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如何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是广东构建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关键命题。本文聚焦粤东西北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特点,提出区域间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并以梅州市为案例进行实践探索,以期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课题提供参考,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提供思路方案。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临空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临空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对粤港澳大湾区临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临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经济意义是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效应。为探讨大湾区经济辐射的特点及其空间结构特征,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大湾区11市之间内部辐射的方向、过程、辐射效应大小,以及辐射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证实大湾区11市之间经济辐射双向发生,但辐射效果不理想,而且辐射效应强弱与城市的规模等级并无明显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4.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运用城市中心模型、可达性模型、引力模型研究苏北中心城市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结果表明:苏北主要中心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淮安市建成苏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具有较为明显的区位优势,但是,区位优势仍低于徐州市;淮安市的区域可达性高于苏北另一个中心城市——徐州市。淮安市建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优势与劣势并存,淮安市要真正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必须树立地理中心意识,尽快构建苏北交通中心平台、苏北文化中心平台、苏北物流中心平台。  相似文献   

5.
轨道交通作为多模式复合交通体系主导的出行模式,准确有效地预测接驳客流,可为提高轨道交通吸引力及运营组织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文章从轨道车站的发展定位、周边道路及辐射小区的通达服务特征出发,提出了基于轨道可达性和道路可达性的接驳客流吸引强度指标,运用经典Logit模型构建了轨道交通接驳客流预测模型,并借助长沙市滨江新城轨道交通接驳客流调查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轨道车站的接驳客流吸引强度取决于轨道车站类型和辐射小区的可达性;车站的轨道可达性指标值、道路可达性指标值分别为0. 5~1. 6和2. 68~10. 0,可达性越强,车站接驳客流吸引强度和客流规模越大,模型预测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6.
高铁凭借其巨大的速度优势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文章利用加权出行时间分析了安徽省各城市可达性水平,基于经济引力模型探讨了区域城市间的区域经济联系水平,运用紧凑性分析刻画了高铁网络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实证研究表明,高铁的开通大大提高了安徽省城市间的可达性.随着高铁网络不断完善,安徽省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水平显著提升,区域发展呈现"向心"模式,表现出围绕省会合肥市呈十字发展的格局.同时,也出现了经济联系的极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可达性是评价交通基础设施效率的重要指标,准确测算轨道站点可达性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站点服务设施和接驳环境.从城市轨道站点可达性的定义出发,建立轨道站点接驳方式选择的多项logit模型,并确定各类型站点对不同接驳方式的辐射范围.考虑轨道站点周边的建成环境和出行成本,建立基于辐射范围的轨道站点可达性模型.以中国西安市为例,计算轨道站点步行、自行车和公交接驳的可达性以及站点可达性.结果表明,轨道站点可达性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中心位置到外围“圈层”式递减的形态.换乘站各接驳方式的可达性值均处于较高水平,始末站处于较低水平.中间站根据位置的不同,可达性存在差异,越接近始末站可达性越低,越接近换乘站和市中心可达性越高.  相似文献   

8.
粤港澳大湾区是当下关注热点。从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第一次被明确提出,到2017年全国"两会"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理念的提出,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但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世界级城市群目前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城市群内各单体城市的精准定位尚未完成,城市内部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严重。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11座城市的功能定位进行探讨,相信对实现湾区城市的精准定位和错位、异质化发展,实现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目标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以2009—2019年间大湾区市级面板数据测度了大湾区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结果,并采用GMM模型实证了金融集聚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密度与地区GDP发展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促进作用,且金融集聚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非线性影响。最后依据实证结果提出了优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铁作为目前我国最高效便利的交通设施设备,是各地区间联结的桥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高铁建设背景,以西南边境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各城市面板数据,对西南边境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物流关联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更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物流产业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宏观角度出发,选取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借鉴引力模型得出物流联系强度及物流联系隶属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大湾区物流网络结构的网络密度、中心度、凝聚子群、核心-边缘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物流联系程度总体较高;网络中有核心城市,存在4个凝聚子群,为核心-边缘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大湾区内部快速交通网络,各城市努力提升自身优势、避免结构洞,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突破子群限制,加强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城市的互动、健全网络结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空间布局与城市交通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宏观角度探讨了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针对我国城市向多中心布局发展的趋势,模仿引力场理论建立了城市各中心的交通影响范围界定模型及可达性模型,对多中心城市空间布局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相关关系作了深入的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下,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15—2019年期间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效率总体呈现递增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3.8%,增长动力主要来源是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旅游业效率提升.各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不平衡,江门、惠州、佛山旅游产业效率水平处于领先优势,全要素生产增长率高于5%;广州、中山、深圳、东莞处于第二梯队,增长率位于0~5%之间;肇庆和珠海处于下降趋势.从时间维度来看,各地区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加具有较为明显的波动性,大部分城市以2017年为发展转型年,2015—2017年全要素生产增长呈现下降趋势,2017—2019年呈现增长趋势.最后从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一体化发展、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优化内外部发展环境等方面为粤港澳大湾区全域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改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在功能上的协同发展,基于多源数据利用空间联立方程解析职住空间结构形态与轨道交通网络的空间交互关系。采用职住自足性指数测度职住平衡,并提出基于实际路网改进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2SFCA)法计算轨道交通可达性;利用空间联立方程揭示了职住平衡与轨道交通可达性的空间交互效应;引入局部空间自相关探讨了西安市职住空间和轨道交通网络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基于实际路网距离的高斯2SFCA法能够更合理地评价轨道交通可达性;区域职住平衡和轨道交通可达性存在互馈作用;两者自身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两者之间存在正向交互空间溢出效应;从局部耦合效应来看,强化西安市主城区北部和西南部的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通过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与职住空间交互作用的规律,可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15.
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在多方位、多层次存在着互动作用,两系统互动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构建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河南省各地区公路交通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全省的交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河南省多数地区公路交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度处于濒临失调或轻度失调状态。应加大河南省整体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投资力度促进河南省公路交通系统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精明增长理论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群土地功能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通过所得研究结果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群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层权重,对比2013年和2018年土地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值;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所处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精明增长理论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群土地功能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通过所得研究结果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群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层权重,对比2013年和2018年土地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值;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所处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粤港澳大湾区地热资源丰富,研究地热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大湾区地热资源潜力评价和勘探开发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大地热流、花岗岩分布、断裂、布格重力异常、航磁异常和居里面深度等空间数据层,综合分析地热异常与地质和地球物理场特征的空间关联关系,揭示研究区地热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大地热流值大于75 mW/m2、燕山期花岗岩边界或内部、与主断裂距离小于3 km、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大于1.6 mGal/km、航磁异常值为-5~5 nT及居里面深度小于15 km等区域,与地热异常区的空间关联密切;强地热异常的出现与居里面深度、燕山期花岗岩和主断裂关系最为密切.基于数据层分类,采用证据权重模型和加权信息量模型两种矿产资源预测方法对上述多元信息进行复合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内燕山期花岗岩分布广泛且岩石热导率较高的低山或丘陵区地区易出现强地热异常,具有这一特征的江门西部、肇庆中部、广州东北部、惠州东北部以及深圳等地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地热资源高潜力区.  相似文献   

19.
在创新周期的理论基础上,选取2009~2016年的相关数据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景气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景气状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景气状态可分为剧烈波动期(2009~2013年)和平稳振动期(2013~2016年),2015~2016年科技创新景气状态呈现下降趋势。根据一致指数组指标对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进行分析,各指标的增长率曲线均符合整体科技创新景气状态的周期特征,其中专利申请及授权量、高新区企业数量和人均GDP的增长率在2016年均有所回升,说明大湾区景气状态将度过低迷迎来新的繁荣期。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应当扩大湾区科技创新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深化产学研融合、促进"9+2"市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3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长三角港城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究港城协调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静态港城协调水平整体不高,动态协调水平逐年优化,港城协调水平存在空间差异;港城协调水平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聚集的趋势;港城协调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建议通过统一布局港城建设、加强区域联动分工提高港城协调水平;发挥高协调港城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长三角整体区域经济增长,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