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过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及结合对取心井岩心观察研究,认为本区Es2^(上2 3)砂层组砂体是多期曲流河及辫状河沉积形成,该区的泥质隔层、夹层发育.存在五个分布范围较稳定的隔层.是造成本区纵向非均质性的重要原因.本文对处于开发中后期的油田.识别储层中的隔层和夹层分布规律,找到具有井间强非均质性储层中的剩余油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基准面升降造成的可容纳空间变化和沉积物通量改变控制着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通过对塔中围斜区上泥盆统东河塘组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划分和对比,建立了该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特点及其对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控制,通过利用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变化,得出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下部发育的砂体非均质性弱,上升半旋回末期和下降半旋回期因泥质较为发育,故储层非均质性强。 相似文献
8.
9.
根据濮城油田南区Es2^(上2 3)储层沉积特征,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方法,对区内单井和多井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认为储层流动单元分布可为划分储层沉积相提供参考;流动带指标值大的储层物性比流动带指标值小的要好一些,因此在一些流动带指标值和砂体厚度比较大的地方,可能是剩余油比较富集的地区,是值得进一步挖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以川中公山庙构造沙一油藏为例,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为指导思想,在储层沉积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从“沉积作用-基准面旋回-非均质性研究”的思路出发,较详细地分析了沙一油藏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的特点及其对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控制.在沙一油藏滨浅湖-三角洲相沉积体系中共划出1个长期、6个中期和29个短期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指出沙一油藏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受控于基准面的旋回变化,一般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下部砂体比较发育,非均质性弱;各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末期和下降半旋回期泥质沉积较发育,非均质性强;同时探讨了基准面旋回原理在储层表征和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