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者的话     
WSP是一个有典型意义的现象。一群有欧洲教育背景的青年建筑师组合在起,在现实很纷乱的中国建筑市场中谱写了一曲现代建筑小重奏。  相似文献   

2.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一切文化活动的最基本要素.不同民族的时空观念,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也可以说是哲学起点的不同.笔者尝试对中国哲学中的时空观念及其在建筑思想中的渗透进行探讨,试图揭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深层的哲学及美学根源,并相信这是对当代中国建筑实践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霍光 《建筑师》2007,(2):73-75
文章认为“华侨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中一个相对独立、极富特色的类型。文章扼要地介绍了“华侨建筑”的类型、美学特征和思想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指出:研究“华侨建筑”对丰富中国近代建筑的内容,深刻认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外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探索具有中国建筑传统内涵的现代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固有文化、政治和生活的综合体现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 ,有许多宝贵的建筑遗产值得保存 ,也就是说要将祖先遗留的固有建筑文化加以整理 ,去粗取精搓揉在现代建筑中去 ,促使中国的新建筑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深圳的现代建筑应当有别于於西方 ,也应当不同於香港建筑 ,因为香港是英国殖民时期发展起来的香港 ,所以它受英国影响颇多 ,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在香港有民族形式内涵的建筑不多。所以中国的建筑师们应当着重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建筑内涵 ,也要研究西方建筑的优点 ,吸收它们的成就 ,力求创建有民族传…  相似文献   

5.
北京首届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的开幕可以说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建筑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阵痛的一种折射.这一届建筑双年展几乎拉开了掩盖中国当代建筑面临的所有问题的帘幕,而不仅仅涉及当代展览体制和建筑文化领域.  相似文献   

6.
冯晋 《中外建筑》1997,(6):19-21
这是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冯晋先生于去年参加长沙“建筑与文化”会议的一篇论文。他在回顾本世纪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研究发展状况之后指出:在中国建筑传统研究中开辟新维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通过中国诗传统来研究中国建筑传统的所谓新维度:意义和体验。为了说明这新方向和新方法,他选自《诗经》中的诗歌做实例。这一实例分析和理论阐述揭示了中国悠久建筑传统底蕴的可能性,同时为当前中国现代化中的文化保护及传承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性的基础。本刊分两次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北京勘察设计》2006,(1):62-63
一.中国建筑文化西临的问题 中国有数千年的建筑史,但中国建筑师史是短暂的。中国传统建筑营造制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建筑师作为一个职业在中国出现不到一百年,建筑师的职业化运作在中国才刚刚开始。中国目前的建筑市场以及建筑师对职业的认知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国外成熟的市场和职业模式有很大差距。因此,建筑师应该尽快认清自己面临的问题,提高素质,走上健全的职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建筑实现了重大的有历史意义的转轨与转型,中国的建筑历史进入新的阶段,已经并正在形成与老的建筑传统有显著区别的建筑新法。  相似文献   

9.
赖德霖 《建筑师》2021,(6):89-101
梁思成的英文著作《图像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学者完成的第一部外文中国建筑史著作,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由于预设的受众不同,该书在体例、材料以及叙述方式上,与梁思成在同一时期用中文所写的《中国建筑史》均有区别.其中最大的是,这些材料的呈现是以视觉方式为主,文字为辅.书中多种建筑再现方式包括摄影、测绘图、速写、模型和渲染图,并结合有一些中英双语图注.通过研究梁思成建筑再现的语境,本文作者指出,这些图像在书中汇聚成为一个观念表达的整体,从多角度再现了中国建筑,其中包括它原有的辉煌,它所具有的结构理性,它与西方古典建筑在设计原理上的相似性和平等性,它在近代遭遇的破坏,以及中国的学者正在为抢救和复兴这一伟大艺术传统所付出的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材料在建筑“表层”中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对其进行简略归纳之后,分析了混凝土“表层”背后涉及的西方建筑史中两种不同的理论涵义,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混凝土作为建筑“表层”材料在中国当代建筑实践中难受重视的原因.通过此项个案研究,试图从微观的视角对建筑观念史研究的意义进行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11.
问答王澍 AW: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本次获奖对您个人和对整个中国建筑的意义是什么?您对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持什么样的看法?对未来中国建筑的发展有何建议?  相似文献   

12.
胡颖 《浙江建筑》2005,22(4):86-87
阐述了中国建筑史教育对中国建筑创新的特殊意义,倡导通过大力传承本土建筑文化,培养和提高本土建筑师学贯中西的素质,为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实践提供深厚的传统养分,为中国建筑文脉发展和理论创新发挥先导作用,帮助整个建筑创作体系向"知己知彼"、"温故知新"、"通古今之变"比较成熟的方向前进.这对于当前欧风建筑盛行的建筑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丁力扬 《建筑师》2022,(6):113-118
本文回顾了2022 年1月底至6 月初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费舍尔美术图书馆和建筑档案馆举办的“中国建造: 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览。旨在呈现展览的原貌,本文概述了展览的背景和缘起,介绍了展览的具体内容和策 展思路,并回顾了展览进行过程中和结束后来自各界的反响和评价。本文将“中国建造”展置于近二十年来一 系列有关宾夕法尼亚大学与中国现代建筑关系的学术活动的框架内,强调其目标是在立足于“第一代“中国建 筑师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扎体系首次交集的一个世纪之后,审视现代建筑发展进程中的跨文化对话,揭示中国 建筑实践中的跨世纪连贯性,并对全球性建筑技术的探索和设计创作中本土身份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地诠 释。文章指出本次展览是对中西现代建筑“百年对话”主题的一次有意义的深入扩展性研究,并提出了中西建 筑文化交流这一宏观话题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众多传统建筑结构形式中,木结构建筑是发展时间最长的建筑形式之一.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历史辉煌灿烂,其色彩应用种类丰富.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用色源于对木材的保护和装饰,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木结构建筑逐渐体现出“低调素雅”和“丰富多彩”两种截然不同的主体色彩.在历史悠久和幅员辽阔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用色体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地域差异.进行这些研究对于古建筑保护和仿古建筑设计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门窗》2014,(1)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设计自古就有,然而传统建筑装饰设计和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之间自始至终存在着不可磨灭的一个结。现如今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给建筑设计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此进程中保留和继承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语言,并且让其现代设计服务,这已经成为建筑装饰设计师努力探索的一个方向。充分发挥现代设计的优势,糅合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语言,对保持现代建筑的蓬勃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薇 《建筑学报》2015,(4):30-34
"中国建筑研究室"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研究中国建筑的学术机构,存在时间为1953-1965年,研究主体包括住宅、园林、中国建筑史等。论文阐述和分析了该室12年间开展住宅研究的相关工作;探讨了其在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总结了其所产生的历史观、建筑观、设计观、认识观的改变对当下相关研究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5年前我们曾经以“建筑再利用”为题探讨了当时中国萌动着的城市与建筑更新改造的主题。当时光转瞬,我们再次关注旧建筑的何去何从时,我们发现从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到几乎没有历史层面意义的普通旧建筑,被重新界定身份。原本不被关注的旧建筑,如产业建筑在更新中被重新定义,转而成为艺术时尚的基地。旧建筑价值被发现或被赋予新的内容,历史似乎被再次制造,其间所引发的文化和社会层面的探讨是必然的,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多元的。本期希望给予一个讨论的平台,从一些可能的角度, 呈现当前中国旧建筑再生的图景,抛砖引玉式的探讨其间的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峰 《南方建筑》2005,(6):64-66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一切文化活动的基本形式。不同民族的时空观念,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也可以说是哲学起点的不同。本文尝试对于国哲学中的时空观念及其在建筑思想中的渗透进行探讨,试图揭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深层的哲学及美学根源,并相信这是对当代中国建筑实践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浅谈本土化     
中国当代建筑语言发展的滞后给中国当代建筑带来许多问题,诸如缺乏创新、形式主义泛滥以及缺少文化认同感等.因此如何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建筑语言成为当务之急.学习国外先进的当代建筑语言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将其充分本地化是一个可行途径.本土化的关键在于充分研究和认识世界当代建筑的特征和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使当代中国建筑语言既具有当代建筑的特征,又具有中国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0.
入围理由:多年来从事建筑文化教学与研究,关注社会、关注人文,尤其是关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文化视野中的意义方面,做出了独到的贡献。近年来出版多部著作,挖掘和探索了对中国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新认识,获得了专业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