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醋柳果Hippophae Rhamnoidees L中有机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醋柳果,异名沙棘、沙枣、醋柳、酸棘、藏语称为大尔卜兴。醋柳果系胡颓子科沙棘Hippophae rbam-noidesL的果实。该果为肉质花被管包围,近于球形,橙黄色,直径0.5~1厘米。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醋柳  相似文献   

2.
食醋作为一种传统调味品,不仅营养成分丰富,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具有缓解疲劳、调节血糖及脂质代谢、抗氧化等功效.本文主要对醋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和降血脂作用进行综述,对醋中主要功效成分进行了归纳,并展望了其在降血脂功能食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N—亚硝基化合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一亚硝基化合物是一类致癌性很强的化合物,是指含有N-NO基的化合物,按其结构又可分为N一亚硝脸(N—Nitro。mine)以及环状亚硝胺(CyclicN一NitrosoCorn.P““nd)如:N一亚硝基吗琳N一亚硝基毗咯烷Goodall·Miry等报告硝胺(N一Nltratlne)CH3如二甲基硝胺\N-NO。也诱发动/CH3物发生肝癌及鼻腔肿瘤,但剂量远比二甲基硝胺大,亦即其致癌力小。1981年有报告N一亚硝基糖氨基酸(N-Nitrososugaramionacids)为新的一类非挥发性亚硝基化合物,而果糖氨基酸及葡萄糖氨基酸存在多种食品中,这些糖氨基酸象胶一样与亚硝酸盐…  相似文献   

4.
金龙卷     
原料:醋饭,海苔,蟹柳,蟹予,牛油果,炸土豆丝,黄瓜丝,萝卜丝,沙拉酱,千岛酱。制法:蟹柳煮熟,切丝,与黄瓜丝、萝卜丝、蟹子、沙拉酱拌匀,成蟹子沙拉;  相似文献   

5.
醋浸蚕豆主体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醋浸渍对不同蚕豆原料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质联用技术(GC/MS),分析鲜蚕豆、热处理鲜蚕豆和蚕豆种子经过醋浸渍后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和变化。结果表明:三种蚕豆原料经过醋浸后分别检测出36、31、20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醋浸鲜蚕豆主体风味成分是1-辛烯-3-酮,醋浸热处理鲜蚕豆主体风味成分由1-辛烯-3-酮和1-辛烯-3-醇组成,醋浸蚕豆种子主体风味成分由乙酸乙酯、壬醛、乙酸异戊酯、辛醛、丙烯酸正丁酯、己醛、庚醛、2-戊基呋喃、3-羟基-2-丁酮、苯乙醇构成。与醋浸前相比,鲜蚕豆风味化合物数量没有变化,热处理鲜蚕豆风味化合物数量略有减少,蚕豆种子风味化合物数量降低较多。  相似文献   

6.
7.
为研究醋浸干燥加工对鲜蚕豆和蚕豆种子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采用SPME萃取技术和GC/MS技术分析鉴定鲜蚕豆、醋鲜蚕豆脆粒、蚕豆种子、醋蚕豆种子脆粒中的风味化合物。结果表明:经过醋浸干燥加工处理,鲜蚕豆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醇类、醛类、酮类化合物变化较大,蚕豆种子中醇类、醛类、杂环类化合物变化较大。醋鲜蚕豆脆粒的主要风味化合物是1-辛烯-3-酮、3-甲基丁醛、壬醛、己醛、苯乙醛、双戊烯、d-柠檬烯、2-戊基呋喃,醋蚕豆种子脆粒的主要风味化合物为3-甲基丁醛、己醛、苯乙醛、2-戊基呋喃,赋予了醋浸干燥加工产品的特有风味。  相似文献   

8.
蔡鲁峰  李娜  杜莎  谭雅  李珂  王远亮 《食品科学》2016,37(5):271-277
本文首先对N-亚硝基化合物(N-nitroso compounds,NOCs)分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比较了其两大类物质N-亚硝胺和N-亚硝酰胺的性质;接着从致癌性、致畸性和毒性三方面概述了NOCs对动物及人体的危害;之后从体内和体外两个方面探讨了NOCs的合成途径,并对其合成机理和影响其体内外合成的因素进行了归纳;最后从消除和阻断两个方面探讨了体内外抑制NOCs的方法及机理。以期为其他研究人员寻找抑制和降解NOCs的方法以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上一期阿Ken为大家介绍了油醋汁在不同沙律中的灵活应用,如红酒油醋汁、海鲜油醋汁等。这期阿Ken将在油醋汁的基础上为大家介绍更多滋味的沙律酱,如罗文和蜜沙律中用柠檬汁代替醋,并加入蜜糖,以柠檬汁的天然酸味和蜜糖的香甜为沙律增添风味;如青瓜水瓜柳罗勒叶沙律中塔塔酱与酸奶的搭配也非常巧妙。此外,阿Ken对不同地域食材的运用也令人感受到他的无限创意。  相似文献   

10.
硽制水产品中N-亚硝基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亚硝基化合物是一类很强的致癌性物质,抑制其形成对保障食品安全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以腌制水产品的安全性为出发点,概述了N-亚硝基化合物的危害性、形成、检测方法以及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麦芽和啤酒中的N-亚硝基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亚硝基化合物属强致癌物质,有挥发性N-亚硝基二甲胺(NDMA)和非挥发性N-亚硝基化合物(ATNC)两种。啤酒中的NDMA主要来源于麦芽,在制麦工艺过程中形成;ATNC主要由微生物的硝酸还原反应产生。啤酒中的N-亚硝基化合物的分析检测方法有热能分析仪法、气相色谱法和HPLC法。(孙悟)  相似文献   

12.
沙棘,俗称醋柳、酸刺,是一种野生灌木植物.沙棘是近年来才为人们重视的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珍贵植物资源.经科研部门检测  相似文献   

13.
14.
该研究将白曲、黄曲、黑曲3种不同类型的高温大曲拌入醋醅进行醋酸发酵,制备固态发酵食醋。采用HPL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技术,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比较成品醋中有机酸和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在醋酸发酵阶段添加3种不同类型的高温大曲均能够提高成品醋的总酸和有机酸含量,主要表现为乳酸和乙酸含量的提高,添加白曲的提升效果最佳;同时,HS-SPME-GC-MS显示3种不同类型高温大曲的添加均能丰富成品醋的挥发性风味,OPLS-DA筛选出38种具有重要差异的挥发性化合物,并且添加黄曲和黑曲的成品醋的挥发性化合物与对照组成品醋的差异更明显;此外,感官评价表明醋酸发酵阶段添加高温大曲能改善成品醋的风味品质,添加黄曲的效果最佳。该研究证实了在醋酸发酵阶段添加3种不同...  相似文献   

15.
四川菜的“五柳鱼”、浙江菜的“西湖醋鱼”、广东菜的“果汁鱼”是3种地方风味名肴。3种菜的加工方法是:将鲜鱼去  相似文献   

16.
挥发性N-亚硝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N-亚硝基化合物分析方法的各种样品制备方法和定量定性分析方法。样品制备方法包括蒸馏、消煮和吸附的分离方法,以及薄层色谱、柱色谱和超临界萃取的纯化方法,还有简单的样品制备方法固相微萃取法;并介绍了N-亚硝基化合物的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  相似文献   

17.
食品中N-亚硝基化合物的危害性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亚硝基化合物是一广谱致癌物,其前体物质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人类与之接触十分频繁。近年来国内外对食管癌、胃癌、鼻咽癌、肝癌、宫颈癌及膀胱癌的研究表明,可能与N-亚硝基化合物有关。文章对食品中N-亚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分类结构、毒理作用、食物来源、污染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作用以及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综述,旨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搭配膳食结构,向着利于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复合野刺汁保健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刺通称沙棘(sea Buckthorn),是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又称酸柳、醋柳等。青藏高原分布的黑刺种类主要有中国沙棘、西藏沙棘和肋骨沙棘。黑刺果实桔黄或桔红色,含有多种维生素、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甾醇和微量元素,生物活性物质达90种之多,沙棘油中所含的重要活性物质则达到106种,享  相似文献   

19.
盐水火腿加工中影响亚硝基化合物生成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肉类加工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是很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肉的色泽和风味,延迟脂肪的氧化和酸败,并且抑制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肉制品的货架期。但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了这些添加剂的危害:它们可以和氨基酸等含氮化合物反应生成致癌物-亚硝胺。而且亚硝酸盐在胃液环境下也可以形成亚硝胺。本文主要研究盐水火腿加工过程中,腌制时间、煮制时间和煮制温度以及亚硝酸钠和抗坏血酸钠的添加量对最终产品中残留的亚硝酸钠和生成的亚硝胺含量的影响,以期加工出更安全卫生的肉制品。研究表明,腌制时间控制在24h,亚硝酸钠的添加量为0.12g/kg,抗坏血酸钠的添加量为0.64g/kg,而煮制温度为85℃,煮制时间为1h(肉块大小为250g)时产品既能保持良好的色泽,又能使亚硝基化合物的含量降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20.
鱼露是沿海地区的传统发酵调味品。鱼露在发酵过程中,常常会产生N-亚硝基化合物及其前体物(胺类物质及亚硝酸盐、硝酸盐)。文中介绍了鱼露中N-亚硝基化合物及其前体物的含量,N-亚硝基化合物的结构、毒性、致癌性,以及鱼露中N-亚硝基化合物的产生原因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