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蒙古林西大井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参考大量成功的矿山公园发展模式案例,从矿山公园的内涵和核心价值出发,对林西大井国家矿山公园现状进行了分析,确立了矿山公园的建设目标。建设过程的关键是要解决“四矿”问题,所以在规划过程中将矿山公园与大井镇(矿城)合并一起建设,大井矿山公园建设模式为区域整治规划所带动的区域性统一开发模式。矿业遗产保护模式和矿业生产模式相结合妥善地处理了保护和开发的问题,达到了生态恢复和文化重现的目的,最终实现矿山公园区域的复兴。  相似文献   

2.
杨宁  汪静  付梅臣 《金属矿山》2015,44(11):149-152
矿山公园作为矿山生命周期的延续,可以缓解矿业城市资源枯竭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生态经济问题。不同地区的矿山公园建设由于在空间组织和建设方面的理念不尽相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以新兴的国家级矿山公园--南京市冶山矿山公园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矿山公园的空间组织和产业化发展可行性。对公园空间组织进行分析,基于资源分布特征,提出矿山公园功能分区和矿业遗迹景观分区2种模式,同时论述了公园内部景区协调模式;探讨了旅游产业化建设对其他各产业的推动作用,解决了矿山的经济可持续问题,结合其资源特性,设计矿山公园独特的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对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对矿山公园产业化生态恢复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国家矿山公园是治理矿山生态环境的一种新思路。2005年我国首批28处矿山公园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阐述了国家矿山公园的产生和建设意义,分析了国家矿山公园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协同治理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矿山公园治理是一项探索性和综合性强的工程,涉及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利益主体,需要形成一个以政府主导、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即地方政府是为了推动黄石市矿业旅游和城市转型发展,矿山企业期望实现矿山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投资者渴望获得可观的旅游收益,社区居民期待改善人居环境,游览者希望获得良好的休闲娱乐和科普学习体验,最后提出了多元利益主体协同治理路径:地方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治理,矿山企业合理利用矿业遗迹,社会投资者合作开发工业旅游市场,社区居民提升参与旅游发展的能力,游览者体验和提升工业旅游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国内矿山公园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矿业遗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矿山旅游、矿山公园建设和规划与设计等相关各方面对矿山公园进行了综述,指出如何规划、建设和管理矿山公园是关键所在,并指出对此应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尤其是要重视开发模式、规划及经营管理实践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国家矿山公园的宣传推广工作对于公园建设至关重要。从管理体制、宣传模式、效果及困境等方面,对我国的黄石、开滦、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以及德国的艾姆舍尔公园、美国的帝国金矿州立历史公园进行比较,以期为我国矿山公园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矿山公园的宣传离不开政府的人力物力支持,也离不开健全的管理体制、专业的宣传队伍的支撑。目前我国的矿山公园尚处于初创阶段,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特色的旅游产品尚未完全开发,宣传效果参差不齐。因此,矿山公园应当加强自身管理体制建设,推出特色旅游项目进行宣传,还要利用电视、网络、广播媒体等媒体工具,通过多种营销途径,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寻求国家矿山公园宣传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黄石市矿山公园建设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黄石市矿业城市的特点,分析建立矿山公园的意义,探讨建立矿山公园的基本条件和优势,并根据矿山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矿山公园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矿山公园规划设计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翠  王利娜 《矿业工程》2008,6(1):57-59
深圳市鹏茜国家矿山公园是首批国家矿山公园之一.在对矿业遗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矿山公园的规划原则和发展定位,并对正在和将要进行的矿山公园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矿山公园及其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山公园是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的特定空间地域.分析了矿山公园的特点及类型,阐述了矿山公园建设的重要意义,根据景观美学、生态保护、科教性和安全性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矿山公园的旅游开发策略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制定公园建设规划、明确目标市场、积极促销及开发新产品.  相似文献   

10.
矿山公园建设前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建立矿山公园的前景以及对保护和开发自然遗产、普及矿业知识、改善矿业城市生态环境、加快矿业城市转型、调整矿业城市产业结构和促进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总结我国土地管理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提出的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背景及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土地管理制度。认为正在全国积极开展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 ,将是建立、完善和实施最为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土地整理工作,处理好人口增长与耕地总量平衡、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土地持续、集约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在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苏省土地利用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分析,就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土地持续、集约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在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苏省土地利用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分析,就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观点出发 ,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所出现的把经济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的错误倾向。强调以人为本 ,尤其是共产党更要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必须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资源环境问题,本文在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人与自然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生态环保意识、正确把握科学技术发展方向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切实之举。总结提出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浅议科学发展观对土地整理理念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将是今后指导我国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理念,也对当前开展的土地整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介绍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本质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与土地整理的关系,全面论述了土地整理规划、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管理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青海省省情出发 ,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 ,提出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土资源工作。即树立科学的资源利用观和管理观 ;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不放松 ;把保护资源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牢固树立保护资源就是保护发展的观念 ;要着眼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资源环境问题 ,为人民谋福利。  相似文献   

19.
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施矿业城市战略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质是尊重人、关爱人,一切从人的需要和利益出发,以人的利益为目标和归宿。矿业城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战略转型,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在于提高党、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论土地整理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土地整理工作,要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确立“正确的土地整理观”。本文提出:形象工程的政绩标志误导土地整理行为,不能片面追求数量平衡而忽视质量提高;生态保护观念淡薄导致土地整理走入误区;建立土地整理理论,完善土地整理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