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控矿构造理论为指导,结合原始地质编录资料和以往工作成果,从研究龙首矿东采区断层构造入手,以矿体被改造最剧烈的1003H、1004采场为找矿突破口,确定了F16-1断层及其次生构造上下盘为找矿靶区,研究设计了探矿方案,以布置坑探工程为手段,用探采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低成本找矿工作,探寻到了主矿体边部经后期改造形成的分枝矿体。同时,结合采场地质揭露分析了多期次含矿岩浆上侵的切割穿插关系,提出了以矿体下盘为第二找矿靶区的观点,为下一阶段找矿工作指出了另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王俊超 《现代矿业》2022,(8):99-101+110
龙首矿东采区位于断层构造发育活动区,以往地质资料表明,此区域具有很好的探矿前景。在总结以往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构造解析及动力学分析,揭示了后期构造错动过程和晚期岩浆活动规律,确定了矿体的就位规律,构建了4种“就矿找矿”模型。同时,将地质技术工作延续到生产建设的全流程,在龙首矿东采区开拓工程实施了探矿工作,在主矿体上下盘发现了新的分枝富矿体,有效指导了后续探矿工作的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3.
寺庄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方向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庄矿区经过新一轮的探矿工作,浅部新探明了14#、7-2矿体,找到了与深部矿体在空间上的联系。在对矿区调查和对比多个矿体(脉)的地质特征之后,给出了基性碎裂岩内、南翼NW向构造破碎区和主断裂下盘碎裂岩等3个有利的探矿靶区。此外,根据多个样品的化验数据,给出了寺庄金矿Au、Ag、Cu、Zn、As、Bi、Pb、Te元素组合异常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4.
大厂锌铜矿地质特征及探矿工程设计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厂锌铜矿是近年来铜坑矿危机矿山找矿项目取得的新成果.对矿体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后,在首采区探矿设计时,选择一个主要中段布置坑探工程,在勘探线巷道上布置坑内上下钻孔,这种设计可以控制矿体的空间形态,又大大减少了掘进量,相应地减少了土地的占用,降低了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经过两年来的勘探验证,这种设计思路在今后深部探矿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河南栾川县山湾金矿矿体产于北北西向构造矿化带内,通过地表、坑道与钻探等探矿工程的控制,大致查明了矿体地质特征、含矿性及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及赋存规律、矿石类型和结构、构造等特征,总结了金矿赋存特征及矿床成因,同时指出了本区的探矿方向,扩大向深部和外围空间的找矿,本区具有形成大型金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银硐子银多金属矿生产探矿过程中又遇到大量明清古采区,使得矿山开采技术条件更为困难。初步查明古采区位于矿体中部,上盘剩余矿体厚4~7m,下盘剩余矿体厚6~8m。为保证矿山经济效益和安全开采,设计采用下盘矿体与上盘矿体分采合出连续采矿法分两步回采古采区剩余矿体,具体方案为:首先,采用抛掷爆破方式将古采区下盘剩余矿体崩入古采区内;之后,崩落上盘剩余矿体和一部分上盘围岩覆盖在下盘崩落矿石上;采用截止品位放矿矿方式,将崩落的上盘围岩废石永久留在采空区内。该方案能充分利用矿山正常开采时的采准切割系统,在减少采切工程量的同时也避免了残矿回收与正常开采之间的互相干扰;人员不进入采空区,安全性好;上、下盘剩余矿体均可沿走向连续回采,生产效率高。试验采场应用期间,上盘矿体与上盘矿体分采合出连续采矿法采出古采区残矿资源量23000t,创造经济价值181万元,应用效果极好。  相似文献   

7.
鸡冠嘴矿床隐爆角砾岩和斑岩型矿体的存在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纯智  魏全民  叶晖 《金属矿山》2007,(2):52-54,57
湖北三鑫金铜股份有限公司鸡冠嘴铜金矿床属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主要矿石类型为矽卡岩型,同时存在隐爆角砾岩及斑岩型矿体.对鸡冠嘴铜金矿床的成矿模式进行探讨研究,以期为今后的找矿、探矿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探明小柳沟钨矿区边深部矿体空间赋存位置、规模及品位,矿山运用坑内钻探工程对外围4号矿体群、边部3-1、3-2号矿体、中部3-3号、深部1号、3-5号矿体进行勘探,在探矿的同时,对矿床涌水量进行了预测。坑内钻的应用,达到了加密工程网度、矿体储量升级及预测矿床涌水量的目的,结合找矿新发现,重新认识了矿床的成矿规律、成矿系统的发育深度,进而指导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工作。对比坑道和天井探矿,坑内钻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探矿技术,坑道钻在未来矿山中应用的将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
刘伟 《现代矿业》2010,26(4):82-84
根据构造等控矿因素分析,提出对矿体头、边部及遗露矿体进行探矿,并提出对正在施工的38~48线及60~71线探矿及青山岩体南东侧的找矿建议,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根据构造等控矿因素分析,提出对矿体头、边部及遗露矿体进行探矿,并提出对正在施工的38~48线及60~71线探矿及青山岩体南东侧的找矿建议,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许远清  夏志鹏  魏宏炼 《西部探矿工程》2012,24(10):155-157,161
大厂铜坑矿因长期开采而面临资源危机,2005年开始了危机矿山找矿,地质人员利用多年积累的地质资料,结合井下现场资料的分析对比,提高了对成矿规律的认识、拓宽了新的找矿思路,根据物化探成矿信息,有效利用坑钻结合的勘查手段,开展铜坑矿深部和外围找矿。评述了自2006年以来的探矿进展,为今后寻找隐伏矿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关于找金矿盲矿体,必须运用成矿规律,建立找矿模式,改变找矿思路和做法,利用综合信息方法对地、物、化探等资料分析研究,在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和地质类比的基础上,以矿床地质为指导,采用科学找矿方法,才可能得出预测盲矿体埋深或剥蚀程度的具体标志。  相似文献   

13.
王晓军  崔雷  程军 《地质装备》2009,10(5):30-34
在金厂矿区采用高密度电法测量,大致了解矿化体深部变化情况,推断矿化体的规模、产状,并直接投入探矿工程进行验证,为在该区寻找隐伏矿体提供依据,并积累了一定的找矿经验。  相似文献   

14.
对大栗子式铁矿的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了矿床成因及矿体构造。对近年来在矿区深部开展的找矿情况进行讨论,指出下一步找矿工作方向,为在该地区寻找探矿靶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海南铁矿保秀矿区的矿体为矿岩稳定性较差的倾斜中 厚到厚矿体,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设计垂直矿体走 向布置回采进路,生产探矿揭露矿体分支复合严重,分支矿 体的厚度及角度变化较大,垂直矿体走向布置回采进路导致 较大的采准工程量和预计较高的矿石损失与贫化。因此,提 出沿脉布置回采进路的采场结构的优化方案。与原设计方 案相比,优化后下盘矿石损失率可降低10.91个百分点,采 准工程量可节省28.4%。在充分利用矿山现有工程的基础 上,以分段双进路采场结构为主合理回采下盘矿量,同时诱 导上盘不稳围岩及时冒落。优化的开采方案可较好地适应 矿体产状与厚度的变化,显著提高矿床开采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阿加隆洼金矿经过多年开采,浅部矿体快要开采结束。为了扩大矿床规模、延长矿山服务年限,通过对阿加隆洼矿区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同时结合了矿区前期探矿成果、成矿规律的研究,对该矿床南段深部进行了找矿预测,为后期深部探矿、外围探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狮岭深部首采地段的生产探矿工作已基本结束,探获B C级铅锌矿石量250多万t,单一黄铁矿39万t,为矿山的持续稳产高产提供了资源保证。但该地段矿体位于F3断层下盘,围岩稳固性较差、矿石品位较低、矿体过于集中等不利因素制约着今后的生产规模,针对此种情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安庆铜矿地质报告和生产探矿资料,分析矿体形态变化趋势、地质构造及矿液上升通道,推断2#矿体南部的接触带和深部的内带高温蚀变带、-220m~-400m中段0~2线的F1断层及内1#矿体2~8线深部的接触带中有成矿的可能性。据此设计并施工了探矿工程,找到了2#南、2#北、28#、42#矿体及2~8线深部矿体;新增铜铁矿石量206.7万t、铜金属量2.335万t、铁金属量19.3万t。评价案例,新增矿体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并应用类比找矿的方法对矿山的找矿远景进行评述,就如何发现新矿体,确保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萑香洼金矿床控矿因素及矿体赋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萑香洼金矿床受地层、蚀变构造带、花岗岩古热场等因素控制,矿体多赋存于蚀变构造带的下盘、产状较缓的部位,矿体具有侧伏及尖灭再现规律,对进一步找矿和采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院在青海省曲麻莱县大场地区找到一个特大型金矿。经地表工作和深部进一步验证 ,该矿金资源量可望达到2 0 0 t。这是青海省目前找到的第一大金矿。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院在总结大场地区工作的基础上 ,根据区内已有的岩金地质、化探资源和找矿信息 ,形成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重点突破、以金为主的找矿思路。该院采用综合探矿手段 ,在区内圈定了 5条矿带。通过重点解剖两条矿带 ,控制的矿体规模较大 ,其中 号异常带所圈定的 7号矿体长达 2 0 0 0 m,矿体厚度达2~ 4m,金品位为 3~ 2 4g/ t,而且矿体的东段还没封闭 ,具有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