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汉中城市居民出行的调查,研究总结出汉中城市慢行交通的主要特点。在对城市土地利用布局等相关规划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慢行交通需求特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城市特点,提出分区域、分层次、分类别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从发展策略、布局规划、设计指引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汉中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通过构建适合汉中城市自身发展的慢行交通系统,引导汉中城市慢行交通的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衢州市整体交通规划的指引下,分析了衢州市慢行交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城市交通规划对慢行交通关注的缺乏、城市慢行交通管理缺乏人性化评判依据等全国部分城市都存在的慢行交通问题;借鉴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经验,提出衢州市西区(一期)慢行交通规划目标及慢行交通规划策略,将慢行道路系统划分城市慢行道、社区慢行道、绿化景观慢行道和滨水景观慢行道四类,并提出详细的规划设计指引。  相似文献   

3.
慢行交通是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绿色发展、公平包容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以绿色交通支撑城市空间优化、组织城市高效运行,制定相应的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策略、目标,作为资源环境约束下睿智发展的支撑。重点介绍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慢行交通专项规划成果,设定"四个一流"规划目标,根据上海市慢行交通现状问题以及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区分市域5类地区,提出空间差别、品质提升、协同推进、安全保障4项策略。基于慢行优先理念,提出针对慢行优先区、慢行重点区、步行街区和慢行休闲区4类慢行单元的慢行设施改善和品质提升措施。构建和谐友好的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不仅使慢行交通成为上海宜居城市、健康城市的具体体现,也将成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独特标志。  相似文献   

4.
慢行系统是城市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城市慢行系统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提升。建设城市慢行系统应该符合安全性、畅通性、舒适性和耐久性等基本要求,构筑慢行系统的结构空间与骨干网络。应正视面临的问题,避免陷入建设误区,关键是要践行“绿色交通”的理念,制定城市慢行交通政策及慢行空间发展策略并积极推进,还要堵疏结合、解决占道经营和占路停车等阻扰慢行系统发展的城市顽症问题。  相似文献   

5.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和城市新区,及早介入慢行交通管理与建设,则有助于城市高起点、高品质的建设,有效避免道路的重复建设。因此,在梳理慢行交通发展历程与规划概况的基础上,结合北京亦庄的慢行交通发展现状,研究提出了慢行交通的提升理念和提升策略。该研究成果可为北京亦庄慢行交通发展提供支撑,也可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慢行交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广州海珠生态城低碳交通规划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建设低碳交通是实现我国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结合国内外生态城交通规划案例分析,提出低碳交通规划的体系框架以及各子系统规划的关键性策略,并以广州海珠生态城交通规划为例,探讨低碳交通规划实践的具体路径和措施,包括以TOD模式引导城市交通和用地规划整合、构建"公交+慢行"优先的路网系统、构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绿色公交系统、建设高品质慢行系统等。  相似文献   

7.
城市交通模式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出行结构将全球城市划分为A~E模式,通过比较5类交通模式的发展背景、结构变迁及其慢行政策,讨论了中国不同规模城市、大城市不同区域交通模式的发展方向,认为:中国不能也不应选择北美式的私人机动化之路,慢行交通应成为国内中小城市的主导模式及大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人性化设计角度出发对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内外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相关设计经验,从慢行通道、慢行设施、慢行环境等方面提出城市慢行交通人性化改进策略和方法,希望对目前我国城市人性化慢行交通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健全完善我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9.
交通区域差别政策是将交通系统总体发展策略落实到分区域发展方案的重要手段。基于上海市中心区、外围区、中心城周边地区以及新城等4类区域人口、岗位及用地特征的差异,分析了4类区域交通需求、供给与运行特征的演变,研判了面向2040年各区域交通发展趋势及面临的关键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各区域差别化交通发展的目标、模式和引导策略,给出轨道交通、常规公交、个体机动化交通及慢行交通的发展路径和关键措施。研究成果不仅为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的交通战略明确了分区域发展的思路与重点,也可为其他大城市制定交通差别化策略提供可比较、可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越来越繁荣,但随之而来的城市问题也逐渐增多。车辆的急剧增加给公共空间、城市道路系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占用非机动车停车位、占用慢行空间、给出行人带来不便等,而慢行空间及交通几乎被人们忽视。文章以赤峰市哈达西街片区为例,通过丹麦城市规划师扬·盖尔的PSPL(public spacepublic life survey)调研法,对该片区的慢行行为和慢行空间质量进行研究。通过调研查找出该区域慢行空间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该慢行空间问题,并提出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慢行交通是实现交通领域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末端衔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方兴未艾,关于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建设、规划研究多从城市交通、通勤需求等层面进行探讨,缺乏多元视角的综合研究。海口绿色慢行休闲系统规划以"绿色交通"理论为导向,以"慢行交通与休闲旅游"为主线,在对现状交通和景观资源等因素进行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整合现有公共绿地、旅游景点和开放空间,通过绿道串联城市景观,构建优美的慢行交通环境;以旅游休闲为特色亮点,系统打造慢行旅游产品,对慢行交通系统进行融合性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12.
由于绿道所具有的“生态、文化、 游憩”等多功能特性,城市绿道的建设可以 和慢行交通系统、遗产廊道、雨洪管理系统 相结合,以利于城市建设发展中所遇到的文 化景观保护和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的综合解决。本文从“中尺度”的城市层面 对西安老城区的绿地格局、慢行交通、遗产 分布及雨洪排放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 基础上提出构建老城区的绿色廊道网络、 慢行系统网络、雨洪调蓄网络的基本策略 和概念性规划,并指出将三者复合叠加,以 绿道网络为枢纽形成复合性网络系统,可为 “中尺度”层面的老城区城市环境建设提供 参考。  相似文献   

13.
立体城市是未来城市空间竖向发展的新趋势。从立体城市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了立体城市的构建目标及特征,明确构建多模式绿色交通系统是立体城市集约低碳发展的要求。从慢行优先、公交导向、人车分流、动静分离、快捷换乘等方面探讨了立体城市多模式绿色交通系统构建策略,结合成都立体城市案例研究,提出了立体城市交通系统的构建模式建议包括合理转换内外交通衔接、优化交通系统基础设施设计、保障智能交通系统引入下的公共信息安全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祝烨 《重庆建筑》2015,(2):15-17
北碚组团位于重庆主城区西北部,一直以来具有组团内部出行比例高、慢行交通出行比例高的特点。该文从组团城市扩展与交通出行发展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城市面积扩展后对交通出行结构、居民出行距离等带来的影响。结合绿色城市、慢行城市的规划理念,从城市组团功能的划分调整入手,通过对组团的功能拆分,结合功能布局和交通走廊,重点布置以有轨电车、自行车系统相结合的慢行交通网络;对组团中心的集中步行区域,按照人车特性划分完全步行区、慢速区、普速区三个圈层,有效减小人车干扰,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中心区。  相似文献   

15.
吴祥 《建筑与文化》2021,(6):129-130
传统小汽车为导向的"车本位"交通发展模式最终转向更人性化的"人本位"模式.历史城区作为城市中重要的慢行空间场所,慢行交通空间被挤压,居民出行的安全难以保障,现有交通资源难以承载历史城区文化底蕴.文章以苏州古城为研究对象,基于完整街道理念提出历史城区中的慢行交通设计原则,从慢行体系、道路界面、交通安全、景观设施等四个方面对苏州古城的慢行交通优化进行探讨,旨在研究如何以更加人性化的交通设计引导人们绿色出行.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城市核心区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规划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对于促进城市核心区交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昆明市三市街东侧城市核心片区慢行交通系统现状的研究,分析片区交通现状与问题,提出片区慢行交通系统改善对策:建设慢行道路系统,完善慢行交通设施;加强慢行交通设施管理与维护,规范慢行交通运行秩序;减少慢行交通高峰时段交通量,使慢行交通量与慢行交通设施交通容量相匹配。最后指出引导居民采用公交+慢行方式出行将成为解决城市核心区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梁立东 《规划师》2009,(10):49-55
分析总结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国内城市旧城中心区的交通疏解可采取设立交通限速区,合理分流、疏导穿越交通,减少停车供给,引入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设置区内公交环线与慢行优先网络等模式和策略。南宁市朝阳地区交通拥堵治理采取三级分区差异化管理、合理疏导内外交通以及“公交干线+步行网络”的快慢交通结合方式,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高速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同时 也引发了城市交通拥堵、居民出行品质下降等问题。当前,城 市建成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建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而慢行廊道的建设是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但城市慢 行廊道的规划建设多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缺少从人本尺度出 发的精细化空间识别与选线效能评估。基于此,以宜昌市旧城 区慢行廊道建设项目为例,结合市民出行特点与需求、城市物 理空间环境等因素,充分考虑其通行性、景观性、舒适性、经 济性,基于“5D理论”运用城市街景数据、POI数据、交通 数据和热力图数据等对城市建成环境品质进行系统性测度,实 现宜昌城市慢行廊道选线适宜性评估。并根据研究结论,从城 市慢行系统交通组织、空间构成及基础服务设施维度提出相应 设计策略。旨在将宜昌打造为通达舒适的标杆慢行廊道,为城 市慢行系统的建设实践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分析总结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国内城市旧城中心区的交通疏解可采取设立交通限速区,合理分流、疏导穿越交通,减少停车供给,引入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设置区内公交环线与慢行优先网络等模式和策略.南宁市朝阳地区交通拥堵治理采取三级分区差异化管理、合理疏导内外交通以及"公交干线+步行网络"的快慢交通结合方式,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双城动脉——天津双城战略下的区间交通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交通在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天津的双城特殊空间布局关键在于双城区间交通的构建。天津新的双城空间发展战略下,现状双城区间的交通体系表现出不适应。从交通分布、交通模式、出行时耗、交通组织等方面对双城战略下的区间交通变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双城区间交通发展策略,探索天津双城战略下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