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
4.
5.
6.
7.
8.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军用手榴弹的国家之一。早在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就大量使用了利用山野炮弹弹体、弹箱、罐头盒等改装的手榴弹。通过这场战争,日军充分认识到手榴弹的威力和使用前景,并加以大力发展,到二战开始前,研制和装备的手榴弹已达10余种,除少数特种弹外,大部分属于防御型手榴弹。不过二战期间,由于日军将掷弹筒和轻机枪装备到步兵小队,与同时期其他亚洲军队相比,班一级的火力强度具有明显优势,而手榴弹在日军出兵装备中的地位已经有所下降,在连队一级,手榴弹的储备数量甚至低于掷弹筒弹。手榴弹并不配发到每个士兵手中,但不配枪的辎重兵、医护兵等一般会携带1~2枚手榴弹用于自卫。二战中,日本并未研制出更多的新型手榴弹,战争期间真正大量使用的手榴弹只有几种,但它们却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9.
M39系列M39系列卵形手榴弹是1939年德国为提高手榴弹的便携性和投掷距离而研制的一种轻便型进攻手榴弹,外形呈圆滑的椭球形,最大直径60mm,全弹高100mm,弹体内装填TNT炸药112g,有效杀伤范围为10m。M39由弹体、装药、连接装置和引信等部件组成。弹体由薄金属板冲压成的两个半球组成,再以折边咬合方式固定在一起,其中一半底部为平面并留有 相似文献
10.
93式手榴弹93式手榴弹是日本在1930年代研制并装备的一种轻型手榴弹,也是同时期日本手榴弹的代表作,其最大特点是结构简单、小巧轻便,全弹长83mm,直径50mm,全弹质量370g,装有39.5g TNT炸药。 相似文献
11.
特种手榴弹日军在二战期间装备、使用过的手榴弹除上述几种外,还有一些虽然不太常见,但设计或原理相当有特色的特种手榴弹。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弹99式磁性反坦克手榴弹是为了提高单兵反坦克能力,于1939年研制成功并装备日军的一种手榴弹,其依靠较大的 相似文献
12.
序言手榴弹是一种单兵使用的手掷小型炸弹,依靠破片和冲击波杀伤生动目标、毁伤装备器材。手榴弹的发展在西方起步很早,到15世纪欧洲国家就有了用于城堡和要塞防御的原始手榴弹,17世纪开始出现专门装备手榴弹的“掷弹兵”。但由于枪炮等远射兵器的发展,单兵的作战距离增大,依据堡垒进行防御作战的情况迅速减少,手榴弹的发展因此停滞不前。现代手榴弹是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出现的,但当时的手榴弹结构和数百年前的原始手榴弹大体相同,仍然采用弹体盛装炸药并以导火索控制引爆时间的方式。不过这些自制手榴弹被证明相当实用和有效,重新引起了各国军方的重视。真正奠定现代手榴弹结构基础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交战各国都分别研制了自己的现代化手榴弹,其中以1915年春由英国的W·米尔斯爵士研制成功的“米尔斯”手榴弹最为著名。由于手榴弹具有结构简单、轻便、不占编制、用途广泛等特点,很快就成为步兵近战时不可缺少的重要武器。二战中各国使用的主力手榴弹,基本上都是在一战产品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但性能更加完善,特别是突出强调了使用的安全性。除常规的烟火延迟引信得以继续发展外,还诞生了万向碰炸等新型引信,同时燃烧弹、烟幕弹、催泪弹、照明弹等新弹种相继出现,使得手榴弹的综合性能和应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其中的某些经典设计一直沿用至今。二战对手榴弹发展的最大影响就是确定了普通杀伤手榴弹的两大种类,即进攻型和防御型:进攻型手榴弹的弹体一般用薄金属板材冲压而成,体积、质量、装药量和杀伤半径都较小,主要依靠爆炸后的冲击波而不是弹片来杀伤、震昏和威慑生动目标,适用于进攻时己方无掩蔽状态下使用,又称“冲锋手榴弹”;防御型手榴弹顾名思义是在防御作战中已方有良好掩蔽时使用,早期采用铸铁弹体,体型较大较重,装药量也较多,依靠爆炸后的破片来杀伤敌人,杀伤半径较大,而且为了控制破片数量,弹体表面一般直接铸出凹槽,其中无柄的防御型手榴弹在我国也称为“手雷”。不过,这两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如有些进攻型手榴弹为了提高杀伤力专门设计了破片套,需要时可以加装在弹体上,有的则将装药和破片大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之在进攻和防御时都可以使用,二战中,后者称之为“攻防两用手榴弹”。有些国家同时装备进攻型和防御型两类手榴弹,有些国家只装备其中一种。另外,手榴弹还可分为有柄手榴弹与无柄手榴弹两类。二战期间轴心国研制与装备过的手榴弹种类繁杂,本文将按国别对其进行系统介绍。德国是二战期间手榴弹生产使用大国之一,其产品种类很多,其中使用量最大的当属M24系列有柄手榴弹和M39系列无柄手榴弹。 相似文献
13.
和插着羽毛的头盔一样,意大利军队在二战中使用的手榴弹也是独树一帜。除德国盟友提供的M24、M39系列手榴弹外,意军使用的国产手榴弹主要包括M35系列进攻型手榴弹和M42反坦克手榴弹等,其中M35手榴弹是来自3家公司的产品,分别是奥托(OTO)、布瑞达(BREDA)和斯瑞科姆(SRCM)手榴弹。这3种M35手榴弹外形和性能比较接近,如它们都是进攻型手榴弹,弹体都是用薄铝板冲压而成,高度为80-97mm,直径为51- 56mm,全弹质量均为200g左右,装药都是TNT,有效杀伤范围都在10-15m,而且3种手榴弹外表都涂成了鲜艳的火红色,被在1941-1942年间与意大利军队作战的英军称为“红色魔鬼”。这3种M35手榴弹都是意大利自行研制的,结构原理与二战期间其他国家的手榴弹有明显区别,特别是采用了复杂的多层壳体和万向碰炸引信。下面就介绍这3种手榴弹。 相似文献
14.
手榴弹作为步兵必不可少的基本装备,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中期曾得到长足的进步,之后就几乎迟滞不前了,尤其是手榴弹引信成了手榴弹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奥哈姆布拉(Alhambra)杀伤手榴弹(题图)为手榴弹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很好的安全使用性能,其新颖的结构和独特的引信设计都是值得借鉴的。 奥哈姆布拉手榴弹是由西班牙英斯塔拉扎(Instalaza)公司研制的一种新型手榴弹。该手榴弹采用了许多高新技术,与传统手榴弹比较,有许多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5.
16.
俄国是最早发展和应用手榴弹这一基本步兵武器的国家。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期间,俄军就使用了最早的制式手榴弹,并给予日军重大杀伤。进入苏联时代后,苏军对手榴弹的发展继续保持重视,研制出一系列新型号。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苏联手榴弹引信结构相当独特和超前。在卫国战争的整个过程中,苏军装备的各型手榴弹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残酷的城市巷战中发挥了一般武器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多种型号的反坦克手榴弹得到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苏军近程反装甲武器不足的缺陷。活跃在敌后的游击队组织也大量使用手榴弹,对敌军进行袭击和骚扰,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战果。 相似文献
17.
本刊2007年第1(下)~5(上)期连续刊登了《历史记忆——二战轴心国军用手榴弹全接触》一文,分别介绍了二战中德国、日本、意大利军用手榴弹的结构及装备使用情况。从本期开始,本刊将推出其姊妹篇《烽火记忆——二战同盟国军用手榴弹全接触》。两大文章相继推出,旨在为读者全面呈现二战时期的手榴弹面貌。 相似文献
18.
斯瑞科姆M35手榴弹斯瑞科姆M35手榴弹是前述三者中结构最复杂、安全性最好,同时体积和质量最小的一种手榴弹。与前两种手榴弹明显不同之处在于,该弹壳体为三层结构,外形看起来像一个中间带有突起螺纹的圆柱体,外面同样带有保险帽和保险拉片。其外壳由两个带螺纹的对称圆筒(铝板冲压而成)组成。顶部安装引信筒,下部的空间用来安装爆炸体。引信简直径较细,上端有一圆台形凹 相似文献
19.
20.
南朝鲜的 KMKIB 照明手榴弹主要是设计用来提供信号和战场照明的。虽然在效果上它与其它地面信号弹相似,但是该弹的不同点就在于,它是用地面燃烧取代了用降落伞悬挂在空中燃烧。KMKIB 弹的总重量为280克。它有两个主要部分,即一个薄壁金属体和一个7秒延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