言又是区分民居类型的依据。福建省的行政区域与闽海系的区域分布基本一致,仅闽西、闽西南为客家系,浦城县的中、北部属越海系。根据北方汉人迁移时间、地点、地域分布的不同,闽海人可分为闽南支系、莆仙支系、闽东支系、闽北支系和闽中支系。对应语言为闽语的五大方言片。  相似文献   

3.
传统民居的本质是传统的民之居所,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镌刻着历史发展的历程。浙西一带传统民居保存较好,集传统文化、建筑艺术等于一身,保护和研究价值甚高,其主要体现在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建筑创作价值三方面,人们在传承传统民居的价值的同时需辩证地去看待问题。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的大地震,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了西羌汶川。经过调研、收集、整理,在此,从历史的、地域的和社会的角度,对西羌民居建筑的分布、分类及空间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保护传统建筑、发掘民族精粹、承传历史文化提供参考,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5.
根据豫东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圩子民居的调查,分析了该地圩子民居针对本地地理与气候条件所形成的独特建筑形态,营造建筑舒适的水环境、风环境、热环境等方面的传统营造经验和技术策略,体现出人居环境营建的地域性生态应对的独特经验和价值,对当前生态技术的地域特点和运用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述了广西传统民居的特征,通过总结广西传统民居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其对现代住宅设计的影响和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白族是我国第15大少数民族,聚居程度较高,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理市沙溪镇,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白族民居世代使用土木结构,这使得传统夯土民居保存较好并可以继续处于活态化传承.本文通过文献收集、实地调研、采访村民等方式记录并分析了该地区白族传统夯土民居...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多项政策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营造技艺记录着丰富的乡土社会历史文化信息,蕴含丰富的民间营造智慧,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选取2000年以来中国知网“营造技艺”文献作为数据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全面呈现营造技艺研究的发文量、热点、机构与作者、文献刊物及发展进程等数据图谱。基于可视化结果,总结归纳出4种中国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研究特征:研究区域的独特、研究对象的全面、研究视角的突破及研究方法的创新。通过研究综述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整体文献研究特征,对我国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白族是我国第15大少数民族,聚居程度较高,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理市沙溪镇,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白族民居世代使用土木结构,这使得传统夯土民居保存较好并可以继续处于活态化传承。本文通过文献收集、实地调研、采访村民等方式记录并分析了该地区白族传统夯土民居的建造方法、传统技艺等,尤其着重于夯土墙营造技艺的记录与分析,以期在传统遗产保护中提高对于滇西北生土民居的保护和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0.
研究分析了我国现行用地分类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美国用地分类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提出了构建我国多维用地分类体系的思路。"多维"包含了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狭义角度是从描述的角度对土地利用属性进行细分,从而构建逻辑清晰的平行结构的用地分类标准;广义角度是把土地利用模式分为经验的模式、评价的模式和规范的模式,根据不同模式的特点,把用地分类可能出现的各种形态与城乡规划运行的各个阶段相结合,梳理出城乡规划的基本方法。该多维用地分类体系的构建将为我国规划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学术轨迹与图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所体现的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轨迹与图景,以期洞悉中国建筑研究的关键所在、明晰中国营造学社的重要贡献和精神,激励后学研究中国建筑的致力攻坚。  相似文献   

12.
中国营造学社初期建筑历史文献研究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江峰  王其亨  陈健 《建筑创作》2006,4(12):153-158
中国营造学社在成立初期,以校勘《营造法式》为开端,进行了一系列的与营造相关的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为后续田野调查测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献考证与实物调查相结合更使得学社产生令世人瞩目的成果。解放以后,由于受政治的影响、观念的变化、学科划分的局限等因素,建筑历史研究越来越倾向于型制构造技术等法式研究上,缺失了对文献的研习,造成建筑历史研究缺乏更广阔的文化视野,研究后劲不足。梳理中国营造学社在文献学方面的成果,可以为当前的建筑历史研究指导方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阚铎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曾是中国营造学社早期的主要成员之一,为中国营造学社以及中国建筑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所整理的古籍至今仍是建筑、园林行业研究的重要文献。然而,由于其后来投身伪满,走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对立面,成为了历史罪人,因此他的名字在各类文献中基本是一笔带过,无法还原其为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所做的工作。该文梳理各种文献资料,试图完整地论述其在营造学社期间所做的工作,及对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成就与历史贡献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溯历史,追寻先贤足迹,系统地梳理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成就和历史贡献,彰显其对于中国建筑史学、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奠基性、开创性的深远影响,以史为鉴,观照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兴替历程,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理论探索,及其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回溯历史,追寻先贤足迹,系统地梳理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成就和历史贡献,彰显其对于中国建筑史学、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奠基性、开创性的深远影响。以史为鉴,观照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兴替历程,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理论探索,及其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威  李晓丹 《新建筑》2003,(4):70-71
介绍了国家图书馆等单位珍藏的逾2万件样式雷图档的重要价值及中国营造学社内诸前辈为整理与研究样式雷图档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相似文献   

17.
关于风景园林学会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滨章 《中国园林》2007,23(8):81-84
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可持续进行的重要保证之一。在积累了近30年宝贵经验,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在现代,特别是在当代的飞速发展历程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正面临着如何顺应国内外形势,特别是如何应对中国城市日新月异的建设进程,加强自身建设,团结和带领中国风景园林行业主动出击、迎接挑战的重大课题。就学会自身体制的改革、工作领域的拓宽等方面提出一点见解,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破除传统治史方法、重视建筑档案遗存、现存营造学社遗稿提及中国营造学社保护文物的思想、言论等方面探讨中国营造学社在文物建筑保护方面的许多前瞻性的具有理论意义的思想,以及其为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以往针对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多集中在华北和中原地区,而对于学社在西南地区八年间所创造的学术价值没有给予足够关注。营造学社在西南的研究分别以昆明和李庄为两个主要据点,本文聚焦学社在云南期间的三年,通过对中国营造学社西迁昆明历程和在滇期间研究工作的梳理,再现全面抗战爆发后三年间营造学社变迁的学术史,归纳其入滇后的研究思路和对云南建筑的特征提炼,由此提出营造学社在滇期间创造的学术史价值以及关注营造学社在西南时期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就在昆明召开的全国第五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中的重要学术观点及对“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组编工作的研讨作了扼要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