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阻水导体的设计制造是海底电缆领域内的关键课题之一。提出一种等截面梯形型线阻水导体结构的理论设计方法,通用性强,可编程性高,适用于50~3 500 mm2阻水导体的设计和生产制造,可解决阻水型线导体设计和制造困难、尺寸不合理等问题,导体填充系数可达到0.96以上;然后,通过阻水、机械、电气性能试验,验证所述理论设计方法和工艺制造的合理性,导体结构对海缆的整体性能无不良影响,且阻水胶型线导体结构优于阻水带结构;最后,根据理论计算,所述方法设计的中压海缆型线导体外径比紧压圆形导体小3.9%~7.0%,最大可降低1.1%的制造成本。导体截面越大,型线导体结构优化越显著,验证了型线结构海缆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2.
24纤非金属干式直埋光缆改变了过去以金属铠装为缆的加强单元的传统设计,采用非金属材料即芳纶为加强单元,通过缆芯干式阻水技术以及在芳纶绞合的过程中填加合适的阻水物质来实现缆的纵向阻水。  相似文献   

3.
通过 2 2 0 k 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的设计和试制 ,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说明 :(1 )电缆的导体结构 ;(2 )绝缘厚度的设计 ;(3)导体屏蔽及绝缘屏蔽的屏蔽方式及厚度选取和材料的选用 ;(4)金属护套的功能及其厚度的选定、轧纹形状及阻水性能试验验证 ;(5)纵向阻水层结构的设计 ;(6)试制过程的工艺要点。文中还指出了通过产品的型式试验 ,证明产品的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高压电力电缆阻水机理及水树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说明高压电力电缆阻水性能的重要意义,并指出电缆进水的危害.从纵向阻水和径向阻水两方面进行高压电力电缆的阻水结构分析,并选择合适的阻水材料和工艺参数,表明铝护套深度、节距均对电缆阻水性能产生影响.通过进行电缆阻水性能试验,验证电缆阻水性能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5.
张牧 《电线电缆》1999,(2):19-22
叙述了阻水型电力电缆的开发,介绍了阻水型电力电缆构造及其阻水结构,以及电缆的阻水试验和结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最优的阻水填充材料和阻水方式,以开发高压直流陆缆及海缆用大截面纵向阻水型线导体,分别对选用的半导电阻水带和阻水胶进行阻水效果测试,并模拟电缆生产过程中导体受热情况进行了250℃下的热重性能测试(TGA),最后分别在2 MPa水压下作用10 d时间及1 m水柱下进行10次热循环的测试条件下对填充阻水带和阻水胶的3 000 mm2型线导体绝缘线芯开展纵向透水试验。阻水效果测试表明,阻水带膨胀速率和膨胀高度分别为11.5 mm/1 min及15.5 mm/5 min,均满足JB/T 10259—2014的要求;固化阻水胶在不同水压下浸泡一周后形态仍保持稳定。热重性能测试(TGA)结果显示:阻水胶和阻水带在测试条件下均未出现明显的重量损失,热稳定性能均满足电缆的生产需要。纵向透水试验结果表明:阻水带型导体在2 MPa水压作用下10 d时间的测试条件下透水距离为7.2 m,在1 m水柱下进行10次热循环的测试条件下透水距离为0.9 m,而阻水胶型导体在上述2种条件下均发生了全部长度的透水。通过检查样品发现:阻水胶型导体各层单丝外表面虽然附着了阻水胶,但是同样可见较多水珠,最可能的原因为单丝绞合时阻水胶的填充工艺不完善,从而造成阻水胶型导体内存在供水分沿纵向渗透的通道。阻水带型导体铜单丝缝隙中有大量膨胀后的阻水颗粒分布,阻止了水分纵向渗透,因此可以满足高压直流陆缆及200 m及以下水深直流海缆工程的使用需要。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按变体相似理论进行复杂形状阻力件的流阻试验方法。利用变体相似理论设计了水力模型并进行了流阻模拟试验,获得了AC600压水堆蒸汽发生器水室挡板流阻特性曲线,可供实际工程设计使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有关光电复合海底电缆导体阻水、电缆接地、光缆复合、铠装层、接头等方面的设计思路或方法。  相似文献   

9.
阻水纱在金属铠装光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阻水纱的选用原则和使用阻水纱的光缆结构 ,工艺及性能 ,通过几种阻水结构的比较 ,说明了使用阻水纱的光缆具有性能可靠 ,工艺简单 ,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唐勋 《电线电缆》2023,(1):22-25
由于各种牌号阻水玻纤纱的生产厂家的生产工艺和配方不同,因此,阻水混合物的成分和比例有所不同,产品的性能表现也不同。本工作通过相关的测试方法和设备,研究不同牌号、不同配方的阻水玻纤纱的延燃性、燃烧热释放,考察了阻水玻纤纱对光缆燃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