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辽东湾坳陷走滑断裂差异性与大中型油气藏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湾坳陷走滑活动明显,共发育西部走滑、辽西伸展—走滑、辽中1号、辽中2号和辽东1号5条大型走滑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差异特征明显,表现出"东强西弱"的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把这些断裂分为2个带,即东部"单一强走滑带"和西部"双重弱走滑带",其中东部断裂走滑活动强,走滑特征明显;西部断裂走滑活动弱,只有局部具有走滑特征。走滑断层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走滑构造,控制了不同类型圈闭的形成以及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进而直接决定了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  相似文献   

2.
利用现有钻井资料、地震解释成果,结合区域特殊断裂特征,基于辽中凹陷断裂体系的平面、剖面特征,完成了两条主走滑断裂平行侧列、两条主走滑断裂不平行侧列、单条主走滑断裂等3组断裂样式的构造物理模拟,深入研究了辽中凹陷走滑断裂典型特征、断裂演化以及形成机理,同时计算了主干断裂走滑量。模拟结果表明:①辽中凹陷在平面发育一系列雁列、帚状断裂体系,主要发育在LZ1断裂尾端以及走滑断裂上部浅层,受控于渐新世右旋走滑活动;②随着走滑量增加,先后形成雁列、帚状断裂体系、平面贯通断裂形态,雁列、帚状断裂体系可作为深层走滑断裂解释的基本依据;③走滑量定量模拟统计分析表明,伸展量与走滑量比率约为3:2,辽东湾坳陷的3条一级断裂在东营期走滑作用最强,LZ1断裂走滑量最大。  相似文献   

3.
渤海海域辽中凹陷目前已发现的4.2×108 m3油气地质储量90%以上分布于走滑断裂带。根据走滑断裂的平面特征、剖面特征以及活动强度将其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其中中段走滑活动最为强烈,走滑特征明显,北段和南段相对较弱。走滑断裂利于烃类的生成和排出;走滑断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走滑坡折带,控制了砂体的展布;走滑活动产生的一系列张性断层形成了不同样式的油气输导体系;沿走滑断层走向形成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圈闭群,受右旋走滑挤压应力的影响,这些圈闭封堵性好,有利于油气的大规模成藏。  相似文献   

4.
库车前陆盆地走滑断裂形成机理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塔里木板块与准噶尔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天山造山带中,产生了分别平行和垂直于天山的走滑断裂系。平行于天山的走滑断裂对盆地不同构造带的形成及改造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垂直于天山的走滑断裂则造成了库车前陆盆地的构造分段现象。走滑断裂可形成一系列与走滑相关圈闭,为油气提供聚集场所。主干走滑断裂分隔性较好,派生走滑断裂的连通性较好,因此库车前陆盆地的油气主要聚集在派生走滑断裂发育的地区,而主干走滑断裂则使油气性质东、西分段,南、北分带。  相似文献   

5.
<正>这两个月参加了好几个与石油和海外投资有关的论坛,明显感觉到一种"走出去"的冲动:走出去,我们需要资源;走出去,我们有钱;走出去,到处都是机会;走出去,我们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力  相似文献   

6.
黄骅坳陷歧口凹陷新生代走滑断裂特征及控盆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歧口凹陷高精度大面积三维地震资料的应用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歧口凹陷新生代走滑断裂特征及其对盆地发育演化过程的控制。认为,歧口凹陷新生代发育2组3支走滑断裂系,其中羊二庄走滑断裂系为兰聊走滑断裂在该地区的主要走滑分支,而沿岸走滑断裂带应为调节断裂带;沿岸及羊二庄走滑表现为右旋走滑性质,而海河走滑断裂则表现为左旋性质;新生代走滑表现为幕式活动特征,表现为张扭断裂的大量出现,可识别出沙一期及明化镇期2期走滑活动;走滑活动及发育与周边板块活动密不可分,2期走滑活动时限分别对应南海扩张及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为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汇聚速度、方向变化所致;走滑断裂将歧口凹陷分割为结构构造特征不同的3个块体,受走滑活动影响歧口凹陷断陷阶段均表现为存在主沉降中心、沉积中心、断裂活动中心等的向NE方向迁移的特点,拗陷阶段表现为沉积速率、断层活动速率等的加速沉降及断层活动强度中心的NE向迁移过程,与典型伸展断陷盆地特征存在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碳酸盐岩断溶体岩溶模式的认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开展轮南古潜山走滑断裂特征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轮南古潜山走滑断裂极为发育,运用"辅助层+断裂敏感地震属性"技术对走滑断裂开展分层刻画,根据断裂间切割关系与平面、剖面特征,将其划分为"X"走滑断裂、北东东向走滑断裂和南北向走滑断裂3组,其中北东东向走滑断裂和南北向走滑断裂具多期活动性.研究表明:走滑断裂不仅控制内幕区层间断溶体岩溶储层,而且对潜山区暗河型岩溶储层的发育分布也起着重要控制作用;走滑断裂深部沟通寒武系烃源岩,是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研究区高产井多位于走滑断裂附近,部分北东东向和南北向多期活动的走滑断裂作为喜山期气侵主要通道,控制了轮南古潜山"西油东气"的整体油气藏格局.  相似文献   

8.
走滑反转带对油气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结合钻井资料,分析了走滑反转带的形成机理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断裂系统表现出右旋走滑性质,断裂的发育与里德尔右旋剪切模型相对应;走滑反转带的形成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渐新世时期,在右旋走滑挤压应力影响下,辽中南洼中央沿早期正断裂发生剧烈的抬升和平移,使凹陷中央较厚地层产生隆升,形成中央走滑反转带、伴生的同向走滑断裂和次级同向走滑断裂带;反转带控制了油气的聚集成藏,中央走滑反转带油气分布在馆陶组和明华镇组,主要为重质原油;同向走滑断裂和次级同向走滑断裂带油气分布在东营组,主要为中—轻质原油。  相似文献   

9.
穆星  赵海华 《石油物探》2021,(1):157-166
走滑断层对我国东部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多关注大型走滑断层,忽视了小型或者隐性走滑断层。近年来在济阳坳陷陆续发现了一系列NNE向和NNW向的小型或隐性走滑断层,研究形成了此类断层的识别方法。利用走滑断层近等间距分布、多发生在构造性质转换处以及多条近平行断层收敛处的特点,首先识别出可能存在隐性断层的区域,再采用相干分析等方法进行走滑断层的精细解释,然后采用垂直断层两侧地震剖面处滑动扫描拼接方法、紧邻断层两侧平行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对比方法、平面地震属性切片、早期构造的切割、断层两侧伸展量差异估算等方法,定量地计算走滑量,进一步确定隐性走滑断层。将上述方法分别应用于济阳坳陷车镇凹陷车57地区、大王庄次洼PX722井区以及临南洼陷兴隆寺地区,识别出了相应的隐性走滑断层,而后依据不同地区的地质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到误差较小的走滑量,最后结合油气勘探实践,确定了隐性走滑断层,并证实隐性走滑断层对油气聚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上述隐性走滑断层的识别方法及其走滑量的计算方法对类似地区隐性走滑断层的识别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走滑转换带对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辽东湾坳陷发育的走滑转换带控制了该区大中型油气藏的形成。利用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并结合钻探结果,将走滑转换带分为右旋左阶—挤压型走滑转换带和右旋右阶—拉张型走滑转换带,并明确了两种转换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挤压走滑转换带可形成规模较大的背斜型圈闭,油气保存条件好,成藏深;拉张型走滑转换带油气运移条件好,成藏浅,可分为张—扭转换区、拉张调节区和走滑单控区,张—扭转换区和走滑单控区多形成背斜、半背斜圈闭,拉张调节区多形成断块圈闭。  相似文献   

11.
沙垒田凸起区至少发育6组北东向的走滑断层,西段的走滑作用明显强于东段。构造演化研究成果表明,该区北东向断层至少经历了2期走滑。晚侏罗世时期,强烈左旋走滑,将沙垒田凸起分割东西两段,控制整体构造格局。新近纪,北东向断层在右旋走滑的作用下,改造盖层披覆构造。西段可以明显见到北东向主走滑断层,分支断层和伴生断层依附于走滑断层发育,整体呈负花状构造或"Y"字型结构。而在东段,主走滑断层不明显,分支断层和伴生断层不发育,但仍整体表现为负花状构造,晚期断层往深处都逐渐收敛到主走滑断层上,断层两盘的地层厚度相当,断距不明显。构造脊是油气长期汇聚的有利区带,受走滑作用强度的控制和构造圈闭发育特征的影响,东、西段油气主要的运聚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东段,走滑作用相对较弱,圈闭在走滑断层之间发育,为披覆背斜型圈闭,主要发育"构造脊—断层—砂体"油气运移模式。在西段,走滑作用强,圈闭依附于走滑断层发育,主要为断块或断鼻圈闭,发育"沟谷充填砂—走滑断裂系"油气运移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12.
十屋油田左旋走滑构造运动开始于沙河子—营城组沉积末期,至登娄库组沉积末期时最为强烈,形成了小宽走滑带等3个NE向挤压走滑带.三维地震研究表明,十屋油田走滑构造样式并非单纯走滑,而是呈前期走滑后期伸展或前期走滑后期挤压的发育状态,出现了负花状、“F”型、反“Y”字型和正花状等构造样式.左旋走滑运动产生的构造样式不仅控制着十屋油田沉积沉降中心的发育,而且对油气的运聚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辽中凹陷南洼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将剖面分析与平面分析相结合,综合精细地震解释与时间-方差切片,建立了区域断裂体系发育模式,总结了走滑断裂的控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辽中凹陷南洼新生代走滑断裂体系主要包括6条右旋走滑断裂。根据断裂性质及发育位置的差异,将断裂分为控洼走滑断裂和洼中走滑断裂2种类型;走滑断裂将辽中凹陷南洼分为西部斜坡带、中部走滑带和东部反转带;同时由北向南存在分段特征,北段整体表现为东断西抬的箕状断陷特征,中段为大型宽缓凸起,南段发育西高东低的小型凸起;走滑断裂的不同连接形式形成了区内多个构造变换带,依据对圈闭发育的控制作用可分为"S"型走滑控圈、走滑拉分控圈和多走滑复合控圈;受走滑断裂作用形成的挤压应力区易形成背斜或断鼻型圈闭,油气保存条件较好,而受走滑断裂作用形成的伸展应力区普遍发育断块型圈闭,单块圈闭面积相对较小,但油气运移条件好,对浅层油气成藏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4.
辽河滩海地区东部现有的地震资料信噪比偏低,导致对主要的走滑断层——燕南断层、燕东断层的构造特征认识不清,制约了研究区内的勘探工作。在叠前深度偏移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利用构造演化分析,结合断层平面展布特征以及应力场机制,以滩海地区东部的燕南断层、燕东断层及东部凹陷内走滑断层3条主走滑断层和1条浅层走滑断层燕东东断层为研究对象,分析辽河滩海地区断层走滑作用及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燕南断层、燕东断层、东部凹陷内走滑断层和燕东东断层,走滑作用发育的时间、强度以及所受区域应力场均不相同,燕南断层以及东部凹陷内的走滑作用主要发生在渐新世中、晚期,燕东断层走滑作用发生在渐新世早期,而燕东东断层则是新构造运动浅层挤压走滑的产物。走滑断层特征的重新认识对辽河滩海地区后续勘探工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家走滑-拉张断裂带的发现对于推动东营凹陷南坡孔店组的勘探具有较大意义.文中基于金家地区地震资料,开展了金家走滑-拉张断裂带构造特征研究,提出了走滑-拉张断裂活动性的评价方法,明确了金家走滑-拉张断裂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金家走滑-拉张断裂带为中生代早期开始发育的继承性北东向右旋走滑-拉张断裂带,早期为单条...  相似文献   

16.
庙西南洼陷为受走滑断裂强烈改造形成的盆缘洼陷,为了分析走滑断裂对洼陷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应用方差切片及精细构造解释技术对走滑构造特征及洼陷构造演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走滑断裂带分为东、西2支,东支分段特征明显,西支南北贯通,走滑断裂增弯段、叠覆区控制大型圈闭群的形成。不同走滑断裂活动时期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存在差异。始新世,在洼陷南次洼的走滑、伸展交汇区发育优质烃源岩,走滑断裂强烈改造-高地温-咸化湖盆背景有利于烃源岩的早生早排;始新世末,走滑断裂与负向地貌单元耦合形成有效的输砂通道,控制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展布;渐新世,右旋走滑拉分作用控制洼陷厚层泥岩区域盖层的形成;上新世,新构造运动形成的走滑调节断裂与烃源岩、构造脊配置,形成远源汇聚型和近源垂向贯通型2种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7.
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南部一个重要的早白垩世伸展断陷,受早期伸展作用和后期张扭作用的影响,走滑断层非常发育。利用地震剖面、时间切片等资料,首先分析了贝尔凹陷走滑断层的典型构造特征,由此识别出3组主要的走滑断层。然后探讨了贝尔凹陷走滑断层的成因机制,认为其发育受到早期基底伸展断层和后期张扭应力场的双重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贝尔凹陷北部纯剪旋转、中南部单剪非旋转的走滑断层发育模式,即贝尔凹陷北部霍多莫尔地区发生岩石纯剪切变形,发育北东向和北北西向的共轭走滑断层,形成走滑旋转构造,而贝尔凹陷中南部的苏德尔特地区和敖脑海地区则发生岩石简单剪切变形,发育北东东向走滑断层。贝尔凹陷走滑断层可以提供有效圈闭并改善储层物性,有助于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18.
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北坡存在近SN向走滑断裂,改变了前人对琼东南盆地断裂体系的认知.通过切取三维地震相干体的时间切片,落实了走滑断裂的实际走滑距离;利用断裂生长指数推断出走滑断裂的构造应力方向及走滑断裂的活动期次,并通过分析走滑断裂对烃源、储层物性、油气运聚、成藏等影响作用,认为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北坡将是未来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9.
受郯庐断裂带走滑活动的影响,青东凹陷内部构造表现出明显的走滑特征。在识别了研究区内典型走滑构造样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走滑构造对油气成藏的作用。郯庐断裂带营潍段的西支断裂带为青东凹陷的东部边界断层,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和郯庐断裂带多期走滑活动的影响,凹陷经历了3期断拗、2期反转的构造演化过程,形成了大型边界走滑断层、背形负花状构造和走滑压扭褶皱构造等多种具显著走滑特征的构造样式。走滑构造对烃源岩热演化、构造圈闭发育以及油气运移聚集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形成张扭断层立体运聚、压扭断层走向运聚和凹中隆近源运聚等3种油气成藏模式,控制着青东凹陷油气的富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20.
走滑断裂及其相关构造与油气聚集分布有着密切联系。受基底性质、断层形态及地层能干性影响,走滑断层具有明显分段特征,深、浅断裂组合样式也存在明显差异。利用砂箱实验讨论基底走滑断层形态、软弱层对盖层走滑变形带的影响。模拟实验表明:基底断层走滑位移量对盖层构造变形强度、构造变形样式有明显控制作用。地层岩性、盖层厚度控制浅层走滑剪切范围及变形幅度。走滑变形带宽度与软弱层厚度成正比,断层受阻部位软弱层厚度大则形成褶皱,反之发育断块构造。基底断层走向变化导致的局部应力条件差异是走滑断裂分段及构造变形差异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