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塔里木板块石炭-二叠纪原型盆地与沉积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塔里木板块在石炭-二叠纪是克拉通盆地演化后期的主要阶段,其原型盆地形成于板块会聚背景。板块北侧沿汗腾格里-库米什断裂的陆-陆消减,导致北缘发生前陆挠折沉降,南侧沿康西瓦断裂的洋-陆消减,导致塔西南发生弧后前陆挠曲沉降,塔东北阿满地区则以萎缩期的热衰退和均衡沉降为主,沿且末-星星峡断裂北山-阿尔金地体的拼贴挤压,联合制约了板块的隆升发展。石炭-二叠纪从海侵-海退和气候从干-湿-干的变化与构造演化一起控制了塔里木板块的沉积环境与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西部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及沉积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30余条地面剖面,结合钻井,地震资料系统分析了塔里木盆二西部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及沉积相演化特征,认为石炭,二叠纪为一个完整的海进至海退旋回期,在海进初期和海退末期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混积时期,将石炭-二叠系列分为下石炭统(包括个别地区的下二叠统下部)混积陆棚沉积体系;上石炭统至下二叠统下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下二叠统上部至上二叠统的陆源碎屑沉积体系,根据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等分析化验结果以 相似文献
3.
4.
5.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含气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的生气强度属中等偏低,影响了气藏充满足程度;储层砂体小、分布广、物性差,出现处处有气,产量偏低的分布格局。虽然存在这些问题,通过对生成子系统、运聚子系统、封盖子系统的入研究,仍发现弧形构造带或鼻隆带与有利储集相带和好封盖相带相匹配的气藏富集区,是我们勘探的重点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6.
储层孔隙度预测与有效天然气储层确定——以渤海湾盆地鸳鸯沟地区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储层孔隙度主要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和控制。通过对不同沉积微相成岩强度指数与储层孔隙度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了储层孔隙度预测模型。据此预测出渤海湾盆地鸳鸯沟地区古近系沙三下亚段储层孔隙度主要介于5.0%~30.0%之间,孔隙度大于5.8%的有效天然气储层分布于鸳鸯沟地区的斜坡带。储层孔隙度预测误差小于2.5%,其填隙物含量为1.0%~48.0%,平均为16.1%。因此该模型可用于填隙物含量较高的碎屑岩储层孔隙度预测。 相似文献
7.
8.
河流相沉积中蕴藏了大量以决口扇为代表的潜在储层,但有关决口扇的单独论述较少。该文以渤海湾盆地秦皇岛32-X油田为例,结合岩心、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决口扇的沉积特征与储层物性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定性识别方面,决口扇粒度以细砂、粉-细砂为主,悬移质含量多为20%~50%,分选较差,磨圆为棱角状—次棱角状,岩相类型以块状层理细砂岩、沙纹层理细砂岩/粉砂质细砂岩、水平层理粉砂岩为主,成因序列以反韵律为主,单砂体厚度为0.2~3.0 m,砂体展布呈平面朵叶状、剖面楔状的特点;研究区决口扇的深双侧向电阻率值为1.8~7.5 Ω·m,自然伽马值为68~82 API,且饱含油或富含油的决口扇其深双侧向电阻率值多为4.0~7.5 Ω·m,并可以此作为定量识别的初步标准;研究区决口扇孔隙度平均值为29.26%,渗透率平均值为207.72 mD,属于高孔、中渗储层,为有利储层,但决口扇储层渗透性要远差于点坝与废弃河道。对决口扇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老油田挖潜增储并延长衰竭性老井的开采寿命。 相似文献
9.
10.
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藏形成与勘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邓运华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14(3):163-167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谷盆地,其演化具有早第三纪断陷,晚第三幼坳陷的特点,烃源层位于下第三系,上第三系为河流相沉积,受盖层控制,上第三系油藏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黄骅,渤中和济阳坳陷),多数上第三系油藏位于凸起上和凹陷内大断层下降盘逆牵引构造中,大量勘探实践表明,小规模的低凸起比大规模的高凸起更有利于油气富集,凹陷内聚烃条件差,则利于凸起上聚集油气,断层的运移条件决定了上第三系逆牵引构造油气富集程度,与主断层相交的次数断层晚期活动强,断层密度大且断至层位深,有利于油气运移至上第三系富集成藏,地层与断层的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部位,海域内的低凸起及富生烃凹陷边缘大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构造是上第三系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及临清坳陷东部地区(胜利油区)石炭—二叠系经过印支—燕山期的多期挤压以及喜山期的以拉张为主的构造作用后,形成了东西分带分块、南北分带的赋存状况。其中,印支—燕山期挤压抬升北东强、南西弱;喜山期拉张则南东大、北西小,由此造成了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埋深不同的"断块体"。表现为北东断块体碎、小,而南西断块体相对大而成片。此外,2期构造运动的叠加,使得石炭—二叠系残留的断块体厚度成"楔状"。其中,印支—燕山期的多期挤压抬升剥蚀及其所形成的构造反转,造成断块体东西两侧呈逐渐减薄的趋势;而喜山期的强烈拉张,使得断块体北深南浅,北翼深部呈"楔状"减薄,南部逐渐抬高。上述特征对该区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的晚期成烃(主要是二次生烃)、成藏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渤海湾盆地的扭动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蔺殿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2,(1):16-24
渤海湾盆地属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的华北沉降区。第三纪以来,在区域性南北直扭应力作用下,产生了大规模的断裂活动,形成了统一应力场控制下的似反"S"形断陷盆地及其各类扭动构造形迹。其基本的构造特征为北东、北西两组断裂交织。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盆地目前仍具有巨大的剩余资源潜力,然而勘探的难度却越来越大,因此要求进行新一轮的评价和勘探。新一轮勘探必须在全面总结前期勘探的基础上,以油气勘探工程的理论为指导,提高勘探的科技含量,同时也要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滩海地区油气富集规律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经过多年的勘探实践,渤海湾盆地滩海地区虽然目前的勘探程度仍很低,但在认识和实践两方面却均有较大的突破。依据盆地自第三纪古新世以来,沉积和沉降中心由陆地周缘向海域中心的逐步迁移特征,并从含油气体系的角度,结合已知含油气区带,探讨滩海地区所处的有利石油地质位置和含油气特征。滩海地区正处于Es4—Es3和Es1—Ed两大套生烃岩系的叠置复合区。同时具备陆上的Es3和Es1以及海上的Ng和Nm等多套区域盖层。两大套烃源岩供油期长(Ed—Q),形成Ar至Nm多套含油气层系。油气非常富集。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盆地具有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断裂活动控制了凹陷演化,凹陷控制了烃源岩分布,凹陷中的储层及圈闭条件决定了油气富集场所.渤海湾盆地油气富集有凹陷富集、凸起富集、凹陷-凸起平均富集3种模式.东营凹陷、西部凹陷是典型的凹陷富集油气,沾化凹陷、辽中凹陷、渤中凹陷主要是其周围凸起富集油气,歧口凹陷、黄河口凹陷为凹陷及周围凸起平均富集油气.较准确地认识凹陷、凸起油气富集的类型,能有效地指导勘探,从而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伸展模式及其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63,自引:7,他引:63
渤海宵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陷盆地.综合分析盆地区的岩石圈结构及盆地构造特征,大陆岩石圈的伸展变形机制可理解为上部以简单剪切伸展变形为主、下部以纯剪切伸展变形为主的“双层或多层分层伸展模式”.盆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的“事件”序列表明,地幔热作用是控制盆地区裂陷伸展的动力学过程的主要因素,而板块边界作用力传递到盆地区的区域应用场则是深断裂发生走滑活动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是良好的气源岩。该套烃源岩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复杂的盆地叠合过程,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生烃史的差异性。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是上古生界烃源岩所经历的3个生烃阶段。中—新生代盆地的叠合期次、叠合样式和不均衡性控制着上古生界烃源岩在各个生烃阶段的生烃量多少与比例以及生烃中心的迁移,从而控制着上古生界资源潜力及资源分布。该区盆地的不均衡性越到晚期越强,上古生界烃源岩的早期生烃强度较稳定,但在晚期局部地区仍可经历强生烃过程。上古生界经历的盆地叠合期次和上覆地层数越少、中生代埋藏越浅、新生代埋藏越深,其晚期生烃潜力越大。基于"二次生烃"地质模型和生烃史数值模拟,评价了渤海湾盆地中南部各凹陷上古生界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盆地边缘凹陷反映出盆地形成演化具有继承性、多向伸展、旋转走滑的被动裂谷性质。结合盆地主体凹陷的构造特点,总结出盆地新生代的裂陷作用是在区域构造应力作用和块体差异运动背景下发生的,在块体间不均衡向北推移引起向北伸展的同时,由于华北亚板块东西两端向北运动速率和距离的差异,引起板内的北西向拉张。在块体差异运动过程中,郯庐断裂起了走滑调节作用。渤海湾盆地的成盆模式可总结为:地壳拉张—表壳破裂伸展和下岩石圈粘弹性流变减薄—地幔上隆—幔源物质侵入和部分熔融—(表壳上升剥蚀)—热沉降。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盆地资源潜力和进一步勘探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24,自引:12,他引:24
从目前勘探现状来看,渤海湾(陆上)盆地属于油气勘探的成熟盆地,但资源量的研究表明,目前探明储量为85亿多吨,与总资源量190亿t相距甚远,探明程度仅为45%.以往的勘探工作集中于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地层.文中探讨了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的分布在纵向和横向上与油气成藏的联系,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以及渤海湾盆地更深层次下古生界地层的烃源岩成藏的可能性,提出了“普查浅层,滚动中间(下第三系),探索深层”的勘探战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