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日本直岛冶炼厂采用三菱法代替反射炉炼铜,1974年投产时每小时处理铜精矿的能力仅有25吨。经过不断改进,生产能力已提高到40吨,即每月产阳极铜7200吨。1985年在停产期间,进行了改进操作试验,能力可达50吨,即每月生产铜9000吨。试  相似文献   

2.
<正> 据英国矿冶学报1987年3月号报道,从1978年开始的艾萨炼铅法,经过七年多的试验研究,已通过每小时熔炼5吨铅精矿的工业试验。到1987年2月末,工业试验炉已熔炼58000多吨精矿。 艾萨炼铅法试验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计算机热力学模拟试验;(2)小型试验;(3)每小时处理120公斤的扩大试验;(4)每小时熔炼5吨的工业试验。 艾萨炼铅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将铅精矿直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铜工业的基本状况建国以来,国家很重视铜工业的发展,在相当长时期内铜工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但受国内铜资源制约,铜矿山发展相当缓慢,到2004年末形成矿山产铜能力仅60万吨;改革开放后大量进口铜资源,冶炼加工发展很快,到2004年铜熔炼能力180万吨,电解精炼能力240万吨和铜材加工能力500万吨规模。矿山产铜居世界第7位,粗铜和电解铜居世界第3位,铜加工材居世界第1位。中国铜工业虽有很大发展,但消费增长速度高于产量增长速度,铜产品供不应求,特别是近几年国外大批耗铜企业搬迁到中国来生产,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到2004年末累计,中国自…  相似文献   

4.
1963年日本产铜23万吨,其中自产矿石铜为10.7万吨,占46%;从国外进口的原料产铜为11.5万吨,占50%;其余为废杂铜所产。从自产矿石铜的发展来看,1963年比1959年增长了47%。铜冶炼的技术指标也比较高,粗铜品位为98~99%;铜回收率从精矿到粗铜为96~98%;硫的回收率从精矿算起为75~95%,从SO_2算起为90~99%;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生产  相似文献   

5.
七号平炉自1973年3月25日起至5月18日止,共生产102炉钢,其中采用炉顶吹氧熔炼的共试验了74炉。在单位耗氧量为11.3标米~3/吨钢的条件下,小时产钢量由不吹氧熔炼的33.9吨提高到60.0吨,钢质量与不吹氧无显著差异,炉顶及氧枪寿命尚有待进一步试验提高。  相似文献   

6.
印度的精铜产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不足3万吨/年猛增到2005年的47.9万吨/年,东南亚和中国对铜需求推动了印度精铜出口量剧增。目前,印度的精铜产能保持在84.7万吨/年,其中的40%产能是过去2年里建立起来的,印度计划精铜年产能还将进一步增加10万吨/年,不久的将来会达到100万吨/年。印度有三家主要的产铜企业,它们分别是Hin-dalco、Sterlite和Hindustan铜业公司,而只有Hindus-tan铜业公司是拥有国内铜矿开采的联合企业,Hin-dalco和Sterlite铜业公司则需要在澳大利亚购买铜矿来满足它们对铜精矿的部分需求。印度国内铜需求和消费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7.
我国铜工业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铜工业已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到2004年末已形成矿山产铜能力60万吨,熔炼能力150万吨,电解精炼能力215万吨和铜材加工能力380万吨项目名称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年均递增(%)铜精矿含铜进口量54.467.762.080.086.412.26粗铜进口量12.59.110.512.311.4-2.33电铜进口量66.783.4118.1135.7120.015.81铜合金进口量2.02.94.38.26.634.78废杂铜含铜进口量60.080.073.975.995.012.17铜材进口量74.174.191.8105.5119.512.69合计(进口含铜量)269.7317.2360.6417.6438.912.95表2近期中国进口铜产品状况(万吨)注:铜精矿品位按30%估算,…  相似文献   

8.
近一些年来,国外铜工业的经济和产销情况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细心地分析这些变化,就比较有把握地预测今后的发展。这些变化是: (一)美国铜产量冠军已被智利夺走 美国是一个产铜大国,铜产量素居世界之首,但近几年来,智利急起直追,把差距日益缩小,至1982年竟超过了美国。当年美国矿山产铜量为114万吨,而智利却达到123万吨,比美国多9万吨,这是铜工业发展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铜:美国1963年和1964年铜的生产、消耗量为(千吨):矿石产铜1097.6和1134,再生铜383.7和413.6;电解铜1444.2和1538.5;铜的需用量则分别为1578.2和1655.6。整个资本主义国家1963和1964年铜的产量为(千吨):矿石产铜3274和3430.9,电解铜3408.2和3594.2,需用量则为3423.6和5746.7。铅:1963年和1964年美国生产的矿石产铅、精铅(包括再生铅)和用铅量分别为(千吨):239.2和  相似文献   

10.
国际动态     
《中国金属通报》2011,(28):14-15
1—5月秘鲁金属产量下降2011年1-5月,秘鲁锌产量同比下滑10%为55.4万吨,铅产量下滑21.2%为8.9万吨,银产量下滑6.75%为1390吨。该国为全世界最大的白银产国,第二大锌铜产国,第四大铅产国。铜产商Oz Minerals二季度铜产量增加9%澳洲第三大铜产商Oz Minerals称,该公司第二季度铜产量增加9%,估计全年铜产量料为100,000-110,000吨。该公司在季度报告中称,其下属Prominent Hill矿在截至6月30日的当季的铜产量为28,017吨,且该矿产量将继续增加。报告还称,其第二季度的黄金产量为44,219吨,高于第一季度的41,911盎司。  相似文献   

11.
行业动态     
金川预计2012年可生产58.7万吨阴极铜金川集团公司铜冶炼厂2012年预计可完成58.7万吨阴极铜生产任务,比公司调整后的生产任务超额6万吨。2012年,铜冶炼厂经过流程再造后,电解残极率指标下降到18%以下,比立项指标还下降了1.5%;熔炼最高月产48900吨阳极板、铜  相似文献   

12.
<正> 日本福岛县小名浜炼铜厂1965年建成第一座反射炉,每月产铜5000吨。1973年建成第二座反射炉,又采用阳极连铸和大极板电解,总的阴极产量达到20000(吨/月)。由于石油价格剧烈上涨,该厂不得不考虑用代用燃料的问题。1979年7月,该厂在二号反射炉试烧废轮胎,证实燃烧很容易进行,而且不生成黑  相似文献   

13.
1994年日本国内铜需求继续疲软但出口坚挺据日刊报道,1994年起日本铜的出口量将达到每月1万吨以上的高水平。铜出口看好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需求疲软,铜生产厂家积极促进出口美国的出口量将减少而东南亚地区的购买量将增加;中国的进口量虽难以预测,但需求量将...  相似文献   

14.
西德蒂森公司鲁尔厂大钢坯连铸机,由1983年2月23日到3月20日连炉连铸632炉而未中断。该厂转炉为连铸机每小时提供140吨钢水。连炉连铸在鲁尔厂大钢坯连铸机上的试验,从1975年投产后即已开始。连炉连铸期间的长短取决于设备上某些涂层部分  相似文献   

15.
美国是当前世界产铜最多的国家。1976年矿产铜138万吨。铜金属储量9070万吨。在并采的铜矿床中,斑岩铜矿居重要地位,其储量为7800万吨,占美国现有储量的86%左右。亚利桑那、蒙大拿、新墨西哥、内华达和犹他五个州均有闻名的大型斑岩铜矿床,产铜量占美国自产铜的90%。  相似文献   

16.
简讯     
杭州富春江冶炼公司今年上半年产精铜1.1万吨杭州富春江冶炼有限公司今年6月份生产精铜1900吨,比上年同期多100吨;1—6月份累计精铜产量11000吨,完成年计划20000吨的55%。  相似文献   

17.
一、緒言日本矿业公司佐贺关冶炼厂从1916年投产到最近,鼓风炉熔炼方法在发展。到1966年采用两台鼓风炉熔炼和转炉富氧熔炼。达到了每月处理铜精矿20,000吨的冶炼能力。由于日本国内对铜需要量的增加和精矿又  相似文献   

18.
我厂从1958年开始,以废杂铜为原料生产电铜。二十多年来,工厂规模逐步扩大,电铜年产量由2000吨增7700吨。电铜生产工艺有所改进,设备亦相应的进行了改造,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有较大的提高,电铜的质量稳定,其一级品率保持在100%。所产《珠江牌》电  相似文献   

19.
在大跃进形势下,我们厂提出并实现了连续加热值双层加热。实行之后,炉子产量由过去的每小时14-15吨提高到18吨;炉底有效强度由原来的640公斤/公尺~2小时,提高到800公斤/公尺~2小时,即提高25%。煤耗稍减一点;火耗有时稍增,有时稍减。现在把双层加热机构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快速炼铜’是苏联的先进经验。1956年,苏联先进生产者安库基洛夫同志,来我国传授这一经验。我们在安库基洛夫同志的亲自指导下,进行了大炉试验,操作时间大大减低,每炉平均在48小时以下,与1956年1~4月的平均值相比,缩短了13小时以上。过去为什么不能缩短我们用杂铜直接进反射炉熔炼,获得电解铜用的阳极铜,并附产氧化锌和反射炉炉渣。杂铜成份为:Cu50~65%、Zn18~25%、Pb3~7%、Sn±2%,Sb Ni±1%。操作过程分扎溜、进料、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