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13)
文章利用Open Geoda分析工具,对京津冀经济圈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空间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存在负的空间相关关系,北京产值最高,发展最快,处于是京津冀发展的核心位置,但是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仍未产生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8)
利用我国24个省市2004—2011年的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FDI空间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从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来看,生产性服务业FDI和经济增长均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并呈现空间集聚的特征,某个地区与邻近地区生产性服务业FDI和经济增长的水平有关。从空间滞后模型分析看,生产性服务业FDI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总体上小于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弱化的趋势,而生产性服务业FDI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3.
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能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选取中小城市芜湖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将芜湖市与国内外大都市发展进行了比较,得出芜湖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势头较猛,然后运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产业地理集中度指数(EG)、赫芬达尔指数(H)3个指标对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得出芜湖市现代物流业地理集聚度较高,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较低;芜湖市现代物流业、金融业行业内企业集聚度明显高于其它生产性服务业;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集聚现象显著以及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度与行业企业集聚度存在不一致性等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4.
杭州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外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学研究体系。在经济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区域性大城市面临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契机。本文以杭州为例,通过对杭州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化的过程、特征及其与办公楼开发之间供需关系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比较总结了国内外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杭州城市空间布局、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中的空间聚类分析法,以商务办公楼宇为空间对象,以其地理位置为空间数据、建筑面积为属性数据进行空间聚类计算,对杭州市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进行划分和判定.以这些集聚区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空间发展表现出向心集聚的特征,并且向集聚区集中的态势不断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构成、功能特征与空间分布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所在的或邻近的地域所承担的城市功能等级越高,集聚区的规模越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功能不同,空间区位分布也会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劳动力市场空间分布的影响.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过程中,产业自身发展与城市空间开发之间产生的矛盾,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仍处于相对分散的布局,建议在空间开发模式、区位选址以及开发容量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3):67-68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特征的测度为基础,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这种影响在不同发展区域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单向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只有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区域有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7.
金瑛  魏冶 《室内设计》2018,(3):47-54
利用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研究 中心城区尺度多中心性可以探析城市内部的 功能空间结构。本文选取长春市中心城区范 围内的保险、广告、会计、科技、律师、物流、 银行7种生产性服务业的POI数据进行核密 度分析,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对生产性服 务业空间布局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城市网络 分析工具U NA测度长春市中心城区交通网 络中心性,检验其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关 系。研究结果发现长春市中心城区范围生产 性服务业多中心呈分级圈层分布;生产性服 务业部分中心与城市商业中心吻合;传统商 务中心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较大,老城区 的老商业中心易出现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生产 性服务业多中心与交通网络中心性存在明显 正相关,生产性服务业沿城市主要道路的集 聚明显。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工业集聚区面临着空间转型的强烈诉求.产业融合给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动力,逐渐成为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内容,两者的融合发展对城市工业集聚区的产业和空间转型起着重要作用.现从产业融合视角对城市工业集聚区的空间转型机制进行研究,对应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三种融合形式,分别选取了上海市的三个案例来具体分析工业集聚区的空间转型过程.由此认为影响城市工业集聚区内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而带来相应空间转型的因素主要有:技术创新、功能提升、区位作用和政府政策.进而认为空间转型的内在机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对工业集聚区的直接作用过程,置换融合、渗透融合、延伸融合三种形式会带来工业集聚区不同的空间转型过程.上述所得结论对政府的政策应对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首先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性分类框架,分析了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位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构成不同,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城市内部出现一定程度的空间分化。其次,结合这些规律和趋势,研究提出了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超空间     
"超空间"的研究的基点是为未来城市的空间形态作出前瞻性的理论框架。它不是传统的那种指导性纲领,如"新城市主义"。它更多的是一个为实践的可操作性提供界面平台的理论空间。"超空间"对当代社会的空间生产方式的理解是:在"生产性交换"与"消费性交换"之间,非固定的身份变化提供了一个表演空间。对于"生产性交换":获取必需通过消费才能完成诱惑;而劳动也必须通过生产才能满足诱惑。这个表演性就表现为:获取必须表演消费,劳动必须表演生产。"生产性交换"以无形的暴力控制着它们。在当代社会,以表演为尺度的空间中,"生产性交换"中的绝对固定的角色划分已变得毫无意义了。"超交换空间"倾向于接受其他角色的表演实践,它将一切违反"生产性交换"的越轨行为定义为反抗的"超空间",而由此构筑的城市则被称之为"性感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