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湖北某复杂难选微细粒低品位铌矿石Nb2O5品位为0.082 4%,主要铌矿物为易解石,其次为铌铁矿、钛铁矿;铌矿物嵌布关系复杂且分散,粒径一般为0.01 mm左右。为了探索该微细粒矿物的高效回收工艺,进行了常规浮选工艺和活性气泡浮选工艺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①矿石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95%、采用改良捕收剂DB 11的情况下,采用2次粗选流程处理,仅获得Nb2O5品位为0.163%、回收率为25.22%的精矿;而矿石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95%、采用改良捕收剂DB 11的情况下,采用活性气泡浮选工艺2次粗选,可获得Nb2O5品位为0.157%、回收率为36.94%的精矿。在精矿品位相当的情况下,回收率提高了11.72个百分点。②从浮选过程中的现象看,采用活性气泡浮选工艺时,泡沫层更加稳定,矿化效果更好,浮选操作更加容易。③活性气泡浮选工艺对微细粒铌矿物的浮选回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关于药剂间的协同作用,以及气泡对浮选过程的影响仍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浮选设备中气泡与颗粒的碰撞是一个复杂的力学过程,本文设计了一套电磁发射装置,将颗粒以可控的速度和角度射向水中的静止气泡,用以简化模拟真实的浮选现象。高速相机被用来监测这一碰撞过程,然后对图像进行分析,提取了颗粒的运动参数以及气泡的变形信息,研究了颗粒与气泡的作用时间与液膜排液规律,并推导了一个数学模型来预测碰撞现象的时间尺度并提出了黏附判据。 相似文献
3.
简要概述了布罗肯希尔(Broken Hill)公司从20世纪初开始的浮选工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开创性研究工作.论述了从最初的Potter-Delprat法的研制,到使用油类化合物实现泡沫浮选,直至优先浮选工艺获得成功的发展过程.这些研究工作的重点都放在解决布罗肯希尔矿山的Pb-Ag-Zn矿石分选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还概述了在布罗肯希尔·比里通(BHP Billiton)公司的,包括煤、铜、铅-银-锌和金刚石矿石分选过程中,浮选领域最新的创新工作.提出了关于在浮选工艺创新方面的一些见解,和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柱体外气泡—矿浆接触对细粒浮选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一种外置式接触充气器进行研究,并评估它在细粒选矿中的效率。为此,需要一台带有外部直通接触充气器的浮选柱。接触器被安装在矿浆循环流动管路上,它由一根微孔不锈钢管构成,钢管周围用不漏气的硬外罩密封。这个装置既是气泡生成器,又是气泡-矿粒相互作用室。研究该装置所涉及的变量有接触器长度、孔的尺寸、捕收管长度,装置安装的位置,浮选柱长度和矿浆流速(指在微孔管内)。同时,使用布伦克曼粒度分析仪测定结果面 相似文献
5.
选矿厂浮选泡沫表面的图象包含了其组成成分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工艺过程自动控制十分有用。由测量系统的光学部件捕获的图象,由计算机读取,而后转换成数字信号加以分析,由图象转换后的原始数据中提取出的图象的参数,经由统计分析法计算而来,通过标定出的计算方程即可算出泡沫的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6.
浮选颗粒-气泡矿化包括碰撞、黏附以及矿化气絮体升浮3个子过程,部分目的矿物会在矿化气絮体升浮过程中发生脱附,降低目的矿物浮选回收率,这也是粗颗粒浮选效率较低的根本原因。深入理解颗粒-气泡的脱附机理一直是浮选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更是实现粗颗粒浮选强化的前提条件。围绕矿浆相、泡沫相以及矿浆-泡沫相界面区3个脱附区域,综述了颗粒-气泡脱附机理最新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粗颗粒浮选强化提供理论指导。湍流与气泡兼并脱附分别是颗粒在矿浆相和泡沫相中发生脱附的主要机制,而矿浆-泡沫相界面区颗粒脱附机理尚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矿化气絮体撞击界面时动能的改变导致脱附,另一种观点认为界面处气泡兼并引起的气泡振荡才是脱附的主要原因,该区域的脱附机理尚需进一步探索。最后提出了未来颗粒-气泡脱附机理研究的发展方向,包括矿浆相多种脱附机制协同作用、宽粒级物料的原位脱附过程及其粒度匹配效应、矿化气泡在相界面处碰撞及兼并脱附过程的能量演化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泡沫在许多浮选工艺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泡浮选回路的控制,并采用人工智能、图像分析和浮选模拟技术,不断提高矿物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8.
气泡—矿粒粘附过程的能垒及其对浮选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测定气泡—矿粒粘附能垒的新方法。矿样系采用具有不同疏水性的甲基化硅石,硅石棒用于测量脱附力,熔合硅石片用于测量接触角,在相同甲基化条件下制得的石英则用于浮选试验和感应时间测定。结果表明,测得的粘附能垒与浮选速度常数及感应时间的相关性很好。 相似文献
9.
界面化学在气泡一颗粒俘获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它控制着附着是否发生。表面不均匀性、表面疏水程度、气核及其相关现象均影响颗粒与正接近的气泡之间的水润湿膜的稳定性。如果要发生俘获,则水润湿膜一定不稳定。描述了各种可用于量化这种界面化学控制行为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浮选硫化铜矿的研究,检验高气泡表面积通量浮选柱的浮选性能,优化主要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研究表明,高气泡表面积通量浮选柱采用多段相互独立的发泡器,可以在表观充气速率较高的情况下,不增大气泡直径,而增加气泡数量,从而有效地增大气泡表面积通量,并且减少了气泡在浮升过程中兼并的可能性,避免了疏水颗粒的脱落和因气泡携带能力不足导致的回收率损失,对分选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高气泡表面积通量浮选柱浮选硫化铜矿,在精矿品位下降不大的情况下,回收率可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11.
湍流诱发浮选颗粒-气泡脱附已达成广泛共识,但湍流场中颗粒的脱附行为机制仍未明晰。传统离心脱附理论认为当颗粒所受离心力大于毛细力时颗粒从气泡表面脱附,忽略了颗粒重力对浮选颗粒-气泡间稳定性的影响,且未考虑不同尺寸颗粒间的脱附行为差异。采用自制的微流体通道湍流槽探索了湍流涡中不同尺寸颗粒的脱附行为,运用Image-Pro Plus图像处理软件对颗粒脱附过程的动力学参数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粗颗粒(2.0 mm)质量大,颗粒在气絮体升浮阶段发生直接脱附;而中颗粒(1.0 mm)和细颗粒(0.5 mm)质量小,气泡会带动颗粒由湍流槽底部向湍流涡中心旋转迁移,同时颗粒在气泡表面高速旋转发生离心脱附。此外,颗粒稳定性分析表明传统邦德(BO*)模型并不能对湍流场中的颗粒-气泡气絮体稳定性进行准确判断,颗粒易受湍流涡加速或气泡振荡的影响,导致颗粒脱附时邦德数在1左右波动。 相似文献
12.
这篇论文回顾了最近发展的浮选设备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借助空穴气核来捕收颗粒的机理,理论分析空穴/气核加速颗粒-气泡吸附提高浮选速度的实际应用证明了这一机理;同时提供了改进浮选设备设计的方式,着重强调二段吸附模型。一些浮选槽采用了这个模型所取得的快速浮选的效果可解释为二段吸附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14.
16.
高气泡表面积通量浮选柱可以在较高表观充气速率情况下,有效地提高气泡表面积通量,避免因气泡携带能力不足导致的回收率损失。高气泡表面积通量浮选柱和机械搅拌浮选机浮选浸染型矽卡岩铜矿石的对比试验表明。采用铜硫混合浮选再铜硫分离流程或优先浮铜流程,高气泡表面积通量浮选柱在减少精选作业次数的情况下,浮选指标明显优于机械搅拌浮选机,提高的幅度与流程有关。 相似文献
17.
细粒方铅矿和闪锌矿的絮闭浮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浮选方铅矿和闪锌矿絮闭的方法,即所谓的絮闭浮选法。通过戊基钾黄药和动能输入引疏水絮凝。用-20μm单矿物进行微量浮选和絮闭粒度测定,研究了PH值,戊基钾黄药的浓度,煤油用量和搅拌强度等参数对絮闭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絮闭浮选效果与絮团密度相关,在优化的操作条件下,方铅矿和闪锌矿的絮闭浮选回收率可达到100%,而常规浮选的回收率只有40%,试不发现,少量的煤油可大幅度改进浮选指标,大量节省戊基钾黄药的用量,还用墨西哥Rey de Plata细粒浸染的铅、锌、银、金和铜矿石进行了絮闭浮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仅闭浮选的尾矿有用金属损失低,而且精选效率,获得的精矿闰的回收率均比常规浮选高得多,前者可能是由于细粒有用矿物回收率高,后者可能是由于絮团形成和添加煤油使有用矿物浮选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8.
19.
气泡尺寸变化对微细粒浮选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分析研究了气泡尺寸的变化在微细粒浮选中对浮选速率、浮选回收率以及气泡与矿粒的碰撞概率等三个方面指标的影响作用,指出在微细粒浮选中减小气泡尺寸是提高浮选效率的强有效措施。该研究结果对浮选设备的研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种测试浮选柱中气泡尺寸及含气率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采用光-电原理测试泡沫柱中气泡尺寸及含气率的测试方法及装置。该法采用一对红光发射对管作传感器,数据采集采用单片机,一次可采集10000个气泡。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可获得气泡的平均直径、气泡分布及含气率。用该法测试具有迅速、准确、适应范围广的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