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设计的生命在于创新。因此,营造出既能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又能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融合的一个重要方向。基此,文章探究了当代传统建筑的室内设计中有关"旧"与"新"存在的若干误区,分析讨论了"旧"的独特点和"新"的注重点在设计中各自的"度",并以案例为诠释。  相似文献   

2.
问卷调查法是建筑实态调研中重要的调研方法之一,但问卷设计常存随意性,易造成调研数据失真,无法真正支撑结论.该文以西安小户型公寓设计的调研问卷编制为例,通过问卷效度和信度分析,对建筑实态调研中问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建筑的形和态是建筑的一体两面,建筑设计中除了注重客观的"形"还要关照主观的"态"。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大楼的设计从规划理性、布局理性、功能理性方面对形态背后的理性逻辑做了综合分析,并从书院情思、求是情怀、水乡情愫方面就形态设计背后的情感关照做了适当回应,以追求达到"形合理、态合情"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4.
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有其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原型"和设计规律。类设计是延续传统并兼顾创新的建筑设计方法,在设计中强调建筑地域性和时代感相结合。从传统民居为原型的类设计模式入手,以传统民居为原型的当代类设计建筑案例为研究对象,从"类"构筑形态的借鉴与传承、"类"空间形态的形似与神韵以及"类"视觉形态的象征与变异三个方面归纳解析当代建筑类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公众审美日趋多元,非标准建筑形 态日渐增多。文章旨在探索非标准建筑形态 由设计草图到数字模型再到物理模型的工 作过程,为相关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首先阐释了非标准建筑形态创作背景,归纳 已有研究成果;再结合设计条件,提出非 标准建筑形态设计概念;然后根据设计概 念,应用Rev it建立数字模型,展开非标准 建筑形态曲面划分;最后应用激光切割设 备完成非标准建筑形态曲面数控建造,建 构物理模型。实践结果表明:非标准建筑形 态曲面网格划分形式对曲面平滑程度有显 著影响,参数化建模与数控加工技术的应 用有效提升了非标准建筑形态设计效率和 建造精度。因此,设计者应在非标准建筑形 态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引入参数化建模和数 控加工技术,并通过调整曲面划分网格优 化非标准建筑形态的平滑度。  相似文献   

6.
谌德军 《中外建筑》2004,1(3):29-32
本文首先就"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渊源和内涵作了一个初步的但却富有新意的阐释;接着对中国传统的"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观同中国传统建筑环艺设计的问题作了一个大致分析和梳理;最后着重指出中国的现代建筑环艺设计,只有走从"自然人化"到"人化自然"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为"为中国而设计"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传统建筑装饰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传统建筑这一载体.为解决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保护缺乏整体性、传统建筑装饰文化传播度低两个问题,文章基于网络参与门槛低、传播效率高的特点,提出"云参与"保护和传播的思路,引导公众通过网络参与促进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整体化保护和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正"工艺美术"运动,是 19 世纪下半叶,主要在拉斯金的设计思想和工业发展的特殊背景下,由一小批英国和美国的建筑家和艺术家为了抑制工业化对传统建筑、传统手工艺的威胁,为了复兴哥特风格为中心的中世纪手工艺风气,为了通过建筑和产品设计体现出民主思想而发起的一个具有很大试验性质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遵循拉斯金的理论,主张在设计上回溯到中世纪的传统,恢复手工艺行会传统,主张设计的真实、诚挚、形式与功  相似文献   

9.
常健  叶茂 《华中建筑》2014,(11):146-150
该文以分形的视角重新审视以传统城市、古典园林、古建筑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其与分形同源于自然的建筑创作思想,其"不谓分形"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分形性的建筑创作实态。呈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分形多层次自相似迭代组织思想、分形有序与无序,简单与复杂统一的几何形态的深厚渊源,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至今的魅力本质。同时更为当前延续历史建筑文化的精髓,探索未来分形于建筑文化领域的发展的趋势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借鉴。  相似文献   

10.
传统民居类设计是指"传统民居中某些经过提炼的要素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再现"。类设计致力于探索将建筑的时代性与地域性相结合的设计理念,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多层次、多角度的重新诠释获得现实与未来的双重意义。该文以传统民居为原型的当代建筑类设计案例为研究对象,从适应气候条件、结合地理环境和延续历史文脉三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民居建筑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延续与创新的类设计方法,解读了当代类设计建筑现象的价值、局限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正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以"乡村·传统建筑再生"为主题在徽派建筑故乡黄山市举办第三届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夏令营。"中华建筑文化夏令营"是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的品牌活动之一。第一届是由天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总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承办;第二届由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承办。本届夏令营的承办单位是黄山市城建设计院和安  相似文献   

12.
万展志  周铁军 《福建建筑》2014,(1):62-64,68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功能与结构发生了变化,使得城市快速扩张和不断更新,其中城市发展中的建筑更新与保护问题备受人们关注。对于一部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怎样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处理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是我们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以河南郑州东史马村文化体验展示中心建筑方案为例,强调"城市舞台"的设计构思,提出"公共性"、"体验性"、"独特性"三个主要的设计方法来突显文化体验展示中心的开放性与多样性。设计中将原有建筑充分利用,使其与新建建筑在多方面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新旧建筑在功能、形式上相互依存,恢复原有的场所精神,既发挥出原有建筑的文化价值,也使整体建筑成为该区域内新的活力点。通过介绍,为今后类似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建筑的"在地性"是一个常被人们讨论的话题,而大量的新建建筑却打着"历史传承"的旗号,对传统历史建筑只进行一些表层元素的提取。如何让新建建筑由场地"生长而出",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文章试图通过对农科基地展示中心的设计创作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建筑与场地融合共生及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特征现代转译的原则与方法,为川西传统民居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圣戈班集团正式对外开放其在华"多功能舒适建筑"。由圣戈班倾力打造的"多功能舒适建筑"将温度、视觉、听觉以及室内空气等多个层面的舒适度有机结合,大幅提升建筑环境的宜居度和健康度,实现了质的飞越。该栋位于江苏常州的"多功能舒适建筑"共有3层,总面积约为800 m~2,设计能耗约为34 kWh/m~2/年,节能  相似文献   

15.
建筑的"用"包含着"用处"和"用户"的复杂交互关系,在技术、人群高度分化的社会场景中呈现出从建筑空间、活动场景到地域情感等多个层面的关系特征。当基于这些多层次关系进行因应性设计时,建筑会呈现出一种属性上的非定态,其作为媒介所携带的动机和信息能够被多向度地解读与使用。建筑师以不拘泥于经验性的功能空间匹配关系为前提,借助空间情境与使用者建立的相对弱而密的局部关联性,使得建筑的"用"具有了更多的宽容度和可靠性。在嘉北郊野公园西游客中心的设计案例中,这种对片段、多义、不完整的空间生成,使得建筑的非定态特征成了提升建筑使用吸引力和地域场所质量的关键保障。  相似文献   

16.
传统精神,现代生活——宁波天合家园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合家园的设计着重探讨一个作为建筑师总是反复面对的命题: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针对这一命题,最常见的处理手法是将传统的建筑符号诸如马头墙、月亮门、青砖、灰瓦、白墙等抽象出来,嫁接到现代建筑上. 而在天合家园的设计中,我们尝试探讨传统建筑有哪些非物质的特征可以为现代生活所延续,希望将传统的精神而不是传统的形式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并以此作为解读"传统-现代"命题的入手点.  相似文献   

17.
时下,"传统文脉"等词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校园设计的文本中,"新中式"也同时作为一种建筑风格成为建筑立面的新标签。实际上,对传统的简单复制或者盲目丢弃都不能为地域建筑提供出路,地域建筑需要寻找到"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平衡。该文以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为例,通过总体布局、空间形制、建筑语汇三个层面的论述,试图在当代建筑语境下,对传统元素进行梳理和重构,为未来的校园设计创作提供新的注脚。  相似文献   

18.
建筑及其建成环境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作者通过合理利用空间、降低建筑耗能、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再生三个层面,分析了传统建筑的生态设计方法和实践。文章认为应从传统建筑中感知建筑内在的生态"原型",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到建筑存在的生态意义,这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生态建筑的设计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拾荒     
正中国建筑的传统绝不是形式上的传统,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试图通过建筑实现与环境的对话。我们认为中国建筑的传统体现在应对不同场地环境的方法上。本方案用这个时代的语言诠释相同的传统意义。这种方法可以总结为"顺势造势,因地制宜"。这次的设计想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建筑中特殊的场所感对于其使用功能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石河子大学公共教学楼为例,在全面分析人、环境与建筑三者关系的基础上,从"建筑造型与校园环境的融合、教育理念与教学建筑的印证、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的渗透"三个方面,阐述了寒冷地区公共交流空间的设计理念,提出了"围合式"建筑的设计构想。同时,在设计中本着"尊重自然环境、服从校园规划、满足教学功能、促进师生交流"的设计原则,采用具有中国传统空间观念的"书院式"设计手法,营造了一个四季如春、安静幽雅的学习环境和便于交流的共享空间,体现了现代教育建筑的实用性、适宜性、整体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