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滴落带上部,气流垂直上升,液体垂直下降,这个区域的流动为向流区域。在滴落带下部风口区域,气流与液体流产生交差,称为交差流区域。在交差流区域,气流和液流相互间的影响是复杂的,即使是向流区域也由于二相而使流动变得复杂。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向流区域。 相似文献
2.
日本钢铁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炼铁方面不断采用新技术和创新技术。作为最近10年采用的新技术,有使用更加廉价原燃料的技术、延长高炉和焦炉寿命的技术、节能技术、废弃物的再利用技术和环保技术等。本文就炼铁技术的发展概况及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介绍。1.前言伴随着1985年日元升值的压力,日本高炉实施了合理化措施,如设备的集约化和保重点生产的生产体制等(新日铁的釜石制铁所的2座高炉、堺制铁所的1座高炉、八幡制铁所的1座高炉和广畑制铁所的1座高炉 相似文献
3.
1 前言 由于钢铁的富足、低价和相对高的强度,确信在21世纪钢铁仍然是我们生活中的基础材料并保持它的重要作用。然而,围绕着钢铁工业的环境、经济、生态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必须发展新的技术。最近日本针对21世纪高炉新项目进行了研究,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日本炼铁技术,特别是21世纪高炉项目的最新发展。 日本钢铁协会就五年规划中的第一年建设一座新型高炉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该项目与传统的高炉 相似文献
4.
作为炼铁的主要原料烧结矿,其质量的好坏对炼铁过程中高炉顺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炼铁界在烧结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从改善烧结矿质量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并在烧结机上安装控制系统,冷却排热回收系统等,使烧结作业达到自动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5.
6.
日本钢铁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合理的经营管理,克服了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和日元升值等所带来的许多困难,迎来了目前的好景况。但从长远观点看,日本同世界先进的钢铁生产国一样,仍然存在着生产成本上升、劳力不足、环境污染(特别是CO_2)、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13.
据日本《铁钢》1991年No.1,P3~18报道,1990年与1989年一样,由于扎实地执行了钢铁产品需要和各钢铁公司中期的合理化计划,高炉维持了高水准的操作,高炉平均利用系数,1989年由前一年的1.85提高到1.93t/m~3d,而1990年上半平均达到1.95t/m~3d,其生产情况见表。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日本21世纪高炉炼铁新技术的最新进展情况,其中包括该项目的宗旨和主体思路(如寻求一种利用低温化学反应实现节能50%炼铁的新技术),同时介绍了该项目的组织机构以及近期所取得的两项重大突破:实现了低温煤气化过程的高速化反应和完成了新高炉的基本设计(采用富氧鼓风等措施),可达到节能50%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受中国金属学会的派遣,东北工学院杜鹤桂及北京钢铁学院杨天钧,于1981年3月29日到加拿大多伦多市参加美国矿冶石油工程师协会钢铁学会举办的第40届炼铁年会,会后参观了加拿大STELCO钢铁公司和DOFASCO钢铁公司的几个主要钢铁厂以及魁北克省SIDBEC竖炉直接还原厂,并访问了几所大学和研究所,进行了技术交流。 相似文献
16.
18.
1973年以来,石油与煤涨价,世界钢铁生产增长速度减缓,近三年除了苏联生铁年产量上亿吨以外,日本与美国停留在8000万吨左右水平,详见表1.高炉炼铁技术围绕节能有所发展.国内、外高炉进行低燃料比操作,冶炼低硅、低硫生铁.1980年我国生铁产量3805万吨,占世界第四位.在技术方面,喷吹煤粉有独到之处.上、下部调剂技术有新的发展,强化冶炼也有传统,但是精料、高压炉顶、高风温等技术落后于国外.1981年日本高炉利用系数是1.78,燃料比481kg/t.1980年国内重点企业高炉利用系数是1.555,燃料比585kg/t,差距不小. 相似文献
19.
近二十年以来,国内外炼铁技术发展迅速。从高炉主要生产指标来看:一是利用系数(吨/米~3·日,以下单位略)提高,如日本和苏联高炉利用系数从1960年分别为1.09与1.33提高到1980年1.95和1.8;二是焦比(公斤/吨铁,以下单位略)降低,如日本、苏联、美国与西德高炉焦比1960年分别是619,723,749与826,1980年分别降至447,512,578与515。1983年国内重点企业高炉利用系数1.591,焦比535,喷煤粉50.1,综合焦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