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和水环境污染,不仅困扰国计民生,并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节约用水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结合我国现行供水情况及用水情况,主要从节能技术和新能源的利用两方面阐述了建筑给排水节能的意义和有效途径。建筑节能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另一部分就是从供暖、供冷的热源、输送渠道及实现方式来节约能源。建筑给排水的节能就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和水环境污染,不仅困扰国计民生,并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节约用水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结合我国现行供水情况及用水情况,主要从节能技术和新能源的利用两方面阐述了建筑给排水节能的意义和有效途径。建筑节能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另一部分就是从供暖、供冷的热源、输送渠道及实现方式来节约能源。建筑给排水的节能就是昝箪节熊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海水热泵机组利用海水、污水等可再生能源,可实现冬天供热、夏天供冷,既节能又环保,满足区域性居民和商用建筑供暖和供冷的需求,发展潜力大.  相似文献   

4.
《安装》2005,(7):6-8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建设节能建筑的基本技术依据,是实现建筑节能目标的基本要求,其中强制性条文规定了主要节能措施、热工性能指标、能耗指标限值,考虑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要求,必须严格执行.1996年7月以来,建设部相继颁布实施了各气候区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一些地区还依据部的要求,在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制定、技术标准图集编制、配套技术体系建立、科技试点示范、建筑节能材料产品开发应用与管理、宣传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成效.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和单位,包括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不执行或擅自降低节能设计标准,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不高,不同程度存在浪费建筑能源的问题.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要求,切实抓好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工作,降低居住建筑能耗,现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5.
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是现行建筑节能设计主要依据和准则,数据中心依存于建筑物内,由于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营的特征特点,数据中心的节能势必包含建筑节能这一主题。本文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所涉及的建筑节能的几个方面,探讨数据中心建筑节能的总体设计、建筑热工、空调照明等的节能途径与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6.
常先问  陈伟青 《制冷》2009,28(1):41-46
本文通过对夏热冬暖地区的广州地区居住建筑的能耗模拟计算,分析了该地区居住建筑的热工性能及建筑能耗状况,并研究了通过增加外墙节能措施对建筑节能的贡献率。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对于EPS板外墙构筑的建筑,空调供冷时,建筑的整体负荷减少率为17.91%,建筑的总体负荷减少率为19.96%。  相似文献   

7.
高烨 《中国科技博览》2014,(43):292-292
我们处在一个能源越来越紧缺的时代,建筑的节能是一个大的潮流。建筑节能已经成为了建筑工程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建筑节能的实际效果很大一部分是由节能材料的质量决定的。究竟如何对节能材料进行有效的检测。这是建筑节能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节能材料正确的检测既可以把握节能的效果,还可以把握好建筑的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于单层面积大、内区房间多、冷负荷比较大的建筑,采用冷却塔免费供冷,既环保,又节能。本文以上海某集办公、酒店与商业为一体的玻璃幕墙建筑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冷却塔免费供冷的原理与形式,通过对冷却塔免费供冷的分析与计算,确定了冷却塔过渡季节的供冷温度,并从空调机组送风温度、过渡季节冷负荷与夏季设计冷负荷之比、冷却塔供回水温差三个方面出发,研究其对冷却塔供水温度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虽然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和支持具有环保功能和节能功能的"节能省地型"建筑,并且出台了很多促进节能建筑小区商业化的政策,但是在节能建筑小区的施工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多漏洞,例如有些节能技术匆忙上马,存在隐患,节能材料供应不足和节能住宅的检测方法不完善等制约着节能建筑业的发展,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目前应用比较多的节能建筑技术主要包括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居住建筑节能技术和轻钢结构节能住宅建筑技术。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问题一直在增加,我们的地球家园很多资源已经或者即将消耗殆尽,我们也已从很多年前开始追求各方面的可持续,而现在的发展智能建筑更替占很大比重,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节能就显得格外必要。建筑节能包括很多方面,而对太阳能,风能等我们尚未能好好利用能源的利用也是节能的一个方面。对建筑结构来说节能措施一般有:墙体节能、门窗节能、屋面节能、利用太阳能、夜间通风。  相似文献   

11.
谈地板辐射供冷的应用与推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地板辐射供冷,降低了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加大了人体辐射散热量,特别是地板辐射供冷没有冷气流的感觉,没有噪声,避免了传统空调因吹风引起的不适。因而对于夏季不设空调的建筑,地板辐射供冷提供了一种节能、舒适、经济、健康的降温方式。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和工程实例,指出地板辐射供冷在我国推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加强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建筑节能是国家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70年代初期石油危机以后,建筑节能主要经历了以下四阶段:一是能源的节约;二是能源守恒;三是能源效率;四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应的建筑节能技术也已从最早的节能建筑、低能耗建筑、零低能耗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发展到今天的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国家开始加大对节能环保的投资力度。在建筑建设方面也不例外,电气节能作为建设节能的主要内容,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能源的浪费,促进建筑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现代建筑电气节能环保设计做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4.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建筑节能工程列入国家十大节能工程。建筑电气能耗在建筑能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建筑电气的节能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筑节能是能源节约的重点,而建筑电气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方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建筑电气设计的节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节能成为了一种趋势,它对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建筑大国,随之建筑耗能也就成为了耗能大户,因此在建筑中采取一些节能的技术和措施势在必行。本文重点从建筑节能材料和节能的施两方面来阐述节能在建筑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节能浪潮的主流之一,建筑节能技术也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建筑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节能住宅建筑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建筑节能技术已经成为住宅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城市建筑水平的标志。但我国目前的建筑节能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仍是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节能建筑的2倍~3倍,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建筑保温状况上的差距。随着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在一系列的节能政策、法规、标准的指导下,我国住宅建设的节能工作近年来不断深入,一方面墙节能保温技术不断完善提高;另一方面也引进和研发了许多新型外墙节能保温材料,并在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推广使用。墙体作为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主体,采用材料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物本身的能耗量。我国以实心黏土砖(热导率为0.81W/(m·K))或空心砖(热导率0.58W/(m·K))为最主要的墙体材料。由此可见单一材料热导率太大,一般为高效保温材料的20倍,保温性能与当前的建筑节能标准和要求相距甚远,因而从节能降耗方面考虑,必须进一步推广复合墙体保温技术及其材料的应用,即采用承重材料与高效保温材料组成复合墙体,其优点在于墙体承重既不受任何影响,又能使保温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我国首部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建筑节能新标准(下称标准).对节能玻璃的应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对“超大采光”、“外飘窗”等不节能设计也提出了限值。《标准》4.2.4条强制性条文为:“建筑每个朝向的窗(包括透明幕墙)墙面积比均不应大于0.70。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家对建筑节能提出了较为严格的条件,通常需要民用建筑节能达到60%,传统的建筑节能材料只具有保温隔热的效果,很难满足节能的需求。因此开发新型的建筑节能产品成为研究的热点。根据国家对建筑节能据统计,我国现有建筑430亿m^2,另外每年新增建筑20亿m^2左右,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能耗46.7%,其中包括建筑的能耗(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30%。单位建筑面积采暧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资源节约性社会,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建筑的快速发展,对节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要求节能,还要满足实用和保证质量,建筑节能的控制贯穿于建筑建造的全过程。只有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和提高效能的对策,才能形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本文就建筑节能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