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就地城镇化模式转型问题值得关注。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对就地城镇化地区——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中部四镇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就地城镇化历程分为"非农化起步—乡村工业引领的城镇化发展—‘再城市化’发展"3个阶段,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三闲’起家、工业引领、政府规制加强"的就地城镇化模式。在就地城镇化转型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城镇空间的塑造,还催生新的治理关系。研究从治理的角度探讨就地城镇化转型现象,得出3点结论:(1)就地城镇化地区转型进入"再城市化"的新阶段;(2)不同参与者在就地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扮演着不同角色,并带来治理模式的变化;(3)就地城镇化地区只有加强空间管控和优化物质环境,才能转型提升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域旅游逐渐成为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文以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大若岩镇为实例,提出应从空间、产业、参与主体三大层面体现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通过镇域旅游开发空间整合、与城乡居民点互动、全产业融合与延伸及全社会参与,实现旅游开发空间的全域化,旅游业与城镇的全域互促,镇域全产业的互动与融合,促进全镇旅游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传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针对桂东北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的特点,提出有别于以往的单一工业化驱动城镇化模式。尝试在桂东北资源富集地区建立一种工业、旅游、商贸、交通物流、文化创意驱动以及乡村就地城镇化的多途径城镇化模式,并提出对应的政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程然  李险峰 《华中建筑》2020,38(1):64-67
全域旅游日益成为国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而乡村景观的建设一直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全域旅游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乡村景观发展特征的归纳,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的乡村景观应具备差异化、景区化、生活化的特征。结合朝阳市大平房镇规划实践,阐述了规划思路及功能和空间布局,提出依托旅游体系、整合景观资源、引导村民参与是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乡村景观规划的着力点,探索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景观的规划方式,希望对国内镇域景观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中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产阶层群体呈现出不断壮大的趋势。中产阶层作为引领未来旅游发展的生力军,表现出大众旅游的新特征,不论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全域旅游所倡导的全要素、大融合、综合发展的理念,能够适应旅游中产化的需求,成为推动城乡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战略导向。基于这一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中产化带来的旅游消费特征,接着诠释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内涵,并梳理了基于中产化的全域旅游的空间发展特点,最后提出全域旅游空间规划的策略,以期为有效指导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城乡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山地城镇化困境及旅游城镇化实施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进入关键时期,山地城镇化过程中需应对脆弱的生态环境约束、粗放式乡村城镇化蔓延、欠发达山区脱贫形势严峻等困境。文章在重点研判山地城镇实施旅游城镇化路径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三阶段"的实施路径,包括评估旅游资源、甄别目标城镇;从以人为本、生态环境、产业融合与地域空间层面设定"四位一体"的总体目标;构建以"城—乡—景"地域空间统筹、"旅游+"产业融合、旅游利益相关者多元平衡为主体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大都市边缘区乡村多处于“亦城亦乡”的半城镇化阶段,无差别政策供给导致的路径偏差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目标的指引下,提出再造乡村多维价值,重塑主体关系,实现多层级赋能提升的乡村就地城镇化路径。构建了精准划分村庄类型、引导乡村收缩发展,厘清可用资源、创新利用方式,空间设计、产业发展、社区营造三位一体,差异化政策供给、全过程建设管理的落实就地城镇化目标的乡村规划思路;并以西安高新区八村为例,通过村庄类型细分及就地城镇化驱动要素识别、村民全面发展的“为村产业”培育,“村—地—校—企”的合作型村庄建设、公共资源精准投放下的长效机制建立等内容,为大都市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规划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已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双源湖公园的更新改造以"全域旅游"为切入点整合区域资源,以"生态修复"改善水的生态系统,以"功能提升"满足人的活动需求,以"文化传承"弘扬地域的特色文化。通过更新改造,既完善了全域旅游的形象和网络,又提升了城镇空间品质,更激发了城镇活力。  相似文献   

9.
夏鸣晓 《城乡建设》2016,(10):38-40
就地城镇化是我国改变大规模异地城镇化模式的弊端,创新城镇化路径的重要途径之一.山东省以流动人口进出平衡的特点,把县域作为就地城镇化的组织单元,把县城、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作为就地城镇化的基础性空间载体,成为我国就地城镇化的典范.本文从空间尺度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山东省就地城镇化的特征和形成机制,指出省域层面上虽然具有显著的就地城镇化特征;但微观层面上就地城镇化仅适应于少数地区,多数地区呈现异地城镇化特征.因此,各地区必须立足经济和人口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制定城镇化空间政策,避免就地城镇化模式在所有地区的简单套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其中以陕西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旅游线路是西部旅游开发的主体。现阶段,陕西各个旅游小镇都纷纷研究袁家村小镇的旅游发展模式,以期建设独特的旅游发展模式。基于此,本文简单介绍了袁家村小镇和陕西现阶段旅游发展现状,从产业联动化模式、旅游品牌化模式、建设实践化模式和就地城镇化模式等方面论述了基于袁家村小镇陕西旅游小镇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