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快速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荧光细胞系检测系统,并用其检测HCV滴度。方法通过RT-PCR法获得干扰素β启动刺激因子-1(interferon beta promoter stimulator-1,IPS-1)蛋白C-端第462-540位氨基酸(C462-540)的基因序列及含有SV40核定位信号的IPS-1(C462-540)基因序列,插入经同样酶切的慢病毒表达载体LV-CAG--EGFP-WPRE、LV-CAG—mCherry(RFP)-WPRE,构建表达EGFP-IPS-1(C462-540)、RFP-NLS-IPS-1(C462-540)的慢病毒重组表达质粒;在此基础上构建含有IPS-1(C462-540)-2A-EGFP-puro、IPS-1(C462-540)-IRES-EGFP-puro的慢病毒重组表达质粒;利用293T细胞包装含有IPS-1(C462-540)蛋白的重组慢病毒;感染Huh7.5细胞,流式细胞仪筛选稳定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的Huh7.5细胞,或用puromycin筛选稳定表达EGFP的Huh7.5细胞;利用10倍系列稀释的HCV感染上述细胞,检测HCV的滴度。结果测序表明4种慢病毒表达质粒构建正确;收获的慢病毒感染Huh7.5细胞48 h后,可见EGFP或RFP表达,经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了稳定表达EGFP-IPS-1(C462-540)、RFP-IPS-1(C462-540)的细胞系,经puromycin筛选获得了稳定表达EGFP-IPS-1(C462-540)的细胞系;经10倍系列稀释的HCV感染后,弥散在细胞质中的点状EGFP、RFP会扩散到整个细胞或定位到细胞核中,在甲基纤维素的限制下形成明显的荧光噬斑点,通过计算荧光噬斑点数得到用Huh7.5-EGFP-IPS-1(462-540)-IRES-PURO、Huh7.5两种细胞检测的HCV滴度分别为(5.6±0.2)×10~5和(5.5±0.2)×10~5 PFU/mL,二者无显著差异。结论成功构建了含有绿色荧光或红色荧光报告系统的细胞系,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检测HCV滴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感染地鼠肾细胞BHK-21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NGF(100、50、25、12.5、6.3、3.1、1.6和0.8μg/L)加入BHK-21细胞中,采用MTT法检测NGF对BHK-21细胞的毒性作用;将不同稀释度的JEV(10-1、10-2、10-3、10-4、10-5、10-6、10-7)JEV感染BHK-21细胞,蚀斑计数法测定病毒滴度;在JEV感染的BHK-21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NGF,观察细胞的CPE情况,并通过蚀斑减少率分析NGF对JEV的抑制作用。结果 NGF浓度在100μg/L以内对BHK-21细胞无毒性;JEV的滴度为Lg 8.70 pfu/ml;NGF(12.5μg/L)+JEV组BHK-21细胞病变程度明显减轻;随着NGF浓度的提高,蚀斑减少率也呈升高趋势(r=0.929,P<0.05),NGF浓度为3.1μg/L以上时,蚀斑减少率达10%以上,具有明显的抗JEV效果。结论 NGF在浓度为0.8~100μg/L的范围内,对JEV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今后研究NGF抗病毒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a(interferonα2a,IFNα2a)与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联合作用对体外肝癌细胞HepG2.2.15增殖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IFNα2a(5 000、10 000、15 000 IU/ml)和IL-2(2 500、5 000、10 000 IU/ml)单独及联合作用HepG2.2.15细胞96 h后,采用WST-1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联合作用组细胞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联合作用组细胞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表达,斑点杂交法检测联合作用组细胞HBV-DNA的复制情况。结果与不同浓度的IFNα2a和IL-2单独作用相比,二者联合作用对HepG2.2.15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IFNα2a与IL-2联合作用组HepG2.2.15细胞显微镜下可见细胞逐渐变圆,胞浆中颗粒增多,增殖变慢,细胞间接触不紧密,细胞周围碎片增多;联合作用组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P<0.05);5 000 IU/ml IFNα2a+10 000 IU/ml IL-2、10 000 IU/ml IFNα2a+10 000 IU/ml IL-2和15 000 IU/ml IFNα2a+10 000 IU/ml IL-2对HepG2.2.15细胞HBV-DNA的复制有抑制作用。结论 IFNα2a与IL-2联合作用对HepG 2.2.15细胞增殖及HBV-DNA复制均有抑制作用。本实验为后续体内动物实验及筛选合适的疫苗佐剂奠定了基础,也为新型乙型肝炎疫苗及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黄芪提取物黄芪甲苷与维生素D3联用对二维回转培养大鼠原代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离体培养大鼠原代成骨细胞后,用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等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通过细胞回转器模拟微重力效应,采用MTT、细胞计数等方法研究不同浓度配比的黄芪甲苷与维生素D3混合液对大鼠原代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用黄芪甲苷或维生素D3均对正常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最佳促增殖浓度分别为1×10-7 mol·L-1和1×10-8 mol·L-1,当1×10-7 mol·L-1黄芪甲苷分别配以1×10-9 mol·L-1或1×10-8 mol·L-1维生素D3时,其相对增殖率可达200%和196%;不同浓度配比的黄芪甲苷与维生素D3混合液对模拟微重力下二维回转培养成骨细胞的增殖有显著促进作用,其最佳促增殖浓度为1×10-7 mol·L-1黄芪甲苷配以1×10-9 mol·L-1维生素D3。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能够自主复制的丙型肝炎病毒(HCV)体外细胞感染模型。方法制备HCV2a FL-J6JFH和阴性对照FL-J6JFH(GND)RNA转录体,分别转染Huh-7.5细胞,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细胞内HCV RNA水平,免疫荧光法(IFA)检测细胞内HCV蛋白的表达。以转染细胞上清液感染Na觙ve Huh-7.5细胞,检测HCV感染性病毒颗粒(HCVcc)的产生。将细胞用不同浓度的IFNα处理,观察所建立的细胞感染模型对IFNα的敏感性。结果转染后第5天,FL-J6JFH转染细胞内HCV RNA为1.2×106GE/μg RNA,第9天下降至最低水平,随后上升,于第13天达到最高值6.5×106GE/μg RNA,此后直至第59天,均保持在106GE/μg RNA左右,而FL-J6JFH(GND)转染细胞内HCV RNA则很快消失。FL-J6JFH转染的细胞内始终可以检测到HCV蛋白表达,而对照细胞内均未检测到。从第5天起,各时间点的FL-J6JFH转染细胞均能产生HCVcc。IFNα能够有效抑制HCVcc感染Huh-7.5细胞,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已成功建立了能持续产生HCVcc的HCV2a型体外细胞感染模型,IFNα能抑制FL-J6JFH HCVcc感染细胞中HCV RNA的复制,为研究HCV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北京株(VZV84-7)水痘病毒在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measles-mumps-rubella-varicella,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中的稳定性。方法将4批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成品分别置37℃保存4周、2~8及-15~-20℃保存24个月,采用蚀斑形成单位(plaque forming unit,PFU)试验检测不同时间点疫苗中水痘病毒滴度。将水痘病毒原液于-80℃反复冻融1、2、3次后,分别与麻疹、腮腺炎、风疹各单价疫苗原液按一定比例配制成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进行冻干,采用PFU试验分别测定冻干前、冻干后基础水痘病毒滴度及冻干后于37℃热稳定1周的水痘病毒滴度。结果 4批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成品于37℃保存4周后,水痘病毒滴度下降范围为0.5~0.7 lg PFU/ml;于2~8℃保存24个月,水痘病毒滴定最高达4.6 lg PFU/ml,最低为4.4 lg PFU/ml;于-15~-20℃放置24个月,水痘病毒滴度基本保持不变,均达合格标准(不低于3.6 lg PFU/ml)。水痘病毒原液经1、2、3次冻融后制备的MMRV,通过37℃热稳定1周,水痘病毒滴度分别为4.9~4.6、4.6~4.4、4.5~4.3 lg PFU/ml,均达到合格标准(不低于3.6 lg PFU/ml)。结论北京株(VZV84-7)水痘病毒在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中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试阶段制备的麻腮风水痘(measles,mumps,rubella and varicella,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的稳定性。方法将检定合格的3批中试阶段制备的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分别置-20℃、2~8℃、室温(25℃)和37℃,定期对其病毒滴度进行检测;在0和18月进行鉴别试验、物理检查、水分检测、无菌检查、异常毒性检查、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检测、抗生素残留量检测。结果 -20℃放置18个月,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中麻疹、腮腺炎、风疹及水痘病毒滴度分别不低于4.55 lg CCID_(50)/ml、5.05 lg CCID_(50)/ml、3.80 lg CCID_(50)/ml和4.65 lg PFU/ml;2~8℃放置18个月,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中麻疹、腮腺炎、风疹及水痘病毒滴度分别不低于4.05 lg CCID_(50)/ml、4.93 lg CCID_(50)/ml、3.80 lg CCID_(50)/ml和4.32 lg PFU/ml;25℃放置6周,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中麻疹、腮腺炎、风疹及水痘病毒滴度分别不低于3.80 lg CCID_(50)/ml、4.43 lg CCID_(50)/ml、3.93 lg CCID_(50)/ml和3.87 lg PFU/ml;37℃放置4周,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中麻疹、腮腺炎、风疹及水痘病毒滴度分别不低于3.80 lg CCID_(50)/ml、4.43 lg CCID_(50)/ml、3.93 lg CCID_(50)/ml和3.84 lg PFU/ml。其他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均符合制造及检定规程要求。结论冻干MMRV联合减毒活疫苗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载体浓度与犬肾脏上皮(Madin-Darby canine kidney,MDCK)细胞接种密度之间的关系,及其对MDCK细胞生长代谢的影响。方法实验设计了4组不同的单个微载体周围的细胞数范围,分别为0~10、10~20、20~60和60~120个,每组范围分别通过控制微载体浓度或细胞接种密度得到2组不同条件的实验组,即12 g/L微载体组和5×104个/ml MDCK细胞组、7 g/L微载体组和1×105个/ml MDCK细胞组、3 g/L微载体组和5×105个/ml MDCK细胞组、1 g/L微载体组和1×106个/ml MDCK细胞组,其中1、3、7、12 g/L微载体组细胞接种密度均为2×105个/ml,5×104、1×105、5×105、1×106个/ml MDCK细胞组微载体浓度均为3 g/L。经转瓶培养,每隔24 h取样,进行细胞计数,并检测细胞代谢。按确定的最佳细胞接种密度和微载体浓度培养MDCK细胞72 h后,接种0.01 MOI的甲型流感病毒株A/PR8/34,检测病毒的HA效价。结果当一个微载体周围的细胞数控制在20~60个之间,微载体浓度为3 g/L,细胞接种密度为5×105个/ml时,活细胞密度(viable cell density,VCD)可达3×106个/ml以上,细胞在72~96 h之间,能获得一个较为稳定的平台期,葡萄糖等营养物不会消耗过多以致耗竭,而乳酸、氨等代谢副产物的累积对培养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小,有利于后期流感病毒的接种,同时还可达到理论最高活细胞值的60%以上。HA效价可达12 log2HA units/50μl。结论控制单个微载体周围细胞数在20~60个之间,细胞生长和代谢显著优于其他条件,且有利于病毒的复制,提高了病毒滴度。为基于MDCK细胞大规模高效生产流感病毒疫苗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沙门菌对小鼠胃癌细胞MFC增殖及β-防御素-2(mouseβ-defensin,m BD-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10、10~2、10~3和10~4个/ml)沙门菌分别作用MFC细胞不同时间(12、24和48 h)后,MTT法检测沙门菌对细胞抑制的最佳浓度及时间;TUNEL法检测不同浓度(10、10~2、10~3和10~4个/ml)沙门菌作用MFC细胞不同时间(12、24和48 h)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将不同浓度(10、10~2、10~3和10~4个/ml)沙门菌作用MFC细胞4、8和12 h,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m BD-2 m RNA及蛋白水平。结果浓度103个/ml沙门菌作用24 h对MFC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细胞凋亡也明显;沙门菌作用MFC细胞8 h时,m BD-2的表达量无论在蛋白还是m RNA水平均较高。结论m BD-2的表达在浓度103个/ml沙门菌作用8 h后达到最高,为进一步研究m BD-2的产生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α(Interferon α,IFNα)是目前公认的可有效抗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药物,其主要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而发挥作用。抗黏病毒蛋白A(Mixovirus resistance protein A,MxA)是由I型IFN诱导产生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000的抗病毒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具有识别HCV核糖核蛋白复合物(Virus ribonucleoprotein complexes,vRNPs)的功能,通过MxA的GTP酶活性水解HCV核衣壳,使病毒核酸释放并被胞浆中的核酸内切酶降解。本文主要对IFN的分类、MxA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及近年来MxA抗HCV感染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