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月26日人民的建筑:谢英俊建筑师巡回展在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举办。该展览由建筑批评家史建策划,展出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及其建筑工作室自1999年来参与实施的80多个项目,包括文献、装置和实物等展品。自1999年台湾九·二一地震邵族社区重建以来,谢英俊和他的团队积极投入社会建筑实践,并于2004年  相似文献   

2.
观点     
《建筑师》2012,(4):101-103
2,1台湾建筑师推动地貌改造运动来大陆建设新农村来源:东方早报谢英俊来自台湾,1954年出生。和在城市建造标志性建筑而闻名的建筑师不同,其标志性的轻钢结构建筑总是和灾区、农村联系在一起。从1999年震惊世界的台湾"9 21"大地震帮助资金不够的邵族部落重建家园,到2004年进入定州乡村自筹资金盖样板房,再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四川省阿坝茂县太平乡杨柳村建设,谢英俊对农村情有独钟。对于  相似文献   

3.
1台湾八八水灾原住民部落重建设计2009年8月,因台风带来暴雨,造成台湾山区、河岸原住民地区受泥石流侵袭,受灾严重。谢英俊建筑师及常民建筑团队累积了1999年台湾921地震后重建、风灾后迁村的经验,以及  相似文献   

4.
谢英俊简介:台湾"第三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永续建筑、协力造屋"倡导者,1999年台湾9·21地震后,参与灾后重建,提出"永续建筑与协力造屋"的理念。就地取材,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组织和执导农民/原住民自己动手盖房,建起品质还不错又省下施工费用和购买大量原材料费用的房子,是其一直所坚持的建筑实践。所获奖项:2002年获第三届远东杰出建筑设计佳作奖,2004年入围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代表作品台湾省高雄市桃园区动和避难屋,四川省茂县太平乡杨柳村1.四川省茂县太平乡杨柳村2  相似文献   

5.
<正>AT:不同于大多数追求"伟大建筑"的建筑师,您一直在灾区、乡村和偏远山区为普通人做大量的"平常建筑",履行着作为一名建筑师最本质的职责,被称为"人道主义建筑师"。那请您先讲讲自己是如何走上这条与众不同的为平民而设计的道路呢?谢英俊: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之前,我和其他建筑师所做的并无大的不同,设计项目大都是高科技厂房以及政府公共建筑,如文化中心与校舍。地震发生后,日月潭邵族部落灾区因其文化、  相似文献   

6.
谢英俊近年来无论在台湾、还是中国内地及海外的实践项目,都获得了极大的反响,并获奖和展览无数.一系列灾后重建工作的成绩使谢英俊拥有“灾难建筑师”、“人道主义建筑师”、“公民建筑师”等美誉,但这仅是媚俗的赞誉.在脉络性的理解架构里,检视建筑实践与欲解决问题的关系性构成.亦即回答谢英俊建筑意识形态召唤了什么?而建筑实践又回应了什么?包含从理论上分析其超越现代性与一般灾后重建的不同,最终将谢英俊的建筑实践归结为“社会性建筑”.  相似文献   

7.
谢英俊【获奖者】入围理由:为最具社会关怀之建筑师,以为弱势族群争取居住权及协助其自力造屋为职志之建筑师。自台湾发生9·21震灾及近期四川震灾均见谢英俊,穿梭于震灾发生之处,提出自创之协力  相似文献   

8.
人民的建筑     
当我们所有的目光都在关注城市发展时,似乎忘记了占我国总人口50%以上的农村人口拥有怎样的居住条件。汶川"5·12"地震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谢英俊建筑师以及他主率的乡村建筑工作室,他们在灾区修建了500余套节约型住宅。2011年,谢英俊建筑师"人民的建筑"于北京、深圳、香港、上海巡展,我们得以深入地了解其长期的建筑实践。  相似文献   

9.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台湾建筑师谢英俊来到灾区,向当地重建家园的农民推广他的轻钢生态房和"节能减碳"、"协力造屋"的理念,试图以"建筑专业者"的身份进入农村建筑市场。因为杨柳村等项目,谢英俊在灾区重建中为国内媒体所注目,本文即是《南方都市报》相关报道之一(原文标题为《农房重建一种:村民互助协力造屋》)。编者出于它或对我们了解农村建筑实践及其出路(专业化、商业化等)有所启发,遂而转发;因编辑需要和篇幅原因,编者对之作了调整及部分的删减。  相似文献   

10.
借鉴谢英俊建筑师在台湾1999年“9.21”大地震后重建邵族家园的经验,为四川大地震提供重建的参考与思路。希望建筑师、志愿者同当地百姓齐心协力,采用简单、节能、生态的方法及有效的运作方式重建家园。期望从台湾建筑师的实践中得到切合实际、快速自建的理念,以缓解政府在重建过程中的压力,使重建工作更加迅速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11.
武玉艳 《城市建筑》2014,(11):284-284
论文在乡村转型的背景下,通过对台湾建筑师谢英俊提出的“协力造屋”乡村建筑营造模式的解读,结合传统建筑营建模式探讨乡村的转型之力,为乡村建筑的营造模式提供其他可能。  相似文献   

12.
灾后重建的工作一直是建筑界的热点话题,著名建筑师——谢英俊在自台湾921大地震后的一系列灾后重建的实践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灾后重建的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对谢英俊的实践作品的分析深入理解了设计师及其设计思想并对谢英俊的设计理念进行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由中国台湾建筑师谢英俊、阮庆岳和芬兰建筑师马可·卡萨格兰(Marco Casagrande)所组成建筑团队"弱"(WEAK!)创作的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参展作品"茧"(Bug Dome),成为本届双年展观众所瞩目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图片提供宣宁周晨资科提供 AUTODESK(欧特克中国)"马尔康"灾后重建方案的基本原型就是谢英俊建筑师在台湾"9·21"地震之后应用的建筑设计方案,即轻钢结构生态住宅设计.  相似文献   

15.
谢英俊建筑师,台湾台中县和平乡客家人.1977年毕业于淡江大学.毕业后服军官役,在部队中从事建筑工程工作.退伍后在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一年,感到图纸脱离实践,进而做了八年实际营造工作才重新投入到设计工作中.1987年成立了第三建筑工作室①,1996年被台湾省政府评为优良建筑师.代表作品有新竹县立文化中心(台湾公共工程品质特优奖)、美浓客家文物馆、文化园区/社区剧场,以及一些公寓、电子厂房项目.  相似文献   

16.
<正>由台湾建筑师谢英俊、阮庆岳和芬兰建筑师马可·卡萨格兰(Marco Casagrande)所组成建筑团队"弱"(WEAK!),为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参展作品"茧"(Bug Dome),于12月5日双年展开幕之前,预先开放并举行建筑随谈、读诗会、啤酒烤肉会与邀集地下乐团现场演出,随即成为本届双年展众所瞩目的焦点。"茧"的外型全由竹子划片镂空编织而成,在深圳市人民政府和周边摩天大楼群与天争高,在夜晚与星空比灿烂的辉煌灯火中,"茧"的存在显得怪诞好似惑星样的外来种,盘在荒地上身态轻盈地,与在微风中慢摇的黛绿杂草和白芒苇唏唆对话,  相似文献   

17.
正谢英俊,中国台湾建筑师,1977年淡江大学建筑学系毕业。第三建筑工作室创始人,致力于推广常民住宅、协力造屋,主张建筑应生态环保。他的"协力造屋运动"引发关于原住民社区、全球化与地域性、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深入讨论。2002年获第三届远东杰出建筑设计佳作奖。  相似文献   

18.
在地建造     
《新建筑》2014,(1)
<正>当前的地域意识已与摆脱邻近性束缚的全球化现象紧密相关。地域并非历史与地理的遗产,而是建构知识生产的新语境。重申"在地"亦非对历史文化符号、本土材料工艺、基地量化测算及社群日常生活等的再次肯定,而是以特定地点为条件,将"建造"转化为更新社会发展模式的计划。"在地建造"专题以谢英俊及其团队近十年来的实践为发端,黄孙权梳理台湾社会都市状况及现代建筑运动以来的脉络,指出应以"社会性建筑"的视角将谢英俊的工作理解为空间生产计划,进而详实剖析它的应对方法,以及隐含着的强劲的哲学基础,期待建筑师仍能保有追寻社会  相似文献   

19.
对台湾的建筑发展而言,1949年来台的大陆建筑师不但弥补了光复后台湾建筑师的不足,更带来了较成熟的现代建筑观念,摆脱了日本五十年来的影响。除此之外,大陆来台建筑师更引进了一种自1895年以来即未曾正式出现在台湾的建筑样式——“中国复古式建筑”,对此后台湾建筑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同与西方现代建筑成为40年来台湾建筑发展的两大特色。  相似文献   

20.
2011年3月26日~4月18日,北京方家胡同的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Studio-X Beijing)内,被策展人、建筑批评家史建称为贫穷的展览—人民的建筑:谢英俊建筑师巡回展以非常丰富的内容呈现给公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