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信 《中华民居》2012,(11):102-105
朱熹《家礼》中,谈及祠堂内共同供奉男女祖先神主,给予了节烈妇女优越的待遇。但是,同时又规定,侧室和妾不许入祠堂。这样的规定,使女祠的建设一直作为男祠或是宗祠的附属物存在,并未真正独立,也不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在徽州地区,祠堂是一个重要的建筑类型,至今仍保留很多遗存。在徽州游历不可避免地会遇见祠堂,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祠堂。本文所陈述的是祠堂中的最重要类型——宗族祠堂。文中概述了祠堂的起源以及宗族祠堂与徽州宗族的关系,并重点分析了几种类型的宗族祠堂之间的异同,使人们对徽州宗族祠堂有一个总体而清晰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徽州祠堂是宗族祭祖、议事、管理和进行其他宗族活动的场所,也是族权的象征,在徽州村落建筑中居于核心地位.自明嘉靖时期起,徽州掀起了宗祠建设高潮,表现为数量多、类型广、规模大、规格高等特点.徽州宗祠的布局大多位于聚落的中轴线上,或是较为开阔的空间,或依山傍水而建,或地势相对较高处,建筑规制以三进五凤楼式砖木结构为主.  相似文献   

4.
徽州宗祠作为传统社会宗族举行仪式的核心场所,其建筑设计具有独特的象征性与功能性。为了明确宗祠与宗族仪式间的互动关系,对宗祠的建筑设计和布局加以考察,发现其所具有的载体性、情境性和虚拟性三个特征与仪式行为高度耦合,构成为徽州宗祠特有的仪式空间设计。这种仪式空间设计维持和传递着以宗族祭祀仪式为代表的宗族传统文化。但随着农村现代化发展,宗祠的仪式属性明显减弱,当下应当以宗祠建筑既存的空间景观为基础,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空间活化,挖掘徽州宗祠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徽州祠堂是徽州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下产生的独特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浓郁的乡土本色。本文在分析徽州祠堂文化源起的基础上以古徽州婺源县俞式祠堂为例,探讨了徽州祠堂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3)
徽州祠堂是徽州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下产生的独特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浓郁的乡土本色。本文在分析徽州祠堂文化源起的基础上以古徽州婺源县俞式祠堂为例,探讨了徽州祠堂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7.
从罗东舒祠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壮观的建筑规模等角度,通过对罗东舒祠的再认识、再分析,解读了这座明代徽州古祠堂所蕴含的建筑历史文化,以及这种祠堂文化对古祠堂建筑风格的影响,以便使徽州传统祠堂建筑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陈旭东 《山西建筑》2010,36(11):50-51
介绍了徽州古村落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众多高大的祠堂和牌坊形成直观可视的文化景观,极大地渲染了古时徽州的宗法制度,通过对牌坊和宗祠的由来、特点、地理位置、作用、影响等进行分析,明确了宗法观念在徽州古村落的景观体现。  相似文献   

9.
权力空间的象征--徽州的宗族、宗祠与牌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建筑》2006,(4):84-89
本文以福柯的权力空间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徽州宗族、宗祠与牌坊的分析,揭示了徽州古村落里的权力空间特征和村落形态表象背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周涛 《四川建材》2019,(5):43-44
从地域技术特征出发,依次从地理适应性、气候适应性、材料适应性三个角度论述婺源宗族祠堂,旨在推进徽州传统村落的文化与技术研究,并希望为当地祠堂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古代徽州是以聚族而居为主的宗族社会,作为规模布局较为宏大的宗祠建筑,江氏宗祠在旌德县江村江氏家族的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作用。文章以江氏宗祠为例,从历史沿革、建筑平面布局、建筑结构形制等方面研讨徽州地域宗祠建筑的建筑形制及结构特征,并以此从历史、文化、科学、社会等方面梳理其典型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12.
祠堂是古徽州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祠堂戏场建筑作为徽州传统戏场建筑的一种典型类型,对于维护宗族制度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徽州地区10余处祠堂戏场建筑,结合文献阅读以及修缮复原设计,将其空间功能分为引导空间、入口空间、表演空间、观演空间、仪式活动空间和祭祀空间,同时对其相对应的祠堂前广场、仪门、戏台、前天井及廊庑、享堂、后天井及廊庑、寝殿的空间形态加以分析,旨在为徽州传统戏场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第一个开展跨省文化生态保护的保护区。在这里,粉墙黛瓦马头墙让人似曾相识,镂空牛腿浮雕廊引人回望。回放历史,追根溯源,这里竟然与浙江东阳曾有过一段美好的异地"联姻"。徽商有富后大兴土木的传统。徽州盛行尊祖敬宗之风。徽商为光宗耀祖,在建造住房的同时,各村均建祠堂。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用于供奉历代先祖神主牌位,  相似文献   

14.
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规划——公共建筑的聚集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空间句法分析了一组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形态。研究显示,随着宗族人口的增加和分房,村落除了形成以祠堂为中心的空间节点,还出现了祠堂和店铺等公共建筑向特定地段聚集的"规划"现象。这种现象和村落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宗族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相关。  相似文献   

15.
和顺堂古戏台是徽州祠内戏台的典型代表,是戏台建筑与徽州宗祠建筑完美结合的建筑形式,整座祠堂建筑由前进门屋(戏台)、前天井、中进享堂、后天井、后进寝殿等组成,从和顺堂古戏台的历史沿革入手,分析了其建筑布局特点和建筑形制特色,并探讨了其所具有的典型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主要论述了徽州胡氏宗祠木雕的艺术特点及形成的原因。从价值,美观等角度阐述了徽州胡氏宗祠木雕独特的审美价值。龙川胡氏宗祠,据资料记载,始建于明代嘉庆25年(1547年),地点位于现绩溪县瀛洲乡坑口(龙川)村,后因年久废弛,其于清光绪24年(1898年)重修。其为明代户部尚书胡服、兵部尚书胡宗宪、清朝红顶商人胡光镛的族祠。龙川胡氏宗祠"集徽派木、石、砖三雕及彩绘之大成,其中以木雕最为精湛,有‘木雕博物馆’之称"。该宗祠于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徽派木雕艺术宝库"。宗祠建筑雕刻艺  相似文献   

17.
宋元徽州建筑研究——兼论徽州建筑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徽州建筑面貌如何?这是我们今天每每留连于明清徽州建筑:祠堂、牌坊、宅第、书院,发出的追问。一方面,现存的几件宋元徽州建筑实物,主要为塔、城楼、桥,偏离了微州健筑主要类型,已很难反映宋元徽州建筑整体面貌。另一方面,徽州又保存着极丰富的宋元以来方志、族谱、杂谭、文书资料,有待挖掘整理。本文在文献疏理基础上,结合田野考察资料,对宋元徽州建筑,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清晰完整的杨氏宗族结构是恭都北山村发展的纽带,杨氏宗祠作为北山村落格局的主导,深刻地体现着宗族对北山村建筑的影响。北山村现存杨氏祠堂十座,文章通过对比广府祠堂的一般特征,对杨氏十祠堂的营造年代、建筑形制、建筑装饰、建筑工艺等进行探析,研究宗族村落环境对杨氏祠堂渐变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培田宗族社会空间与村落形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小军 《新建筑》2007,(1):76-80
祠堂作为宗族社会控制的空间标本之一,一方面作为家族精神维系的焦点,另一方面又是宗族内部控制的法庭和机构,维系着宗法等级制度的尊严与地位;而纂修族谱,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叙述昭穆秩序的一个重要工具。培田村因其众多的宗庙祠堂、学堂书院,纵横交错,蔚为大观。“千米古街”宛如一条宗族聚族而居的纽带,将吴氏宗族的社会与空间组合连接在一起;又像一根绵延不断的族群血脉,述说着祖先艰辛创业繁衍发展的历程。培田的宗祠分布和千米商业街的空间格局恰恰反映了宗族权利的相对弱化及正处在分异和瓦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三大文化地域之一,与敦煌学、藏学齐名,其内涵之丰富,发展程度之成熟,使其成为一个独立而完善的体系,在国内外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其中,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作为徽州文化重要代表,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1]。徽州建筑的形成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细节精湛,成为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块瑰宝。牌坊、祠堂、民居一直被并称为“徽州三绝”,是徽州文化的物质载体。因为徽州多山地,川谷崎岖、峰峦掩映,中原移民到此处,往往聚族而居。宗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为徽州地区独特的社会结构形态,而祠堂则是维系和强化这种宗族社会的重要工具[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