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介绍了鹿儿坝含砷难浸金矿石细菌氧化柱浸试验研究结果。对5min粒度的试验样品,采用T1101细菌氧化68d,砷的氧化率达到59.32%,金的浸出率为72.99%,比直接氰化柱浸金浸出率提高60%以上,有效地解决了试验矿石的难浸问题。  相似文献   

2.
某氧化铜钴矿酸浸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刚果(金)某氧化铜钴矿进行了搅拌酸浸、搅拌还原-酸浸和淋滤还原-酸浸对比试验研究,确定了搅拌还原-酸浸是处理这种氧化铜钴矿的最佳方法,不但浸出速度快,而且浸出效果好,铜浸出率达到93.88%,钴浸出率达到95.2%;同时证明了采用堆浸(淋滤还原-酸浸)也是处理这种矿石的另一条重要的途径,也可得到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李小燕  张卫民 《湿法冶金》2009,28(4):222-224
通过摇瓶试验,研究了矿石粒度对活性炭催化原生硫化铜矿石细菌氧化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活性炭催化低品位原生硫化铜矿石细菌浸出过程中,矿石粒度对铜的浸出率有较大影响。矿石粒度小于0.1mm最有利于铜的浸出,浸出240h,铜浸出率达83%;矿石粒度过细,溶液中三价铁含量升高,产生的铁沉淀物会直接影响铜的浸出。  相似文献   

4.
根据永平铜矿氧化矿的矿物性质和矿物工艺学特征,在实验室进行了氧化矿浸铜试验研究,主要研究了浸出液的酸浓度、铁离子浓度、矿石粒度、浸出时间等因素对铜浸出率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工业实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低品位氧化铜矿及空区残矿可浸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武山铜矿的低品位氧化铜矿及含矿围岩进行了小型浸出试验。试验表明武山铜矿该类型矿石的浸出较复杂,但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即溶浸剂浓度3%,氧化剂用量0.25%,强化剂用量2.5%,浸出时间为1h,浸出率可达60%~75%。由于矿石的氧化率约为30%,仅靠单一酸浸,其浸出率难有较大的提高,应进一步开展强化浸出的试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铀矿石的细菌浸出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细菌浸出法是利用某些微生物及其氧化产物溶浸矿石中的有用金属的一种新工艺。对取自湖南某矿的铀矿石进行了细菌浸出试验,考察了不同浸出剂、浸出时间、矿石粒度、矿石层高度、浸出剂中高铁离子浓度、等因素对铀浸出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扩大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细菌浸出法可提高铀的浸出率,降低酸耗。  相似文献   

7.
难浸金矿石堆式细菌氧化-氰化炭浸法提金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金祥 《黄金》2002,23(6):32-36
介绍了难浸金矿石堆式细菌氧化-氰化炭浸提金的基本试验方法和结果。采用柱浸方式模拟堆式氧化过程。对某含砷微细浸染剂型难浸矿石经堆式细菌氧化后,柱式氰化浸取金的浸出率由原来的4.07%提高到57.46%,而矿石经细磨至-320目粒度后采用氰化炭浸法浸金,金的浸出率达到80.02%,这基本解决了金矿物同时受金属硫化矿物和非金属矿物包裹的问题,是该类难浸金矿石提金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回收江西某铜矿大量低品位硫化矿资源,采用氧化铁硫杆菌浸矿,铜浸出率比酸浸提高9.49%;浸出液中铁浓度不高,可满足铜回收要求;细菌浸矿产生一定的酸,节省了酸耗;分段浸矿可缩短浸矿时间1~2周。  相似文献   

9.
铁帽型金矿柱浸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某铁帽型金矿氧化矿石柱浸试验研究结果。试验研究了矿石粒度、氰化钠用量、浸出时间对金浸出率的影响。在较佳工艺条件下,金浸出率达6316%,比生产现场指标高1316%  相似文献   

10.
研究“碱浸脱砷-酸浸除铜-中和沉铜”回收高砷含铋净化渣中铋、铜的处理工艺.碱浸脱砷控制终点游离碱度40 ~50g/L,砷浸出率达到86.3%、氯浸出率达到96.4%;酸浸除铜控制酸度100g/L,铜浸出率达到90.9%,酸浸渣中铋含量高达40%,可作为优质原料进入铋反射炉冶炼生产4N精铋;中和沉铜pH值7~8,沉铜渣含铜高达52.12%,可作为生产硫酸铜等化工产品的原料.  相似文献   

11.
低品位次生硫化铜矿酸性矿坑水喷淋堆浸工业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酸性矿坑水为浸出剂,对紫金山低品位次生硫化铜矿进行堆浸工业试验。重点考察了矿石性质、喷淋制度、堆浸过程中浸矿细菌的种群结构等对矿石铜和铁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矿石堆浸210天,平均铜浸出率65.9%、铁浸出率5.4%。含酸性坑水喷淋次生硫化铜矿生物堆浸的湿法提铜工艺在工业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回收广东某矿山低品位难选铜矿石中的金属铜,进行了细菌浸铜试验研究. 在温度 30 ℃、 转速 200 r/min、起始 pH 值 1.85、矿石磨矿细度为≤0.074 mm 占 80 %的浸出条件下,采用氧化亚铁硫杆菌 GZY-1 菌株培养液搅拌浸出 10 d,3 组不同矿浆浓度下铜的浸出率分别达到 97.72 %、92.42 %、 87.66 %. 试验结果表明 GZY-1 菌株培养液可以高效浸出该低品位难选铜矿石中的铜矿物.   相似文献   

13.
难选金矿石的细菌浸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恩德  杨立 《黄金》1996,17(1):25-28
对金呈细粒浸染状嵌布的含砷、含铜难选金矿石进行了细菌脱砷、脱硫、脱铜的试验研究。生物浸渣由氰化或硫脲浸出,金的浸出率达87%以上。研究了影响细菌生长、浸出的各种有关因素及由此引起的金属溶解现象,为细菌浸出在工业上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低品位含铜金矿柱浸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柱浸法对紫金山矿区含铜金矿进行浸出试验,分别考察矿样粒度、铜品位、喷淋强度、氰化钠喷淋浓度和浸出时间对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堆浸法处理该含铜金矿矿样是可行的,对-80mm粒级在15天内金浸出率大于86%,浸出前期金、铜同时浸出,在浸出后期出现沉铜现象。  相似文献   

15.
选取某难选氧化铜矿为对象,进行超声波助浸试验,当超声波发生器振幅为70%、助浸时间为15min时,铜浸出率为59.35%。超声波助浸较传统搅拌酸浸,浸出时间缩短了7倍,铜浸出率提高了4.95个百分点。采用超声波助浸—浸渣浮选新工艺处理该氧化铜矿,获得了闭路铜总回率90.91%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A computer model was constructed for bacterial ferric sulfate leaching of the major sulfides found i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Leaching occurs by reactions with ferric ion diffusing into the rock fragment. The model incorporates the reaction kinetics of the individual minerals and keeps material and energy balances. The model is needed to aid in the design of modifiedin situ leaching operations and combines desirable features found in previous models with extensions needed for the described study ofin situ leaching. In modeling the leaching of single ore fragments, it is shown that the rate of ferric ion generation by bacteria can limit the rate of copper recovery. The transition from kinetic to diffusion rate limitation is different for each mineral and ore fragment size. The width of the leaching reaction zone is different for each mineral, and many reaction zones cannot be considered narrow. Minerals do not leach in proportion to their concentration in ore fragments.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浸矿是提取低品位,难选次生硫化铜矿中有价元素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利用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浸取福建某难选次生硫化铜矿,依次开展浸矿菌富集培养实验、驯化转代实验和不同粒径配比下柱浸试验,获得了不同阶段的细菌浓度、pH值、铜浸出率等演变规律;并结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实现了柱内矿堆塌落、截面孔隙演化和浸矿机理研究.研究表明:细菌浓度和pH值均呈现缓慢增加后趋降低的趋势,浸柱中细菌增殖较慢,浸矿480 h后,细菌浓度仅为每毫升5×107个.浸矿过程中,细颗粒趋于向柱底迁移,矿堆出现塌落;柱顶孔隙率变大,增幅为6.65%,柱底孔隙率变小,降幅为8.29%;塌落程度与细粒含量成正比,最小塌落为1.7 mm,最大塌落为6.15 mm.入堆矿石粒径极大影响着柱浸体系的浸出效果.实验中柱浸B组(粒径r < 1 mm占28.41%)浸矿效果最佳,浸矿480 h后铜浸出率达47.23%.   相似文献   

18.
针对碳酸盐、砷和铜含量高的“三高”金矿选矿回收难度较大的问题,采用原矿焙烧脱碳除砷—NH4Cl“闪速”浸钙—(NH42SO4浸镁铜—非氰浸剂药剂(swust-1)浸金工艺流程综合回收矿石中有价元素。研究结果表明:当焙烧温度为950 ℃、焙烧时间为2 h、矿浆浓度为30%、-0.074 mm粒级含量为70%、NH4Cl浓度为3.0 mol/L和浸出时间为10 min时,矿石中Ca2+、Mg2+和Cu2+浸出率分别为82.88%、20.12%和16.75%;在(NH42SO4浓度为2.5 mol/L、矿浆浓度为30%和浸出温度为50 ℃的条件下,经过“两段”浸出,Mg2+和Cu2+浸出效果较好。经过“焙烧—浸钙镁铜”后,金的浸出率也大大提高。通过上述工艺流程处理后,钙、镁、铜和金的总浸出率分别可达96.18%、95.16%、80.51%和78.86%,提高了高碱性含铜金矿中有价元素浸出率和综合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难浸含硫金精矿的微生物预氧化机理与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会存  杨中正 《黄金》1998,19(12):40-44
通过试验探讨了细菌氧化硫化矿物的机理,研究了用细菌氧化预处理难浸含硫金精矿的条件、方法以及金的浸出率、矿浆浓度、磨矿细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检验了该氧化处理工艺的合理性。通过细菌预氧化、金的浸出率从53.4%提高到92%以上。  相似文献   

20.
针对碳酸盐脉石对氧化铜矿酸浸动力学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了温度、酸度、矿石粒径、液固质量比、振荡速度等因素对含碳酸盐脉石氧化铜矿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高酸度、高液固质量比、小粒径和高振荡速度利于矿石的浸出,但碳酸盐脉石使得酸耗增加.考虑浸出成本确定合理的浸出条件为温度303 K、酸度35 g·L-1、矿石粒径0.074~0.125 mm、液固质量比3∶1以及振荡速度180 r·min-1,浸出180 min后铜浸出率达53.6%.对浸出前后矿石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碳酸盐脉石与酸反应后在矿石表面形成CaSO4·2H2O沉淀,覆盖在颗粒表面,限制了矿石颗粒孔裂隙的发育.基于收缩未反应核模型对浸出动力学进行分析,发现碳酸盐脉石反应生成的沉淀阻碍了浸出反应,固体产物层扩散为浸出反应的控制步骤,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8.65 kJ·mo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