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北凹陷是吐哈盆地的主要含油气区,而三间房组的大套砂岩是本地区的主要储集层。对采自葡1井和草南1井三间房组样品的分析,发现孢粉化石33属69种,依据属性含量分布及地史意义,孢粉植物群可确立为Cyathidites-Classopollis-Piceites组合,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含量为60.4%,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为39.6%,通过主要类型和重要属种地史分布的讨论、对比,结合地层的上下关系,  相似文献   

2.
吐哈盆地三叠纪孢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吐哈盆地三叠系各层位的孢粉分布特征,认为可以划分3个孢粉组合:烧房沟组、韭菜园组的单脊双囊粉属(Chordasporites)一圆形粒面孢属(Cyclog-ranisporites)一背光孢属(Limatulmporites)组合;克拉玛依组的宽肋粉属(Taenioporites)-阿里粉属(Alisporites)一犁形孢属(Aratrisporites)组合;郝家沟组、黄山街组的阿里粉属(Alisporites)-苏铁粉属(Cycadopites)-圆形锥瘤抱属(Apiculatisporites)组合。此项研究为该区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3.
吐鲁番盆地桃树园剖面三叠系与侏罗系生物地层界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吐鲁番盆地桃树园剖面八道湾组下部的孢粉、植物化石,确认层5~8含有孢粉Aratrisporites,parataeniaesporites,Taeniaesporites等三叠纪的重要分子,同层共生植物有Clathropterisplatyphyla晚三叠世常见分子;层9出现了孢粉Cyathiditesminor,Clasopolisannulatus,Quadraeculinaanelaeformis等侏罗纪常见分子,同层产有植物Pityophylumlongifolium和Baieracf.gracilis等具侏罗纪特征的分子。因此认为桃树园剖面三叠系与侏罗系的生物地层界线应划在八道湾组下部的层8与层9之间,在这一界线上下的孢粉植物群主要特征既具有明显的区别,又具有承前启后的连续性和过渡性。该剖面三叠系与侏罗系的生物地层界线距离郝家沟组与八道湾组的岩石地层界线为3095m  相似文献   

4.
吐哈盆地第三系—白垩系古微体植物,动物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吐哈盆地第三系-白垩系各层位的孢粉、介形类和轮藻化石分布特征。其中早白垩世吐谷鲁君 孢粉化石为克拉梭粉属Classopollis-双束松粉属Pinuspollenites原始松柏粉属Protoconiferus组合,介形类为女星组合,轮藻仅个别见开口轮藻化石。早第三纪鄯善群的孢粉为栎粉属Quercoidites-唇形三沟粉属Labitricolpites-圆形稀沟粉Stephanocol  相似文献   

5.
对采自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葡1井和草南1井的样品进行了分析,在七克台组共发现孢粉化石32属54种,依据属种含量分布特征与地层意义,孢粉组合可确立为以Cranu-latisporites-Classopollis-Podocarpidites为代表的组合,其中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含量为68.7%,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为31.3%,与邻区及国内其他地区同时代孢粉组合的对比,认为七克台组孢粉组合与我国陕甘宁盆地中部直罗组、甘肃靖远王家山组、河北北部九龙山组所含的孢粉组合较相似,其地质时代应属中侏罗世晚期,大致相当Bathonian-Callovian期.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东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农101井96块孢粉样品的分析鉴定,划分了2个孢粉组合带,即Deltoidospora-Cayto-nipollenites、Classopollis组合带和Cicatricosisportites、Densoisporites-Piceaepollenites组合带,并在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所属的地质时代。最后,讨论了相邻地区的对比问题。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杜瓦地区早三叠世地层,生物群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塔里木盆地杜瓦地区早三叠世地层(乌尊萨依组)中,发现了孢粉、大孢子、叶肢介、鱼和疑源类等化石。其中以孢粉化石最为丰富,共发现孢粉50属,67种,根据这些孢粉化石建立了一个孢粉组合,命名为Taeniaesporites-Camptotriletes组合,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建立皮山杜瓦地区早三叠世生物地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重新研究了珠江口盆地LF13-2-1井3020-3272.5m井段的孢粉地层学,根据重新鉴定的孢粉资料,3140-3230m井段孢粉组合称栎粉-五边粉组合,可与珠三坳陷WC19-1-3井文昌组一神狐组及北部湾盆地WS1-3-1井流沙港组二段的孢粉组合对比,时代为中始新世,该井段以下12m厚的安山质凝灰岩,砂泥岩的孢粉组合称栎粉-桤木粉-紫箕孢组合,在南海北部陆架,这一孢粉组合可与WS1-3-1井流沙港组三段孢粉组合对比,时代为早始新世,建议将含该孢粉组合的这一岩组命名为“陆丰组”。  相似文献   

9.
生态地层分类单位及其在生物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生态地层学的实例研究,对作者午前提出的生态地层分类单位-群落带、群落组及群薄群的特征作了进一步阐述。在对中扬子地区早奥陶世早期生物礁古生态学研究基础上,首次建立了Batostoma群落带、Calathium-Bluegreenalgae群落带、Arcaheoscyphia群落带及Calathium-Bluegreenalgae-Archaeoscyphia群落组和BatostomaI-Ca  相似文献   

10.
三江盆地绥滨坳陷绥D2井地层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三江盆地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是一中生代形成的断陷盆地,盆地内中生代地层发育。通过三江盆地绥滨坳陷绥D2井孢粉化石的系统研究,在380.15-512.30m井段发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计有58属98种,新建了Cyathidites-Asseretospora-Classopollis组合,这一孢粉化石组合体现了中侏罗世孢粉植被特征。依据新发现的孢粉化石资料,对绥D2井井下地层进行了重新厘定,将完井地质总结报告中原定为上侏罗统东荣组的上部(366.40-380.15m) 划归为中新统富锦组,将原定的东荣组下部(380.15-398.50m)及原定的石炭-二叠系浅变质岩段(398.50-512.30m)厘定为中侏罗统绥滨组。中侏罗统绥滨组在断陷内的发现,对重新认识三江盆地构造发展史、沉积演变史,进而推导盆地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配合中缅合作的M区块油气勘探,确定该区块英雄岛含油气地层时代与沉积环境,对缅甸英雄岛R-3井2 562~2 844 m井段10个烃源岩样品进行了孢粉实验分析。通过观察,在每个样品中均发现了较丰富的孢粉化石,共鉴定出85属135种或未定种。该井段的孢粉化石以Momipites和Quercoidites含量丰富,始新世常见分子Sabalpolllenites areolatus断续出现,并见有特征分子Schizaeoisporites eocenicus为主要特征,根据孢粉特征分子和优势属种的分布规律,命名为Schizaeoisporites eocenicus-Quercoidites-Momipites-Sabalpollenites areolatus组合;对比相同井段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时代,推测当前的孢粉组合时代为中晚始新世。依据孢粉组合面貌,对照我国油气区古近纪—新近纪孢粉序列的数据统计结果,系统研究后所建立的划分孢粉植物类型、气温带和干湿度带的3个模式,并结合本钻井其他孢型化石分布特征,认为研究区中晚始新世地层为近海陆地环境,北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型古气候沉积。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杜瓦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塔里木盆地南缘杜瓦剖面上发现了中下三叠统,建立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早期3个孢粉组合,分别为:(1)Alisporites-Lueckisporitesvirkkiae-Taeniaesporiteswuntong-gouensis-Protohaplozypinus组合,(2)Kraeuselisporites-Lundbladispora-Mintosaccus-Taeniaesporites组合,(3)Minutosaccus-Pristinuspollenites-Taeniaesporites-Lundbladispora-Retusotriletes组合。二叠—三叠系界线上下具有孢粉化石突变、化学元素及粘土矿物含量变化较大、岩性一致、沉积连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新疆焉耆盆地克拉玛依孢粉组合,发现于盆地东部库木布拉克地区场浅1井,共计孢子花粉62属104种,可建立Aratrisporites-Punctatisporites-Caytonipollenites组合,通过对孢粉化石时空分布,兴衰变化的研究及与国内外相关孢粉组合的分析对比,推断焉耆盆地克拉玛依组时代为中三叠世。  相似文献   

14.
海拉尔盆地查干诺尔凹陷伊敏组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查干诺尔凹陷伊敏组钻井地层等时对比标准和恢复沉积时期的古气候,对海参8井伊敏组开展了孢粉地层学和孢粉古气候学的系统研究。使用盐酸—氢氟酸冷处理法获取了岩石中十分丰富的孢粉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2个孢粉组合,Lygodioisporites-Cyathidites-Triporoletes组合分布于伊敏组1段,Leiotriletes-PilosisporiteAsteropollis组合分布于伊敏组2+3段,是研究区钻井地层等时对比的有效标志。孢粉组合对比表明,伊敏组的地质时代为Barremian至Aptian期。依据孢粉谱恢复古气候的演变规律为:伊敏组1段植被演替是针叶-灌木林→灌草丛→常绿阔叶林、灌草丛→针叶-灌木林,气候由湿润的热带向热带、北亚热带气候转变;伊敏组2+3段植被演替是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灌草丛→针叶林、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气候属于湿润的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5.
三塘湖盆地晚二叠世芦草沟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为一套以灰色泥岩为主的浅湖半深湖相沉积。泥岩中产丰富的孢粉化石,计有 26属 28种。经研究表明,芦草沟组孢粉组合是以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蕨类植物孢子含量很低为特征。Cordaitina,Hamipollenites,Protohaploxypinus,Striatoabieites,StriatopodocarpitesAlisporites等花粉在组合中占主导地位。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比,芦草沟组的地质时代属晚二叠世早期;孢粉颜色反映当时的古地温应为 60~110℃,有机质演化属低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6.
路宁 《钻采工艺》1998,21(6):63-66
本文针对陕甘宁盆地中部低渗透天然气田低压易漏地层二级固井中存在的问题,利用高炉矿渣、漂珠的潜在活性及比重较小的特点,结合多功能钻井液固井技术的优点,用多功能钻井液设计超低密度(120g/cm3~140g/cm3)矿渣水泥浆。用该水泥浆为领浆和纯G级水泥浆为尾浆对天然气井进行一次性注水泥固井,替代分级固井技术。室内研究结果表明:超低密度矿渣钻井液固化液中激活剂可以扩散到滤饼和残留的多功能钻井液中,使套管、水泥石和地层三者之间达到完整的胶结,使地层封隔效果良好,水泥石抗压强度高,水泥浆流变性好,体系稳定,稠化时间满足现场施工要求,并解决了分级固井技术中存在的固井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下含煤段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内蒙古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下含煤段86属157种孢粉化石,讨论了孢粉组合特征,将该组合与邻区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和黑龙江鸡西盆地城子河组等孢粉组合进行了对比;结合共生的植物、双壳类和昆虫化石提出并论证了霍林河组下含煤段的时代属于欧特里夫-巴雷姆早期的观点。此外,本文根据孢粉植物群面貌探讨了当时的古气候特征,根据孢粉化石的色变指数,讨论了孢粉化石的热变质成熟度。  相似文献   

18.
将中国东北地区早白垩世的植物群划分为5个组合,由早到晚为:Onychiopsis-Ginkgosibirica组合,代表层位为冀北地区和辽西地区的九佛堂组;Acanthopteris-Ginkgocoriacea组合,代表层位为霍林河盆地霍林河组下含煤段和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RuffordiaDryopterites组合,代表层位为阜新盆地阜新组(水泉段除外)等;Ctenislyrata-Chilinia组合,代表层位为阜新盆地阜新组水泉段、蛟河盆地杉松组;早期被子植物组合,代表层位为延吉盆地大拉子组和松辽盆地泉头组。各组合的地质时期为:梁赞期到凡兰吟期,凡兰吟期至欧特里夫早期,欧特里夫晚期至巴雷姆期,阿普特期至阿尔比早期,阿尔比中、晚期。参28(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库车组时代归属与古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胜利1井库车组孢粉组合的发现,指示了孢粉组合Carpinipites(鹅耳枥粉属)-Salixipollenites(柳粉属)所在的库车组下部地质时代为中新世;孢粉组合Chenopodipollis(藜粉属)-Artemisiaepollenites(蒿粉属)-Ephedripites(麻黄粉属)所在库车组上部的地质时代为上新世。通过对库车组植被类型及气候类型进行研究得出:1)库车组早期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植被,属于北亚热带半湿润-湿润型气候。2)库车组晚期植被类型为蔬林草原-草原型植被,属于暖湿带干旱型气候。说明中国西部内陆型暖温带干旱气候始于库车组晚期。  相似文献   

20.
乙烯二聚和齐聚催化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乙烯二聚和齐聚催化剂谭志俊贺大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0)关键词乙烯1-丁烯二聚齐聚催化剂TanZhijunandHeDawei(InstituteofChemistry,AcademiaSinicaBeijingChina,Beij...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