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预应力砼超静定结构次弯矩的简捷计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计算超静定砼结构中后张预应力引起的次弯矩的简捷方法。本文方法与等效荷载法不同,它是直接从各构件的主弯矩计算次弯矩的方法。本文方法还能准确计算预应力因摩擦损失、锚具回缩损失等引起的沿预应力筋变化时的次弯矩,从而提高了工程设计精度。  相似文献   

2.
超静定结构预应力等效结点荷载的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结构分析的位移法,提出通过直接计算等效结点荷载的方法来计算预应力对超静定结构所产生的次内力。根据虚功原理引入杆件的形函数,推导了计算具有任意预应力筋曲线形状及沿预应力筋纵向具有任意分布的预应力所产生的杆端等效结点荷载的积分表达式。文东的算例表明该方法力学概念清晰,计算过程简单,可为预应力砼起静定结构的设计提供简单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的约束次弯矩法是直接由主弯矩计算预应力砼超静定结构的次奇矩,省去了常用的等效荷载法[1][3]计算次弯矩时需计算等效荷载和综合弯矩这两个步骤,并能较准确计算考虑各种预应力损失后的有效预应力作用下的次弯矩,提高工程设计精度。  相似文献   

4.
应用荷载平衡的概念可以简化对预应力超静定结构计算[1],能使人对结构的行为有较清晰的认识,荷载平衡法是进行预应力超静定结构设计的重要方法。文中介绍了荷载平衡法,并对两种形式预应力等效荷载作了简要探讨,通过具体一个两等跨连续梁的算例验证了用荷载平衡法和一次弯矩二次弯矩原理计算结果一致性,然后用Midas校核了文中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最后用线性变换原则作一次变换,说明线性变换将改变结构的外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大跨度预应力次梁结构体系在工程应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指出应重视预应力等效荷载在超静定结构中对相关约束构件产生的次弯矩和次扭矩,并加强施工阶段的验算。  相似文献   

6.
预应力将在超静定结构中产生次内力.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预应力筋和沿预应力筋纵向具有任意分布的预应力所产生的杆单元固端次内力计算积分表达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固端次内力计算程序的设计方法,可为工程设计计算提供快捷而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后张预应力在砼结构中产生的当量荷载的计算方法。推导了等代预应力对结构作用的等效荷载和当量荷载,揭示了等效荷载与当量荷载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沿连续布置预应力筋范围内构件截面有变化的结构,用当量荷载等代预应力效应,计算方法简捷,计算结果正确。  相似文献   

8.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当量荷载计算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后张预应力在混凝土结构中产生的当量荷载的计算方法。推导了等代预应力对结构作用的等效荷载和当量荷载,揭示了等效荷载与当量荷载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沿连续布置预应力筋范围内构件截面有变化的结构,用当量荷载等代预应力效应,计算方法简捷,计算结果正确。  相似文献   

9.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梁 ,采用结构力学方法 ,推导了在均布及集中荷载作用下 ,二跨及三跨连续梁的次弯矩表达式 ;在满足混凝土设计规范中规定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施工阶段预拉区抗裂要求的条件下 ,得到了预应力筋布置偏心距的表达式。可作为超静定梁进行预应力筋布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预应力等效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简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式内跨梁的预应力筋由三段抛物线组成 ,张拉预应力筋引起内跨的等效荷载也由方向相反的三区段竖向均布荷载组成 ,由于荷载区段较多 ,给在等效荷载下内力的计算带来了不少困难。本文通过对实际预应力筋线型与假想预应力筋线型分别对应的等效荷载作用下固端弯矩的比较 ,得出了用于计算张拉实际预应力筋引起固端弯矩的等效荷载简化计算公式 ,同时给出了计算张拉实配预应力筋所引起的等效荷载作用下跨中弯矩的过程。本文的思路和方法可用于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1.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伟辰  吕志涛 《工业建筑》1995,25(6):9-12,45
本文提出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的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单位次弯矩法。该法以结构中所有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同时满足两类极限状态为设计原则。另外,基于有效利用次内力的思想,对预应力筋的配置以及利用非吻合束等问题提出了可供实践应用的设计建议。附有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2.
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的弯矩调幅系数与抗裂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分析超静定结构进行弯矩调幅所需的塑性铰转动能力基础上指出,超静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临界截面一般具备所需的转动能力,但是,允许调幅值与抗裂度要求有很大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抗裂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考虑内力重分布并没有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硕苇  蒋志贤 《结构工程师》1999,(2):20-23,38,43
同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要求在主楼标高16.05m处及以上向外悬挑外包尺寸为25m*25m的楼面,共七层。悬臂尺寸为7.15m。要悬挑如此大的长度,又保证悬挑楼面的正常使用是有一定难度的。最后选用预应力悬臂空腹桁架作为楼面承重结构,达到预期效果。本文通过对同济大学图书馆新楼的预应力悬臂空腹杵架的设计,着重研究以下内容:1.预应力对超静定结构的影响;2.一预应力空腹桁架结构的内力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Shear deformations can affect final member-end-moments for statically indeterminate continuous beams and frame structures, though for typical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 their effect is small and moments can be based on flexural deformations only. When a member is deep relative to span length, however, shear deforma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analysis. This can be included in the stiffness method and in a modified form of moment distribution where the carry-over factor is less than one-half due to the added flexibility from shear. In a prior paper the first author presented a new approach for solving statically indeterminate beams and bridge frames, with final end moments given in closed-form expressions. The advantages of this new approach are that no simultaneous equations are required as in the stiffness method, moments are not distributed back and forth as in moment distribution, and manual calculations may be used which give exact results for as many spans as desired. While only flexural deformations were considered in the original paper, this paper presents a closed-form approach that has been modified to include shear deformations. Final expressions are given for continuous beams and bridge frames, providing exact member-end-moments that match results from the stiffness method when shear deformations a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相似文献   

15.
变刚度分析法是一种解预应力超静定结构问题的便易行且精度较高的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屡系列大型试验所验证。  相似文献   

16.
拉索预应力空间网格结构全过程设计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拉索预应力空间网格结构中产生预应力的本质归纳为拉索的初始缺陷长度。并从初始缺陷长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拉索预应力空间网格结构的计算分析方法。证明了该方法与将拉索张力作为外力分析方法的一致性。特别对该结构施工阶段的力学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初始缺陷不变的特点,解决由于拉索分级分批张拉所造成的预应力损失量计算的关键问题。通过文中的两个算例,验证了以上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