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更正启示     
《现代城市研究》2020,(4):89-89
本刊2020年1期《快速城镇化区域城市韧性时空演变及障碍因子诊断——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一文图5中“襄樊市”应为“襄阳市”,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2.
快速高效地提取城镇建设用地,并准确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依据和重要保障。基于长时间序列DMSP/OLS夜间稳定灯光数据,采用阈值法分别提取1993-2013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城镇建设用地,综合运用扩张速度、重心转移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指标或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镇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城镇建设用地时空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3-2013年长江经济带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呈显著增长态势,表现出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延伸的态势;城镇建设用地重心和标准差椭圆均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城镇扩张趋于放缓,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则将成为未来城镇扩展的新增长极;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受到人口数量、GDP、产业结构、经济活动、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不同发展阶段各因子影响效力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MODIS遥感影像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以及Landsat TM/ETH影像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计算标准城市用地复合指数NUACI,提取2000、2005和2010年三个节点年份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建成区范围,分析长江中游环鄂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建成区空间分布和演变特征。从总体来看,2000—2010年之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速度不断加快,其中武汉城市圈城市建成区面积空间分布最广且城市建成区分布单中心圈层空间格局显著,但随着扩散效应的加强,逐步形成以"鄂州—黄石—黄冈"三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副中心:环长株潭城市群由单城市星状空间分布向多中心网络状空间分布格局发展,"长沙—株洲—湘潭"三城市集群发展更为显著;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建成区空间扩展速度最快,空间分布格局放射轴向特征显著,城市建成区的空间扩展与交通要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逐步成为我国人口、产业、土地等各种空间要素集聚以及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文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讨对象,从人口、产业、土地城镇化视角描摹城镇化发展程度,构建复合评估指标体系,并经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综合剖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镇化水平。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存在差异。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显著,与周边中小城市的联动不够紧密,须对区域统筹一体化,进行"核——点——轴——网"高度融合的城镇化体系网络构建。  相似文献   

5.
从城市成长能力的角度出发,构建由成长实力、成长潜力、成长基础、成长环境四方面组成的三级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灰色关联系数法和综合评价模型评估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综合成长能力水平。以成长能力的聚类分析结果为依据,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十"字轴带型空间发展态势,并进一步解析三个次区域的空间发展格局,最后提出差异化的成长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协作有待加强。基于企业关联网络,利用百强企业分支机构之间的关联数据,通过"总部—支部法"进行关联度测算,发现在长江中游区域的"城市圈"、省域、长江中游城市群3个尺度上,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呈现出"弱—强—弱"或"强—强—弱"的变化规律,在省域尺度上区域协作水平高,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尺度上区域协作水平下降明显;在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中,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协作水平最高,武汉城市圈和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次之。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内"省域经济"的特征较明显,"省级行政边界"对企业分支机构选址行为有较大影响,从而对所在区域协作水平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发生后,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城市群发展战略区域之一,所受影响最为显著。在全球疫情仍在肆虐的当下,为探究疫情重灾区城市群疫情时空演变规律,文章通过搜集整理长江中游城市群2020年典型时段疫情统计数据以及路网交通与经济社会等数据,利用GIS可视化、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动态变化过程与空间演变特征,并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分析城市群疫情发展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总数呈现S型变化态势,先后经历缓慢上升、快速上升和逐步放缓3个阶段,之后疫情总体由紧急防控阶段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2)城市群新冠肺炎发病率空间差异显著,累计确诊病例数呈“一主多次”、由北至南分层级扩散的空间分布及演变格局,新增病例地理分布经历先快速蔓延后逐步缩小的阶段性变化。(3)城市群新冠肺炎发病率和疫情受人为干预初期的累计确诊病例数具有较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4)城市群疫情发展演变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密度、经济与收入水平、公共卫生条件、行政区划和防控干预措施等。受疫情扩散阶段和跨区人口流动管控影响,空...  相似文献   

8.
区域创新已成为当前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前沿热点,而空间协同是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3C"综合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绩效的评估框架,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市为实证案例,从3个层面观察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特征和属性,主要结论有:①3C理论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动态框架,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有一定适用性。②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存在"中部塌陷"现象;城市群创新网络联系较弱,网络空间上呈现不均衡三角形结构;创新协同网络层次、节点较少,空间结构不明显。③3C评价结果显示3个次级城市群发展困境不同,应制定不同的创新发展策略。④3C结构是一个非线性发展过程,从低水平扩展到开放式均衡发展,若发展不均则进入过均衡式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2015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3个中心城市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城市群。为了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勘测事业合作与发展,武汉市测绘研究院、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共同倡议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战略论坛"。本文介绍了论坛成立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在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勘测单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述了论坛交流合作的原则和主要内容,并对推动论坛合作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构建熵权法下的城市经济韧性测度模型,评价中国2011—2019年285个地级以上城市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格局,运用局域热点分析、重心模型分别刻画城市经济韧性的局域与整体演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研究期间内,各城市的经济韧性稳步提升,但地区间差异显著,并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城市经济韧性水平的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区经济基础、区域市场规模、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能力、区域金融基础、数字金融水平对本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政府干预程度、城乡收入差距则制约着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镇化已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正发生着结构性转型--由个体城市向城市群体的跨越,展开城市群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基于对城市作为区域主体的假设,以分工与博弈理论为基础,首先给出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变的两个认知主线:①一种专业分工的生产网络:②一种竞合博弈的关系图式.继而研究选择长三角、京津冀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城市群产业经济空间演变实证案例,采用制造业区位商作为刻画城市基础产业部门与区域分工的基本变量,借助Excel与Suffer软件,进行1997、1999、2001、2003、2005共5个年份的定量化与图形化演变信息分析,初步发现:①三大城市群经济空间形态差异明显,显示出城市群发育程度差距;②城市群内部的制造业分工地位不断变化,重组明显;③制造业分工空间关联密切,核心组团空间连续格局明显等两个重要特征.以期通过研究工作有助于拓展与丰富的城市群研究相关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生态空间不仅是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屏 障,也兼具重要的游憩服务功能,若孤立处理2种功能的关 系,必然会导致过度开发或被动保护。揭示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供需匹配特征及空间格局,对优化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总体布局,推动生态空间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总体格 局、省级层次供需特征、市县级层次供需关系3个层次,对区 域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供需平衡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长三角城市群人均生态空间资源较高,但生态空间游憩服务 的供需错位现象突出。不同出行半径范围内生态空间游憩服 务显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失配现象,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南 北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仅依赖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扩大 生态空间服务半径,北部城市的供需失衡现象会更加恶化。 长三角城市群各市县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加强生态游憩服务 跨区域供需协同网络:南部生态资源富足区应延展其游憩服 务辐射范围,填补供应空白;城市近郊区应关注连续性游憩 廊道建设,整体提升供应水平;北部连片供给失衡区则应进 一步挖掘农林复合空间的生态游憩潜力。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城市群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战略论坛成立一年多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勘测单位在论坛框架内展开了互相交流和合作,取得了初步合作成果。本文分析了在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勘测单位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和机遇,阐述了城市勘测单位要抓住国家区域战略落实的新机遇,加快转型升级以适应新常态,通过区域合作,促进城市勘测事业协同发展。文章还展望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勘测区域合作的前景,提出了合作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经过三十年城镇化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形成相对成熟的城镇群体空间。与此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城镇群尚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珠三角发展历程的回顾,归纳提出城镇群不同阶段的关注重点与应对策略,同时,文章以湖南邵阳东部城镇群为例,提出"双加速"阶段的城镇群要以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双路径",来应对区域外部的竞争与挑战,实现城乡区域的快速、持续与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茂龙 《工业建筑》2014,(Z1):131-134,189
人口老龄化是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考虑的重要因素。长三角城市群是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地区。根据第五次、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情况。研究表明,老年人口数量在长三角地区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沿沪宁、沪杭甬发展轴,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呈逆核心边缘结构。人口老龄化水平区域差异的直接原因是人口迁移和老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城市规划、社会保障和文化等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群空间规划方法的转变与空间管制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群的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最主要的地域结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地域转移,城市群被视为带动省域乃至国家经济区发展的战略核心,我国城市群的发展面临着城市群竞争力提升、空间协调发展、空间发展引导、以及环境与生态系统优化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城市群规划需要实现的十个转变和需要实践的新方法,并依据城市群面临的核心问题和规划采取的主要方法总结了城市群空间管制策略的四个类型,即区域协调型、一体化引导型、竞争力培育型、空间管制型,并对山东半岛城市群规划的空间管制策略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从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和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将上海置于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中,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和总体演化规律,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内外部发展条件的分析,提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定位,并从全球化进程、区域一体化、差异化发展战略、城镇空间格局、世界级城市群以及区域管治策略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货运物流是区域城镇节点联系并形成网络的重要维度,是支禕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骨架”,其高效运转是城市群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利用互联网物流数据平台上各城市间的货运联系数据,对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公路货运网络特征做分析,发现长三角、珠三角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多层次公路货运网络,分别以上海和广州为单核心;而京津冀的货运网络则以天津和北京为双核,网络结构相对简单,以核心城市向其它城市辐射的单向联系为主。进一步从货运网络的均衡性、稳定性、层次性三个角度对案例城市群的网络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物流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并不必然导致城市群网络绩效的差异性;一个成本更低、更快捷、更安全的物流网络有赖于城市群内城镇节点的合理分工协作,有赖于城市网络的组织协调,也有赖于若干不同层次门户枢纽节点的建立。研究结论对我国城市群跨地域货运网络绩效的提升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交通导向的环杭州湾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交通作为区域经济联系的纽带,是城市群体空间建构的重要载体,尤其现代快速交通更是城市群体空间有序发展和合理组织的关键,在回顾区域交通与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历史演变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快速综合交通条件下的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通过统计长三角江浙沪皖26城市彼此间互联网用户对其他城市搜索的"百度指数",模拟测度城市间以民众关注度为主的信息流强度.基于此构建"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网络模型,结合企业组织视角的城市网络对比分析其结构特征,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解析和探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2020)》中"一核五圈"的空间格局,得出以下规划启示:首先,相比企业组织的城市网络,信息流视角下的城市网络结构与城市行政等级结构的关联性更低;其次,城市群的外部范围、内部组织等虽有清晰的界限划定,其各城市的实际功能联系却是紧密交织并不断拓展的,将逐渐演化为动态、开放的网络体系;再次,"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范围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存在,需针对不同外围后发城市提供相应对策支持,加强其与核心城市的互动联系,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研究提出,随着网络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基于信息流的城市网络研究将更加全面和准确,可为宏观层面的城市区域规划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引导城市与城市群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做规划、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