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和New mark等效弹簧支座概念,应用传递矩阵法建立适应多种桩侧地基反力分布假设的数学模型,在对地基反力离散简化中考虑了分割桩段两端位移不等值因素。通过现场试桩测定桩的水平位移和截面转角双参数,电算获得不同地基反力模型的相关参数。根据不同地基反力模型对长桩进行稳定性计算,对不同地基反力模型、不同桩顶约束形式和不同地面伸出长度时桩的计算长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3方面因素对桩的屈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土自重及地基刚度矩阵对板土相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地基取为有限分层弹性体,采用三种不同方法计算地基刚度矩阵,根据工程背景下板嵌埋于土中这一特点,考虑土自重应力对地基形变势能的影响,借助于能量变分原理获得了不同地基刚度矩阵时不同荷载作用下的两种不同抗弯刚度的矩形板内力、板底反力和板底位移的数值解答。着重对比分析了地基刚度矩阵的不同算法及土自重应力对板内力及位移计算结果的影响,指出用单位集中力计算地基刚度矩阵,易受Bossinesq解答在集中力作用  相似文献   

3.
桩—筏(梁)基础设计时,筏板(梁)底部的地基反力的确定是十分关键的,它不仅受到上部结构的刚度影响,还受到地基土的固结度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及地基刚度的时效性等的影响,设计时其计算模型的建立又和桩—筏(梁)的刚度有关。根据地基土在桩—筏(梁)基础的作用下的实际受力状况,结合工程实例,提出桩—筏(梁)基础设计时简化计算的3种模型及3种型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4.
上部结构与土体共同作用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框架结构、筏基和土体共同作用的分析模型,分析了上部结构尺寸、筏板基础刚度、地基土材料对共同作用体系的影响.通过比较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与常规计算方法的结果,研究了结构体系在外荷载作用下,各组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了地基沉降、反力的分布,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内力变化规律.共同作用的分析结果符合工程实际,最后提出了一些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框架结构、筏基和土体共同作用的分析模型,分析了上部结构尺寸、筏板基础刚度、地基土材料对共同作用体系的影响.通过比较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与常规计算方法的结果,研究了结构体系在外荷载作用下,各组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了地基沉降、反力的分布,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内力变化规律.共同作用的分析结果符合工程实际,最后提出了一些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地铁主体结构较普遍地按弹性地基上的框架模型进行设计,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结合地铁车站施工过程中地基土质变化及主体结构刚度的变化对主体结构内力及基础底板反力分布产生的影响,利用考虑土体非线性情况下的有限元分析结果,按照合力相等、分布形状近似的原则简化底板反力,从而使主体结构计算内力更接近于实际内力分布.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CFG桩复合地基反力系数,分别采用设计软件计算法、载荷实验法、沉降监测反演法和数值分析法等,针对具体工程案例分别确定其复合地基反力系数,并将各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由设计软件和数值分析方法计算所得的复合地基反力系数偏小,单桩复合地基载荷实验和沉降监测反演法确定的地基反力系数值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8.
在桩-承台-筏板基础中,由于桩实测承载力低于设计值,采用加大筏板厚度方法以调整地基反力分布。在施工全过程中监测关键部位基底反力和柱轴力。结果显示:基底反力与其在筏板或承台下的位置关系不明显,基底近似均匀承受上部荷载;柱实际受力与弹性分析结果相近,表明上部结构保持原有结构体系,未发生内力转移。在施工初期,上部荷载主要由桩间土体承担;随着土体变形增加,新增上部荷载主要由桩承担,主体完工时桩承担的荷载是桩间土的2.20倍。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有限单元法探讨了软粘土地基上圆形贮罐上部结构、垫层和地基共同作用对贮罐沉组和基底反力分布的效应,以及对在地基固结过程中贮罐沉降的发展过程和地基中孔隙水压力分布的影响。文中以一油罐为例,将计算与实测结果作了比较分析,说明考虑上部结构,垫层和地基共同作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上部结构—筏基—地基共同工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筏板基础,应用Super-SAP线弹性静力分析程序,分析了不同比较方案的地基沉降、地基反力、结构内力和基础内力,对上部结构、筏基及地基共同作用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为地基的弹性及弹塑性分析提供了参考,为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