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引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过去的10余年时间里,有大量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出国到名校深造,之后回国独立创业的也越来越多,在珠三角形成了一众极具创作活力的青年校友群体。与此同时,华工建筑学院的校友和在校生,近几年在国内和国外的设计竞赛中也屡屡获奖、捷报频传。这种蓬勃生长的设计生态,与华南的市场环境、建筑教育以及地域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次沙龙邀请了10余位2000年以后入学的华南建院校友,他们大多  相似文献   

2.
正引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历史悠久,数十年来不断为社会输送出一批批优秀而实干的建筑设计毕业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是学院设计教学的一大特色和传统。目前,在华南地区的众多设计企业中,有很多是由华南建筑的校友所创办或担任高管的,涵盖了大型综合设计企业到独立设计事务所等各种类型。他们不仅创作了许多高品质的建筑设计作品,也在国内形成了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本文选择了三所具有不同成长经历和专业特色的建筑设计企  相似文献   

3.
《建筑与文化》2009,(9):38-44
西安,中国十三朝古都,与开罗、雅典和罗马并列世界四大古都,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西安拥有辉煌的历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公元前1134年,西周定都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展开了中国15个政权,17次定都于此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4.
<正>"地域建筑"是当下建筑学界共同尊重的准则,但这一术语的过度使用,也使得其内涵在当代建筑创作中逐渐模糊。本期沙龙主题"建筑适应性",是对"地域建造"这一命题的具体化。"适度"的"适应"是当下应当倡导的地域建筑设计创作原则。"建筑适应性"中的"适应",强调对历史文脉与所处环境的积极回应,研究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应答关联;除此,"建筑适应性"还强调对经济、技术、材料的"适度"  相似文献   

5.
《风景园林》2009,(6):121-123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不断深化。“转译与嫁接”是大量城市景观建设者们所广泛采用的策略,即转译西方、转译传统,嫁接到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之中。这不仅限于手法,甚至逐渐成为思维方式,乃至蔓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正"生长中的建筑"就犹如"活"的建筑,其在环境和人的生活中处于动态的改变中,这种改变分为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其中主动适应是"生长中的建筑"的出发点,也是本次沙龙探讨的重点。从建筑的主动适应性出发,其生长模式包含了对旧建筑(历史建筑)的扩建、更新和改造。这三种不同的建筑生长模式也在建筑由增量走向存量的时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然而这悠久的历史在现在的城市实体空间和物质环境中确实很难读取。经历了沧海桑田已成为历史见证和文化记忆的许多老建筑,在城市化和旧城更新的浪潮中面临着拆除或将拆除的命运。当我们在为已失去的而深感痛心之时,是否更应该痛定思痛,更多地思考如何保护现存的历史建筑,将其作为永久的记忆代代相传。在新的转型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8.
主办:《建筑技艺》杂志社、A+杂志社地点: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一层会议室沈华英:优秀的建筑都让人记忆深刻.不但外形美,还具有丰富的意境。而一个完美的设计必然要以材料作为物质基础,用材料来表达意念,体现设计之美。比如水立方,我们学校曾经针对这种充气结构做过实验,但最终没有用到建筑上,而水立方就敢于挑战难度.还把充气膜结构用得恰如其分.充分体现出水的柔性特质,用一个一个水泡泡组成整个建筑体量,而要完成这一点只能依靠材料。另外就是鸟巢,它的整个外立面是受力结构,用高强钢来体现"巢"的概念,里面用的是超薄玻璃.透光率达到95%以上.所以显得特别通透.并且在色彩上大胆选用"中国红",在超薄玻璃上用红色瓷釉赋予色彩,既漂亮又能够反映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医疗设施的需求相对较大,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医院20 918家,2015年年末,全国共有医院约27215家,由此可见中国医院建设在数量上仍然处于发展期。但在大量建设的同时,却依然存在医院建设布局不够合理、医院效率偏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较弱,以及忽视人性化设计等诸多问题。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模式的改变,医疗建筑也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使用需求。为此,本次沙龙邀请多位学者、建筑师、医院管理者基于各自的视角,深入探讨如何使得医疗建筑更加贴合医疗需求。  相似文献   

10.
<正>建筑对于人类,是记录过往历史坚固并宽宏的姿态。每一座城市,都留下这些记忆的痕迹。对于一座城市来讲,老建筑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承载着一代代在这里生活者的记忆,还是构建城市特色风格的"筋骨"。建筑与记忆既与集体记忆、想象性建构等心理哲学相关,也与文化遗产、建筑遗产的观念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转入一个媒介社会,也由于中国当代的城市发展与历史建筑之间的矛盾,在近十年来,老建筑、历史城市等与记忆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正建筑遗产是人类历史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随着国家步入繁荣昌盛的现代社会而日益提高。但是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的建设速度加快、旧城改造规模逐渐扩大,对遗产保护带来了很大冲击,这不仅阻断了历史文脉的传承,也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因此,本次沙龙围绕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制度与体系、遗产申报、实践经验等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希望通过本次沙龙能够促进业内人士的交流,引发更广泛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正处于大规模改造和建设体育建筑的时期,过分关注其城市地标意义、城市公共空间价值、商业运营盈利等方面却忽视体育建筑本质的状况经常出现,故而应回归体育建筑的本原,针对体育建筑中运动、观看、传播、以体育为中心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等主要活动进行设计,其内容包括各种专项比赛场馆和体育场地设计规范、观众体验、电视转播与照明、配套体育设施和器械设计等.本次沙龙以“回归体育建筑本原”为主题,针对当前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之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城市建筑》2014,(28):6-13
目前中国正处于大规模改造和建设体育建筑的时期,过分关注其城市地标意义、城市公共空间价值、商业运营盈利等方面却忽视体育建筑本质的状况经常出现,故而应回归体育建筑的本原,针对体育建筑中运动、观看、传播、以体育为中心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等主要活动进行设计,其内容包括各种专项比赛场馆和体育场地设计规范、观众体验、电视转播与照明、配套体育设施和器械设计等.本次沙龙以“回归体育建筑本原”为主题,针对当前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之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建筑教育的特色是近年来国内各种有关会议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个学校如何发展具有特色的建筑设计教学,一方面取决于根据自身的特定条件和历史渊源确定办学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通过教学大纲和设计课程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教学实施才能实现。建筑教育缺少了理念必导致平庸,而理念缺少了具体教学的支持则流于空洞的口号。本次沙龙邀请来自不同院校的教师,围绕"建筑教育的特色"这一主题进行讨论,重点讨论我们现在的建筑教育是否有特色、如何有特色、特色具体体现在  相似文献   

15.
华南建筑学科创建于1932年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其后历经中山大学(1938-1952)、华南工学院(1952-1988)等不同阶段。文章对建筑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的华南建筑学入进行了综述,认为亚热带地域现代主义是华南建筑学科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城市建筑》2012,(12):6-17
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天际线被不间断地重新勾勒。一栋栋崭新的摩天楼拔地而起.超高层200--300m~9B,I代已被跨越.取而代之以崭新的400后甚至500后时代。在中国.超高层的建设热潮也已从上海、广州、深圳向天津、南京、长沙、武汉等城市蔓延.原本对城市天际线高度有较严格控制的北京市也禁不起诱惑.加入了超高层建设的行列.而这一切甚至可能只是超高层建筑更大范围蔓延的预演而已。是高地价催生高容积率进而造就了超高层建设的温床.还是地方政府自我实现的政绩观拉高了城市天际线7我们无法给出统计学意义上的结论.但是我们可以发出这样的疑问:城市应该以伺种方式长高呢7  相似文献   

17.
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天际线被不间断地重新勾勒。一栋栋崭新的摩天楼拔地而起,超高层200~300 m的时代已被跨越,取而代之以崭新的400后甚至500后时代。在中国,超高层的建设热潮也已从上海、广州、深圳向天津、南京、长沙、武汉等城市蔓延,原本对城市天际线高度有较严格控制的北京市也禁不起诱惑,加入了超高层建设的行列,而这一切甚至可能只是超高层建筑更大范围曼延的预演而已。是高地价催生高容积率进而造就了起高层建设的温床,还是地方政府自我实现的政绩观拉高了城市天际线?我们无法给出统计学意义上的结论,但是我们可以发出这样的疑问城市应该以何种方式长高呢?我生活的上海,是全国拥有高层、超高层建筑数量最多的城市。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层楼宇与它们脚下摩肩接踵的传统里弄戏剧化地并存着,在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国务院46号文件)下发,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体育及体育建筑的关注。本次沙龙邀请多位建筑师、管理者、规划师、学者,围绕体育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体育建筑的规划、用地指标及选址,体育产业化、职业化发展,体育  相似文献   

19.
<正>当下,建筑学已步入了数字语境。古老的建筑学科在数字技术推动下,正经历着一场轰轰烈烈的信息化转型。从一线设计机构的建筑数字化设计实践,到国际知名高校的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探索,一批批建筑师、学者正在这场信息化转型中积极探索着、苦思冥想着。为此,我们诚邀多位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研究视野的建筑学者、建筑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建筑数字化设计方法与技术,为当下在建筑数字化设计领域奋力探索的学者和建筑师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社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城市、建筑、空间的共享,不仅有效地利用了各类资源,对于使用者也有着多方面的益处,物质资源和超凡思想通过共享获得了凝聚,甚至能够产生远超以往的巨大成效。共享活跃了空间形式和空间氛围,往往是一个建筑的灵魂所在;其由来已久,并在当今建筑设计呈现出人本、多元和创新势态的背景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建筑、城市,乃至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