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张娟 《建筑》2013,(9):6-7,4
BIM技术是建筑全寿命周期各环节虚拟现实的一个绝佳手段,而且,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变革的工具,还能升级为管理变革的手段,对建筑工程行业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但目前诸多BIM研究机构之间难以兼容且无法协同,制约了BIM的健康发展,急需制订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  相似文献   

2.
沈彬 《城市住宅》2015,(11):27-31
BIM给行业带来的革命和优势已经逐渐显现,然而它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个软件的功劳,而应该是全行业改革的方向:串联设计、施工、运维多方,打通行业间的隔阂与障碍,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生命周期。然而眼下,相较于BIM施工、BIM运维等热门领域,BIM在设计前期的作用往往被人忽视,因而本文以此为切入口就BIM在前期设计中带来的优势与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工程结构中幕墙工程的工程技术特点及行业管理革新的需求,基于BIM技术可视化及协同设计优势,论述了BIM技术在幕墙工程项目中的适用性。结合典型的工程案例分析了BIM技术在幕墙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项目验收、后期运营等各个生产环节的作用与优势,指出了BIM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幕墙工程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近年在工程建设行业,数字化、AI设计、BIM、低碳与指挥建造等一直是建筑科技领域追逐的热点,同时由于建筑信息化程度不足、建筑就业人群比例逐年降低等问题,亟须发展建筑技术及信息数字化技术。BIM技术发展契合了当今建筑行业发展趋势。本文结合企业自身BIM数字化技术优势,对项目设计各环节、各方面进行了BIM设计研究,探索设计阶段BIM技术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以BIM技术、云计算、移动应用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刺激"着整个行业;然而,这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满目皆是、众说纷纭的新技术让从业者们一时摸不到"命脉",只能在摸索中前行。"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形就在BIM领域上演,这边厢各大设计院正在如火如荼的应用BIM,将BIM视为变革设计的重要利器,那边厢对于建筑全生命周期至关重要的施工、运维环节却对BIM技术"望而却步",鲜有尝试。  相似文献   

6.
BIM技术被誉为21世纪建筑业生产力革命性技术,BIM不是一个静态的词,而是一个动词,即一个动态的过程。以BIM为核心的工程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在建设行业广泛应用,必将形成国内BIM应用的一支强大力量。BIM技术对于施工企业已产生了巨大影响,未来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于工程建设行业来说,BIM的出现无疑为整个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不仅从生产方式上有所变革,BIM技术更将传统的行业理念快速与市场环境同步。然而尽管BIM技术发展的如火如荼,但需要注意到的是目前国内应用BIM更多的局限在设计环节,施工阶段应用BIM还处于摸索阶段。  相似文献   

8.
随着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中的飞速发展,BIM技术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但是设计审查环节中还停留在二维审图,该文在通过分析BIM技术现状和研究设计审查的基础上,探索基于BIM技术的审查模式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难点,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9.
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来建立三维建筑模型,并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在未来发展中,BIM技术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钢结构行业当中,BIM对整个项目周期的管理也将越来越不可忽视。从最初的规划、设计、算量、施工及到后期的运营维护,BIM将串联整个项目周期。在钢结构设计环节中,BIM技术主要以三维视图来创建模型;相对传统的二维设计,BIM模型能更好地与其他专业进行协同设计和完成整个项目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0.
卜一秋 《建筑创作》2011,(4):140-141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我们的BIAD-BIM研究室在2010年末诞生了。回顾这个过程,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那就是"水到渠成"。这个新生的BIM团队,将和BIAD乃至整个中国的BIM事业一同成长。角色在建筑设计行业,从CAD到BIM是比从手工到CAD要高得多的一步台阶。当年虽然艰难甚至痛苦,但终于还是大拨哄着共同走上了CAD之路。而BIM则不同,从CAD到BIM,除了设计工具设计手段的更新,更关键的是设计工作模式以至于设计  相似文献   

11.
如何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进行装配式建筑模块化拆分设计和快速设计、建模,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两大难点。本文基于装配式建筑相关设计规范,利用BIM信息化技术,探讨了预制装配式构件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并应用于某装配式住宅项目,取得良好成效。BIM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快速实现装配式建筑参数化、模块化设计建模,还能减少建筑师机械式的重复设计建模,节省大量时间成本。  相似文献   

12.
作为建设工程项目重要环节之一,建筑工程设计质量,不仅影响着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还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整体进度以及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建筑工程设计水平,加强企业设计质量管理,近年来,BIM(建筑信息模型)被引入中国,BIM带来的不仅是先进技术,同时,也是一种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如何更好地发挥BIM的价值,本文基于BIM的建筑设计企业设计质量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同济大学和上海建工集团在校企联合毕业设计中开展BIM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联合毕业设计实施的过程和方法,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介绍了基于BIM技术的毕业设计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实践表明,联合毕业设计的开展使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获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4.
当前,装饰业BIM技术应用研究尚处在摸索阶段。作者选取了某项目装饰工程部分重点空间,以Revit为核心建模软件建立三维模型的数据集成方案,将BIM技术应用于方案设计、深化设计以及施工全过程。在方案设计阶段,选取重点空间建立装饰方案BIM模型,生成装饰方案效果图和漫游动画;在深化设计阶段,细化装饰BIM模型,完成与暖通空调、给排水、电气、消防喷淋等专业的模型综合,消除各专业之间的碰撞,同时生成装饰施工图;在施工阶段,通过BIM模型进行可视化交底指导工人操作,导出装饰物料表指导物资采购和成本控制。通过该项目实践,摸索出一些BIM技术在装饰工程全过程应用的规则及方法,总结了应用效果,为在装饰工程中推广应用BIM技术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BIM技术作为一项日趋成熟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工具在中国工程设计建造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概述了BIM技术在宋庄镇0301-1201地块F3其他多功能用地项目(以下简称“宋庄文化中心”)设计阶段的综合应用,通过搭建BIM协同管理平台结合BIM专业化应用,提高了项目整体的设计质量,同时为项目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为行业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丰富的BIM实施经验。  相似文献   

16.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手段。运用BIM技术辅助工程质量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各参建方间的信息共享,也可以有效提高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通过对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研究,提出基于BIM技术的工程质量管理流程,实现质量管理信息与Revit、Navisworks软件的信息关联和更新。同时使现场质量管理信息能及时地、准确地反馈到模型,实现工程质量的可视化、信息化控制,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本文以广西某干部学院项目为例,探讨BIM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2D CAD技术在对建筑进行描述的过程中,由于建筑的平面和立面以及详图都是分开设计,不仅仅耗费时间,而且常常出现错误,难以将建筑形态加以详细准确描述,同时,由于CAD本身的局限性,设计师很难对二维空间模型做出准确的建筑性能分析。BIM技术的出现使设计师从二维平面拓展到三维空间,并且通过信息模型能准确的进行建筑性能分析。本文以三亚新海干部疗养基地为例,阐述了BIM技术在该项目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同时重点研究BIM技术和其他建筑性能分析软件的协同对接过程,归纳了一系列对可持续建筑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各大设计院在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时,较多委托给动画制作公司。随着国内BIM技术应用的深入及领域的扩展,利用BIM模型制作视频,把BIM应用到项目招投标环节,不但可以为设计单位节省视频开支,也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相似文献   

19.
建筑制图类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的新生,他们对建筑结构不了解,传统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是二维和三维之间转换的空间思维能力,但不适应现代建筑业的发展要求。BIM技术不仅具有很高的可视化性质,还具有很强信息传递功能。将BIM应用到建筑制图类课程实践中,建立完善的建筑信息模型,根据专业需求通过三维的平移、旋转和缩放以及漫游等功能以不同的视点切换查看建筑的模型,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对建筑结构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建立建筑模型,培养学生对建筑结构的理解。参加BIM类竞赛促进教学改革,推动建筑业教学事业的发展,培养建筑信息时代的人才。同时为我校转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提供理论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0.
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出现将使建筑业进入新的时代,从管理模式到建造方式都将发生改变,因为BIM不仅体现了精益思想,还将传统的二维工作方式带入三维的工作方式,这一维的提升让技术更人性化,进而使多团队合作间的沟通协调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