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河南地区传统聚落与堡寨建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堡寨作为一种防御性聚落与河南地区传统聚落的发展、城镇的形成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有密切联系。本文从历史沿革、形成原因、地域特点、类型构成几方面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说明堡寨聚落作为古代城市的原型和要素,具有由聚落到城市及里坊制度形成的发展脉络,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堡寨聚落的研究有助于乡村聚落史和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
传统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堡寨聚落是中国古城的原型和要素,是我国古代一种典型的设防聚落形式。而其目前正处于极度衰落之中,且相应研究较少,因此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紧迫而必要。文章旨在通过对其防御性建筑空间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剖析,揭示其形态内涵及空间特性,并由此引申探讨了堡寨建筑空间与社会运作的关联,最后指出其在精神防御方面的规划与营造理念对于启示当今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防御性的角度出发对南漳地区的堡寨聚落进行了研究。首先从南漳地区大的历史环境着手对堡寨聚落的历史源流进行了概述,接下来分析了南漳堡寨在选址布局上的特征及其在区域防守中的重要作用,并从建筑的角度分析了南漳堡寨军事防御设施的构建,然后对南漳堡寨的防御空间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山西传统堡寨聚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堡寨聚落是我国古代一种典型的防御性聚落形式。文章选择曾经广布堡寨、而今天依然留存有丰富多样的明清时期防御性遗构的山西省作为研究重点。文章在分析堡寨聚落发生的整体环境以及分布情况的基础上,以实例为依托进行比较与归类,提炼出堡寨聚落之共性特征,指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堡寨聚落的空间防御性通常是在特定时间段内,对区域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具体表现。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逐渐变化,新的村落空间构成摆脱了设防形式,堡寨聚落正处于极度的衰落之中,空间防御体系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对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的研究紧迫而必要。通过对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冷泉古村的分析和实地调查、现场测绘等多种途径,对冷泉古村的空间防御层级构成进行解析,并划定保护区划,提出保护措施。最后,唤起人们对堡寨聚落空间层级的保护意识,以及为堡寨聚落空间的重新塑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历史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还原了民建堡寨聚落防御体系,发现其内部存在较为严密的社会组织制度,并指出防御体系可分为外层 - 堡寨间联合防御体系、中层 - 堡寨聚落外围防御体系和内层 - 堡寨聚落内部防御体系三个层级。最后总结民建堡寨聚落防御特征有三:乡守之法全民皆兵,防御为主攻击为辅,体系复杂胜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传统堡寨聚落研究以个体或单一类型居多、缺乏系统整合的局限,提出采用“群系”的研究视角,从考察聚落的“设防”形态及属性入手,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黄河中游山陕地区开展“传统堡寨聚落”的群系研究,整理民防与军防两大体系类型构成,并基于堡寨遗存现状,对特色子系集群的空间分布及特征作以整体性探讨。  相似文献   

8.
豫中作为中原文化发源地,基于特殊的历史与战争背景,形成了众多具有防御功能的民用堡寨,神垕古镇作为其中之一,由于其独有的钧瓷贸易文化,使防御功能与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结合,防御性更具研究意义。当前大力推行城市现代化,传统乡村防御聚落逐渐衰退,遭到破坏。该文通过实地调研,结合相关史书文献,从建筑学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神垕古镇的防御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其防御体系包括物质实体防御与精神思想防御共同作用的结论,为豫中地区传统防御聚落的保护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王绚 《新建筑》2007,(2):124-124
以高墙厚筑为设防的堡寨聚落,是古代先民抵御外侵为求安全而营建的防御性聚落。它既是中国古城的原型和要素,同时亦有其自身传统聚落层次的发展脉络,由于特殊的生成条件与机制,有着强化防御的个性表现。而堡寨聚落作为我国传统聚落组成中的重要类型,却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在今日城乡大规模建设中,其现存遗构也正处于衰败之危,因此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紧迫而必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堡寨聚落是满足居住功能的设防聚落.晋陕、闽赣地区的传统堡寨聚落虽然都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却在南北方不同的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发展演变,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氛围和防御格局.通过对两者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防御性特点的比较研究,力图揭示出同源文化在南北不同地域中,解决各自防御性需求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和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通过鄂西北山寨这一特殊的传统建筑形式地深入探究,在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和主要的体系建立、构成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的研究,提出了鄂西北山寨建筑生成的五个方面的原因,为鄂西北山寨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阶段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三线建设可以视作我国社会主义早 期城乡建设过程中自我探索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发展演化深刻影响了中西部地区的城 镇化进程,更是城乡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以鄂西北三线建设为例,研究其区域 与厂矿规划布局特征后发现:基于鄂西北独 特的地缘优势,三线建设厂矿依托铁路形成 “两点一线”的区域格局,无论是在发展建 设还是脱险调迁时期都深刻影响了沿线地 区的城镇空间、经济发展与人口城镇化。基 于“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三线建设厂 矿布局紧密结合地形,主动适应困难时期的 建设条件,功能上采取“小而全”的独立单元 布局,通过“生产区、生活区、公共服务区” 三个功能板块的交融,组织着社会主义集体 生活的日常。当前三线建设地区遗留的大量低效闲置空间,多面临收缩发展的挑战,文章从遗存价值角度重新审视三线建设的当代价值意 义,从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探索其遗存价值,为三线建设地区转型激活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彭然 《华中建筑》2009,27(8):182-187
该文通过对鄂西北山区现存传统戏场建筑具体实例的考察,研究了该地区戏场建筑的建筑形制、装饰问题以及其观演空间的营造手段,并提出呼吁:要注意保护和利用现存的珍贵戏场建筑,不要让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天天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保护传统聚落空间环境特色和适应当代发展的需要成为突出问题。该文结合粤西北地区传统聚落的具体情况,从多个不同角度对粤西北地区传统聚落的现状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对粤西北地区传统聚落的适宜性保护与更新等相关策略,以期为当今研究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炜  聂磊 《华中建筑》2013,(12):168-171
南漳县地处襄宜平原与鄂西北山区的交接地带,是区域古代经济、军事、交通之节点。该文以其城镇区位与选址为切入点,结合相关史料及现存遗址,研究其新旧县城变迁过程;通过对明清新城扩建前后的城镇空间构成进行对比,探讨了由军治重镇向儒治城市的城镇空间形态转变过程,展现南漳历史城镇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单军  吴艳  冯晓波 《华中建筑》2012,30(6):157-161
该文以滇西北偏远地区不同民族聚居地天主教堂的形成和演变问题为引导,选取云南滇西北迪庆州德钦县燕门镇茨中天主教堂、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重丁天主教堂和贡山县棒当乡迪麻洛村白汉洛天主教堂作为典型案例比较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文章对比分析了三个教堂在天主教传统及教规、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与艺术层面的异同,总结出影响偏远地区教堂建筑的三类因子:I类-“人-神”相关的文化传统因子;Ⅱ类-“人-地”相关的地区性因子和Ⅲ类-“人-人”相关的民族性因子。  相似文献   

17.
基于《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成果,通过对湖北省小城镇发展的现状深入调研,提出湖北省小城镇的发展应差别化对待。对于大都市地区小城镇,应通过吸引人口、产业的不断积聚,强化与大城市各方面的联系,最终发展成为大城市功能区的一部分;对于县域产业发展较好的小城镇可以扶持引导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依托其产业发展最终发展综合性服务职能的小城镇,成为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其它更多的小城镇要发展成为农村服务型小城镇,定位为服务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配置的组织中心,应强化其服务设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王炎松  周嘉意 《华中建筑》2014,(12):162-166
鄂东南传统建筑是湖北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其立面形式丰富,艺术价值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该文通过对鄂东南地区的传统建筑的正立面、侧立面、立面层次和立面组合等方面的立面艺术特征进行研究与总结,有利于荆楚传统建筑文化的宏扬并为当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资源集约视角下以寨堡型聚落为研究对象,总结其自然调和、资源适配;由地而生、用尽其利;因地制宜、因材致用;景形共融,时空互文等适地性特征。以山西夏门古堡为例探讨传统聚落适地性营建原则、对策与空间营建模式。提出发展可持续性集约化聚落空间,提供当代新乡土建筑创作的再生原型以及黄土高原绿色窑居营建技术革新等当代聚落转型发展策略。为今后系统科学的保护和发展资源集约地区的传统人居聚落,创造适应地域性绿色建筑和适地性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高凯  何沁遥  张宝文 《风景园林》2020,27(3):103-106
乡土聚落是国土景观的空间单元,是国土景观多样性、独特性的载体,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云南省元阳县垭口村为例,研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依据文化景观的研究主线,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垭口村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最后,从乡土聚落景观格局和文化体系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乡土聚落人文自然系统,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研究。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维持国土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保护文化多样性等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