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已经成为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目前该菌的检测方法较多,但各有利弊。本文就现有的检测手段进行总结,以便为其检测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PCR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建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 (VP)的PCR检测方法 ,选取tl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一对引物 ,用该引物对 14株从国内食品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 (经传统方法验证 )和 30株非副溶血性弧菌进行PCR扩增 ,并用此方法对人工污染食品进行检测。扩增片段表现出极好的特异性 ,对人工污染的冷冻虾仁、沙丁鱼的检出限为 10CFU g ,且与传统方法结果吻合。该方法适宜于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文蛤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关于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对从水产品批发市场到销售终端过程中,因食用文蛤感染副溶血性弧菌而引发疾病的风险进行预测,预测出每年、每人因消费生文蛤而导致由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的可能平均值被估计为1.48×10-8。同时对文蛤的另一种食用模式-烧烤,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因其所导致的风险很小,可以不做为评估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上海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情况,通过药敏纸片扩散法(K-B法)对上海市某水产品市场连续两年监测分离获得的45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25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实验。结果显示,所有实验菌株都对青霉素G和甲硝唑耐药,有高达90%以上的菌株对帕拉西林、新霉素和卡那霉素耐药,而对利福平、万古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头孢拉定和土霉素全部敏感;同时发现不同来源的菌株,其耐药谱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菌株多重耐药性与菌株致病因子类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水产品中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并采取更有效措施控制细菌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PCR快速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满足食品卫生快速反应体系的需要,提高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检测效率,本实验针对副溶血性弧菌特异性tl基因设计合成引物,采用酚-氯仿法提取DNA,利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志贺氏菌(Shigella)、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做方法特异性对照,建立了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PCR快速检测方法。利用此方法对市场随机抽取的40份水产品进行检测,并用国家标准方法(GB/T4789.7—2003)对该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菌液灵敏度为103CFU/ml,含菌量1~10CFU/g的样品经增菌6h后即可检出。与国标方法相比更加准确可靠,检测周期10h即可完成。说明此方法适合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6.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鱼虾、贝类等海产品中,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在我国沿海地区,由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数量已经跃升食品中毒事件的首位。因此,为了提高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准确率,降低食物中毒的风险,有必要建立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目前,除了传统的检测方法外,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快速检测方法已成为副溶血性弧菌的主流检测技术。本文主要综述了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在副溶血性弧菌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生食三文鱼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上海市生食水产品的安全状况,为食品安全分析和监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上海市生食三文鱼为代表的生食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对上海市3 个批发市场进行监测分析,在2013年基于GB/T 4789.7-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共检测了90 个样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20.00%,其中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tdh+)的检出率为1.10%,使用MEGA软件根据16S rDNA序列开展了菌株多样性分析;根据调查的副溶血性弧菌在生食三文鱼中的污染情况,使用@Risk 5.5 软件分析了生食三文鱼可能引发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风险,经Beta-Poisson剂量反应模型、蒙特卡洛模拟等分析后表明,生食三文鱼患病的概率为2.02×10-6,即每百万人有2 人发病;根据上海市三文鱼的平均消费总量,上海市居民每年生食三文鱼因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可能的患病人数为111 人。上海市居民生食三文鱼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疾病的风险较小,控制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量和每次三文鱼的消费量是减少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副溶血性弧菌(VP)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主要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虾以及贝类等海洋生物中。人类食用了含有该菌的生的或者未煮熟的水产品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反应性关节炎和心脏疾病。本文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特点等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一种特异、灵敏、稳定的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VP)致病基因的检测方法。对已建立的副溶血性弧菌致病基因tdh、trh和tlh荧光PCR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进行检测,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与副溶血性弧菌反应良好,与其他弧菌属和非弧菌属的6株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无交叉反应;检测了6株副溶血性弧菌标准菌株和分离株,3种致病基因检出限分别为tlh 6~43 CFU/mL,tdh 97~1 700 CFU/mL,trh 1 100~4 000 CFU/mL;3种致病基因20次重复组内变异系数在0.96%~1.50%,组间变异系数在2.70%~4.10%。该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够准确、快速、灵敏地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参加英国FAPAS分析实验室组织的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测能力验证,对其实验结果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导致本次能力验证组织失效的原因。方法按照GB 4789.7-2013、SN/T1870-2016及相关作业指导书等进行实验,通过采用本实验室经常采用的检测方法进行检验,对实验出现的异常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M224d21A和M224d21B这2个冷藏运输箱包装的冻干样品由于储藏和运输等问题,导致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此次能力验证分析对于我院在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面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品牌形象的确立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检验工作者对于能力验证出现异常现象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一起酒店聚餐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和溯源,为研究类似的食物中毒事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等方法,分析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结果 确认食物中毒病例26名,中毒罹患率为3.7%(26/710);现场采集病例肛拭子26份、酒店厨师肛拭子16份,其中13份标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均为O3∶K6,PFGE指纹图谱一致。结论 综合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确定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餐饮企业的监督管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致群体性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查明瑞昌市375人因食用熟制小龙虾中毒的病因,为今后预防类似群体性事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并对毒力(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dh和trh检测。结果本次食物中毒由冰冻小龙虾储存不当和蒸煮时间不充分造成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所致。PCR试验结果表明从熟的小龙虾、患者肛拭子和粪便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毒力基因。结论本次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警示,小龙虾加工企业应该严格按照食品贮存卫生管理制度的要求,做好小龙虾的储存,要高度重视加工时的食品安全,控制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同时,针对参与人数众多的群体性就餐活动应充分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提高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特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广州市副溶血性孤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为中毒诊断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1997-2007年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故报告登记表和中毒样品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VP食物中毒有逐年上升趋势;共发生97起,中毒人数2 201人,无死亡病例,VP中毒起数和人数分别占同期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35.66%和35.51%,罹患率为18.40%;高发时间是第二、三季度(5-10月份);中毒原因主要是食品生熟交叉污染;熟肉制品、水产品为主要中毒食物;潜伏期为7 ~23 h(平均15h),腹部阵发性绞痛为首发症状,继发腹泻、呕吐,小部分中毒者有轻中度发热;菌株血清分型以O3:K6为主(占66.67%).结论 VP是广州市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有必要完善食源性疾病及其致病菌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大连市不同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污染的健康风险进行分级和评价。方法 2017年1~10月,在大连市10个县市区分层随机采集4类944份常见海产品。依据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进行海产品中VP定量检测,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进行VP毒力基因检测;采用食物频率法获得各类海产品的消费量数据;利用专家咨询法获得海产品交叉污染和烹调习惯参数;采用快速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sQMRA)方法,对4类海产品中致病性VP的健康风险进行分级。结果甲壳类导致人体感染致病性VP发病风险和年发病例数最高,分别为3.5×10~(-6)和2 799.3例。鱼类导致人体感染致病性VP发病风险和年发病例数居第二位,分别为1.1×10~(-6)和1 304.4例。海产品导致人群VP发病的主要途径为交叉污染。结论应关注大连市甲壳类中VP对人群的致病风险,重点控制海产品在加工处理过程中VP的交叉污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上海市夏秋季节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水平和特征.方法 2008-2010年5-10月,采用GB/T 4789.7-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孤菌检验》方法,对上海市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卖场超市和餐饮单位等污染物监测点的市售海产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 共监测市售海产品941件,副溶血性弧菌总体检出率为13.2%,不同种类、不同监测月份和不同采样地点的海产品,其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和样品几何平均浓度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海产虾类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25.0%)和样品几何平均浓度(5.0 MPN/g)显著高于其他类海产品(P<0.05);8月份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27.4%)和样品几何平均浓度(3.3 MPN/g)显著高于其他监测月份(P<0.05);集贸市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28.5%)和批发市场样品几何平均浓度(3.9 MPN/g)显著高于其他采样地点(P<0.05).结论 上海市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孤菌的污聚率较高,应进一步开展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监测和评估,并针对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高风险环节开展监管.  相似文献   

16.
4种防腐剂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确定4种防腐剂壳聚糖、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和ε-聚赖氨酸对副溶血弧菌(Vibro parahaemolyticus)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基础上,研究其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生物膜形成量,XTT法测生物膜代谢活性,硫酸-苯酚法测定生物膜中胞外多糖的分泌量。结果表明,壳聚糖的MIC最小,为1.25 mg/m L。4种防腐剂在MIC以及亚抑菌浓度条件下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仅抑制生物膜的形成,而且能显著降低细菌的代谢活性,减少胞外多糖的分泌,其中壳聚糖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两起副溶血性弧菌(VP)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血清学溯源,分析可疑食品和病人样品中菌株血清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依据GB/T4789.7-2008方法,对检出的VP做血清分型、溶血素试验;PCR扩增VP直接耐热溶血素基因(tdh)、tdh相关溶血素基因(trh)和毒素调控基因(toxR).结果 通过增加样品中可疑菌落数量的鉴定,两起食物中毒共检出9种VP血清型,主要有O3∶K6型13株,O2∶K28型6株,O1∶K56型2株,其它各1株;两起食物中毒中分离的27株VP有17株tdh基因检测阳性,与溶血试验结果一致.结论 增加可疑菌落数鉴定,有助于VP食物中毒的溯源;虽然O3∶ K6血清型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但不同样品来源的VP血清型呈现多样性;副溶血性弧菌tdh基因检测等同于溶血试验来鉴定VP致病性.  相似文献   

18.
对虾副溶血弧菌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虾作为一种营养美味的食物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餐桌上,但因为食用了不洁对虾而造成的食物中毒现象屡有发生.副溶血弧菌作为对虾体内最常见的细菌成为食物中毒的重点检测对象.我们参照国际上风险评估的经验,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对虾的生长、捕捞、运输、销售、加工食用等5个环节进行暴露量评估,得出结论:对虾确实会感染副溶血弧菌,但只要食用方法得当,就不会造成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州市市售动物性淡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污染状况。方法2006~2019年,根据国家、省、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共采集966份动物性淡水产品,开展VP检测。结果VP总体检出率为21.84%(211/966)。不同季节、不同采样地点、不同种类、不同加工售卖方式淡水产品VP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第3季度VP检出率最高,为27.40%;超市VP检出率最高,为32.73%;甲壳类中淡水蟹VP检出率最高,为53.33%;生鲜类VP检出率最高,为27.23%。结论广州市市售动物性淡水产品不同程度受到VP污染,应加强整个产业链综合监管,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及食品安全风险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