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俊婷 《西部广播电视》2014,(2):33+35-33,35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媒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的力量日益壮大,而媒介审判现象也开始屡见不鲜.媒介之所以能够超越法律程序、甚至凌驾法律之上对刑事案件进行干预,是因为它代表着“公众审判”“舆论审判”.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媒介审判背后的舆论形成是有理论可循的,这个过程中媒介通过议程设置创造拟态环境,使受众形成刻板印象,最终舆论在沉默的螺旋中和群体规范之下形成巨大的、能够干预司法的“民意”.  相似文献   

2.
“把关”主要是大众媒介组织与个人对新闻进行把关.在进行“把关”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损害新闻的真实性,但合理的“把关”活动能带来更为真实的新闻,也能营造更为优良的媒介环境,所以整体而言,新闻需要合理“把关”.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及进步,为广大社会公众参与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平台,使其在传播过程当中同时承载着传播者与受众的双重角色.在这种传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消解的传播背景下,恶搞现象也开始凭借网络这一温床得以滋生与风靡.本文从媒介认同的视角出发,从媒介与个体两个层面分别对网络恶搞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探讨媒介认同“网络恶搞”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 “媒介批评”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前,“媒介批评”在新闻传播界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之后不久我国台湾学者引入了西方的媒介批评理论,台湾媒介批评学者黄新生提出媒介批评三个取向:以批判作为求知的方法、倾向于批判的取向、以诠释作为取向.这对理解媒介批评概念以及促进媒介批评实践发展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我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然而在短短的发展时间中却明显地打上了“中国”的烙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泛化,其主要原因与我国的国情以及媒介对不同人群产生的影响力、媒介素养教育出现“误区”有关.  相似文献   

6.
东野圭吾作为日本推理小说界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创作的50余部长篇小说中,19部被改编为影视剧.他想要表达的思想从文学艺术到影视艺术,影响范围愈来愈大.本文以东野圭吾小说中的无冕之王《白夜行》改编电视剧为例,研究其中对于“死亡”文化的视听建构,解读影视媒介对其作品中“死亡”文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信息空间》2004,(4):23-35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在保护版权和保证充分获取知识及知识产品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获取的成本、以及对“合理使用”或者“合法行为”免责条款的解释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特别重要的,而版权扩展至软件和数字产品更提高了这种重要性。应当对这些问题给予重视.以保证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全民教育、促进科研、提高竞争力、保护其文化表现形式以及减少贫困时能够获取重要的知识产品……  相似文献   

8.
电影《波斯语课》以“二战”历史为背景,讲述了犹太人吉尔斯为活下去谎称自己是波斯人的故事。细数电影史,以“二战”为题材的影像众多。在文化记忆理论下,阿斯特莉特论证了电影与文化记忆之间的关系,认为电影以媒介的形式对历史进行书写和再现。电影可以将过去的历史和记忆呈现出来,被人们所接受,从而成为文化记忆下的媒介之一。本文以《波斯语课》为文本,分析电影如何进行文化记忆以及在文化记忆下如何用影像对历史进行书写。  相似文献   

9.
广播电视具有“三重属性”即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广播电视的“三重属性”各有偏重。有些国家更加重视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如美国,巴西等资本主义国家;有些国家更加重视广播电视的政治属性,如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有些国家则更加重视广播电视的文化属性,如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战争时期、在重大突发事件时刻,广播电视的政治属性更加突出,比如在美英对伊拉克的战争期间,美国的广播电视等传媒就非常“讲政治”新闻报道一边倒。在和平发展年代,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文化属  相似文献   

10.
2017年伊始,《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多档电视文化类节目陆续播出,在电视荧屏上掀起了一股“文化热”的同时赢得了收视和口碑双丰收.电视文化类节目悄然成为2017年中国内容生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股文化热潮持续升温,2018年还有多档电视文化类节目即将开播.纵观对比2017年电视文化类节目与以往最大的区别在于,从形式内容和审美价值上进行创新,构建出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审美特征.“从本质意义上说,任何艺术都是创造主体按照审美的规律对客观世界予以艺术的把握,都是艺术通过充满动感,充满活力的美学形态,对物质世界和感情世界的审美关照.”基于此,本文选取文化类节目中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电视艺术的媒介话语,从审美特征的角度去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播学提供诸多不同的方式来观察考察媒介和社会的模式,“使用与满足”理论便是其中之一,它主要关注个人是如何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何种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带来人们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效用.它研究中心在于,受众为了达到满足和需求而实现对媒介内容的使用.本文主要借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来考察和分析《楚辞》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术的蓬勃发展,传统的媒介形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娱乐生活需求,走向“媒介融合”阶段已经是大势所趋.当前,微博、微信、IPTV以及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为“媒介融合”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必要条件.在这种背景下,县级电视台运作改革已成必然.本文重点探索了新媒体环境下县级电视台的运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三网融合”、媒介融合大背景下电信搜索业务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对电信传媒搜索业务的发展策略进行研究阐述,主张不断优化以广告为核心的盈利模式,以语音搜索为龙头,打造移动搜索特色,建设网络搜索平台的“三合一”全新业务模式,最终实现打造统一的基于搜索的开放型交互式媒体平台.这是电信传媒在数字时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必由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齐鲁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民族的共同记忆,而且是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然而,现阶段,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受众的选择更多样,齐鲁文化的传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此,本文以融媒体为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当下相关热门节目案例,提出齐鲁文化传播方式中的媒介串联、媒介并联、媒介融合及媒介“破圈”等理论观点,以期能够在理论层面为齐鲁文化的研究提供新视角,在实践层面为提高齐鲁文化传播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雷震洲 《世界电信》2002,15(11):3-5
在新世纪的前10年里,世界电信业将发生三个“超过”,即移动超过固定、数据超过话音、发展中国家市场超过发达国家市场。前两个“超过”反映了随着时代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移动性和信息的需求急剧上升;后一个“超过”则说明全球电信业的主要潜在市场在发展中国家,市场重点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数字网络技术不断得到推广,推动了媒介时代的来临.媒介时代的来临丰富了视听的领域,使得视听逐步转型,原有的单一的广播影视传播形式的视听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使得视听的内涵以及表现形式得到丰富与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视听媒介”这个新的概念逐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本文就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出新的媒介背景下的视听转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数字网络技术不断得到推广,推动了媒介时代的来临.媒介时代的来临丰富了视听的领域,使得视听逐步转型,原有的单一的广播影视传播形式的视听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使得视听的内涵以及表现形式得到丰富与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视听媒介”这个新的概念逐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本文就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出新的媒介背景下的视听转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梁平 《有线电视技术》2003,10(17):10-16
广播电视具有“三重属性”,即经济属性、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节目类型,广播电视的“三重属性”各有偏重。有些国家更加重视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如美国、巴西等资本主义国家;有些国家更加重视广播电视的政治属性,如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有些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传播     
科技的发展进步、媒介形态的日新月异、文化形态的融合增进等诸多力量正前所未有地合力影响着这个世界.人与人、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也开始变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复杂”,全球正逐渐成为一个统一的大环境.世界交往与世界贸易也日渐频繁,不同的文化交融与碰撞也越来越多,使得跨文化传播开始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采用个案研究与理论结合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当下人与人、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间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及障碍,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人民日报》对中国女足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对中国女足的媒介形象进行研究。本文将中国女足在《人民日报》中的媒介形象根据球队发展和报道特点分为三个阶段,其媒介形象在不同阶段各有特点,但“铿锵玫瑰”这一比喻贯穿整个中国女足报道的媒介形象,体现着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女足精神的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