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研究了活性炭对水溶液中恩诺沙星的吸附行为。热力学研究表明:活性炭对恩诺沙星的吸附符合Freundlieh等温吸附方程。测得△H=-16.02kJ·mol^-1,说明活性炭对恩诺沙星的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且IAHI〈20kJ·mol^-1,表明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同时测得吉布斯自由能AG〈0,受温度影响不大,表明吸附质从溶液到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过程是自发过程。动力学研究表明:活性炭对恩诺沙星的吸附更好地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描述,测得其表观活化能眈为105.72kJ·mol^-1。  相似文献   

2.
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研究了活性炭对水溶液中盐酸左氧氟沙星的吸附行为。热力学研究表明活性炭对盐酸左氧氟沙星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测得ΔH=-33.43kJ·mol^-1,说明这是一个放热过程,且(ΔH)〈40kJ·mol^-1,表明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两时测得吉布斯自由能ΔG〈0,受温度影响不大,表明吸附质从溶液到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过程是自发性的。动力学研究表明活性炭对鼓酸左氧氟沙星的吸附更好地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描述,表观活化能Ea=40.65kJ·mol^-1。  相似文献   

3.
竹炭对苯酚吸附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竹炭对水相中苯酚吸附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动力学实验表明:竹炭对苯酚的吸附拟用准一级动力学处理。并测定不同粒径、不同温度下竹炭对苯酚吸附的表观速率常数及活化能。热力学研究表明:竹炭对苯酚的吸附符合 Langmuir 等温吸附方程。测得吸附热ΔH=-14.0 kJ/mol,说明竹炭对苯酚的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且ΔH<40 kJ/mol,表明吸附过程主要为物理吸附。同时测得吉布斯自由能ΔG<0,且受温度的影响不大,表明吸附质从溶液到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过程是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研究了活性炭对水溶液中呋喃西林的吸附行为。热力学研究表明:活性炭对呋喃西林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ΔH=-8.76kJ?moL-1,且|ΔH|40kJ?moL-1,说明该吸附为放热过程且为物理吸附。同时测得吉布斯自由能ΔG0,受温度影响不大,表明吸附质从溶液到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过程是自发过程。动力学研究表明:活性炭对呋喃西林的吸附更好地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描述,测得其表观活化能Ea为9.68kJ?moL-1。  相似文献   

5.
改性竹炭对4-硝基苯酚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硝酸对竹炭进行改性,考察了改性竹炭对水溶液中4-硝基苯酚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与原竹炭相比,硝酸改性竹炭的比表面积、孔容及对4-硝基苯酚的吸附量显著提高。在实验条件下,动力学过程用二级吸附动力学模拟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通过二级吸附模型计算出的平衡吸附量与实验值相符。改性竹炭对4-硝基苯酚的吸附行为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式进行描述,相关性都较好,但更符合Langmuir公式。求得热力学参数ΔH=28.36 kJ/mol,ΔS=168.88 J/(K.mol),ΔG分别为-19.41(10℃)、-22.86(30℃)、-26.16(50℃)kJ/mol,表明改性竹炭对4-硝基苯酚的吸附是吸热、自发的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复合离子缓凝剂(IAD),借助红外光谱及元素分析表征了IAD的分子结构.采用化学需氧量(COD)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浓度下的IAD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热力学.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饱和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Lagergren吸附速率方程,由Arrhenius方程,得到Ea=7.75 kJ/mol.吸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吸附热力学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当温度升高,吸附平衡常数减小,求得热力学参数△H=-11.48 kJ/mol,AS=89.05 J/(mol·K),AG<0,吸附为放热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7.
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研究了活性炭对水溶液中头孢氨苄的吸附行为。热力学研究表明:活性炭对头孢氨苄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ΔH25.24 kJ.mol-1,且40 kJ.mol-1,说明该吸附是一个物理吸附且过程中吸热。同时测得吉布斯自由能ΔG0,受温度影响不大,表明吸附质从溶液到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过程是自发过程。动力学研究表明:该吸附过程比较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描述,其表观活化能Ea为21.75 kJ.mol-1。  相似文献   

8.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铬(Ⅵ)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用201×7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Cr(Ⅵ)的过程和机理。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201×7阴离子交换树脂对Cr(Ⅵ)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以离子交换吸附为主,但Langmuir方程更能准确反映该交换吸附过程。测得热力学参数△H=4.182 kJ/mol,△S=34.80 J/(mol.K),△G=-6.195 kJ/mol。动力学研究表明,该树脂吸附Cr(Ⅵ)受颗粒扩散控制,铬的吸附速率常数为k=3.25×10-4s-1,内扩散系数随溶液pH值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鸡毛吸附水中机油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H2O2预处理的鸡毛作为吸附剂对水中机油污染物进行了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研究.在25~55℃范围内,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动力学研究表明,室温下鸡毛吸附机油速度快,吸附15min就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可以用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计算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标准吉布斯自由能△Go-24.59~26.63kJ·mol-1,标准焓变△Ho 为-45.74kJ·mol-1,标准熵变△So为-65.35J·(mol·K)-1.结果表明,吸附是一个可自发的、放热和熵减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黄腐酸对铜(Ⅱ)的吸附行为及吸附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少丽  贺燕  杨亚婷 《应用化工》2010,39(2):244-246,250
采用振荡吸附法研究黄腐酸对铜(Ⅱ)的吸附行为,分别考察了时间、pH值、温度等对黄腐酸吸附Cu(Ⅱ)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pH=6.5~10.5,吸附量较大,且基本稳定,不随pH值的变化而变化;pH=7,黄腐酸对Cu(Ⅱ)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从吸附等温线可看出,黄腐酸对铜(Ⅱ)的吸附符合Freund lich吸附等温模型;吸附为吸热过程,吸附热△H为36.247 5 kJ/mol,吸附过程主要为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1.
壳聚糖吸附水溶液中磷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冼昶华 《化工时刊》2008,22(4):29-31
通过研究质子化壳聚糖对水溶液中H2PO4^-吸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探讨其吸附机理,为优化壳聚糖处理水溶液中磷的工艺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在稀硫酸介质中,磷-铋-钼三元配合物可被抗坏血酸还原生成磷铋钼蓝,700nm处进行比色,测量浓度变化,研究吸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H=-10.6594 kJ·mol^-1,△S=3.0329 J·mol^-1·K^-1,温度对壳聚糖吸附磷的影响,可用热力学公式表示:△G=-10.6594×10^3-3.0329T;吸附表观活化能Ea=141.828 kJ·mol^-1。壳聚糖对磷的吸附是放热反应,熵增加效应是驱使壳聚糖吸附磷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用铁树叶为原料,采用温和的水热法制备出生物质炭.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探讨材料的成分,研究了溶液的初始pH值、初始铀浓度、温度和时间对吸附铀性能的影响,并从吸附热力学、动力学方面分析水热炭对U(Ⅵ)的吸附过程,探讨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溶液pH对吸附量的影响尤为显著,当pH为7时达到最大吸附量(54.66mg g-1);在3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不断增大.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铀在水热炭上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Langmuir饱和吸附容量为56.5 mg g-1;热力学研究结果显示△H0=34.67 kJ mol-1,△G0<0,吸附过程在考察温度范围内为自发的吸热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3.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5-氟尿嘧啶卟啉与Cu(Ⅱ)配位反应的表观速率常数和表现活化能。用平衡移动法测定了金属卟啉生成反应的平衡常数及热力学相关参数,并探讨了Cd(Ⅱ)对反应的催化作用以及不同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H2P与Cu(Ⅱ)配住反应的活化能Ea=64.13kJ/mol,反应的△tHm=-20.552kJ/mol,△tSm=6.787J/mol;Cd^2+对反应有催化作用,当Cd^2+浓度不大时,速率常数k与Cd^2+的浓度成线性关系;溶剂介电常数愈小,反应速率愈大。  相似文献   

14.
大孔树脂对有机废水中苯酚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新型大孔树脂XDA-200对苯酚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大孔树脂XDA-200对苯酚的最佳吸附pH=6.4,在温度298K时其静态平衡吸附容量为277mg/g树脂.用0.5mol/L NaOH溶液作为解吸剂,一次解吸率可达82.8%.树脂吸附苯酚的过程,符合Freundlich经验式以及Langmuir经验式.树脂吸附苯酚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为k298=2.38×10-2/S,表现吸附活化Ea=1.74kJ/mol,测得热力学参数分别为吸附过程热效应AH=5.31kJ/mol,熵变△S=50.8J/mol·K,以及温度288K,298K和308K时的自由能变为:△G288=9.32kJ/mol,AG198=9.83kJ/mol,AG308=-10.34kJ/mol.  相似文献   

15.
陈珂  施介华 《浙江化工》2013,(12):21-25
运用多种光谱技术研究β-环糊精(β—CD)与去氢氢化可的松(PN)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β-CD与PN可形成稳定1:1包结物,其包结常数为561L/mol(30℃)。且包结过程中焓变值(△H)和熵变值(△S)分别为-25.32kJ/mol和-0.031kJ/(mol·K),表明其包结过程是一个焓驱动过程,两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是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P-950哌啶树脂吸附钯的动力学.结果表明,该树脂从氯化物溶液中吸附钯的动力学符合Boyd液膜扩散方程,吸附速率随盐酸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当温度升高时吸附钯的分配比降低.测得的液膜扩散系数K=1.34×10-2/s,吸附表现热焓△H=-13.77kJ/mol,表明该树脂吸咐钯是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17.
马培  曹志翔 《应用化工》2019,(4):801-804
利用磷酸钠对固定化香菇进行二次交联反应,缩短了固定化香菇对Cu~(2+)吸附平衡时间,探讨其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改良固定化香菇对Cu~(2+)的吸附平衡时间为120 min,伪二级动力学模型比伪一级动力学模型更适合描述改良固定化香菇吸附Cu~(2+)的动力学过程,相关系数R~2为0.998 1;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均能很好地描述改良固定化香菇吸附Cu~(2+)的热力学过程,热力学参数ΔH~θ=8.91 kJ/mol,ΔS~θ=26.15 J/(mol·K),ΔG~θ=-1.93 kJ/mol(40℃),这表明改良固定化香菇吸附Cu~(2+)是一个自发吸热的过程,温度的升高更有利于吸附的进行。  相似文献   

18.
《应用化工》2022,(3):718-723
采用氧化-还原法制备了石墨烯,研究其吸附水中4-硝基苯酚的性能。结果表明,pH为1.0时石墨烯对4-硝基苯酚的吸附量最大;4-硝基苯酚的吸附率随石墨烯用量增加而增大,随4-硝基苯酚初始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温度的提高有利于石墨烯对4-硝基苯酚的吸附。4-硝基苯酚在石墨烯上的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分别符合Redlich-Peterson等温吸附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该吸附过程是吸热的且为单分子层吸附。热力学参数吉布斯自由能ΔG<0证实4-硝基苯酚在石墨烯上的吸附过程可自发进行,熵变ΔS>0表明该吸附是一个熵驱动过程,焓变ΔH=75.88 kJ/mol和活化能E=51.87 kJ/mol表明该吸附是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9.
《应用化工》2022,(8):1530-1535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ATP颗粒吸附剂对水体中磷的吸附性能,并从动力学和热力学角度探讨了吸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ATP颗粒吸附剂对磷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以化学吸附为速率控制步骤;表观吸附活化能Ea为5.883 kJ/mol,说明温度对该吸附过程影响较小;在288308 K范围内,ATP颗粒吸附剂对磷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该吸附介于单层和多层吸附之间,吸附表面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由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G为-4.964308 K范围内,ATP颗粒吸附剂对磷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该吸附介于单层和多层吸附之间,吸附表面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由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G为-4.964-5.403 kJ/mol、ΔS为0.107-5.403 kJ/mol、ΔS为0.1070.131 kJ/(mol·K)、ΔH为27.9850.131 kJ/(mol·K)、ΔH为27.98533.498 kJ/mol,表明ATP颗粒吸附剂对磷的吸附属于自发的、熵增加的吸热过程,同时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20.
《应用化工》2017,(8):1530-1535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ATP颗粒吸附剂对水体中磷的吸附性能,并从动力学和热力学角度探讨了吸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ATP颗粒吸附剂对磷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以化学吸附为速率控制步骤;表观吸附活化能Ea为5.883 kJ/mol,说明温度对该吸附过程影响较小;在288~308 K范围内,ATP颗粒吸附剂对磷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该吸附介于单层和多层吸附之间,吸附表面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由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G为-4.964~-5.403 kJ/mol、ΔS为0.107~0.131 kJ/(mol·K)、ΔH为27.985~33.498 kJ/mol,表明ATP颗粒吸附剂对磷的吸附属于自发的、熵增加的吸热过程,同时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