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lanning》2020,(1)
在形式上,浦捷的架上绘画以一种中国传统的线描方式,结合其独创的精神物感审美空间和基层的各种深沉质朴、神似水墨的物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代绘画样式;在精神上,成功借鉴西方绘画材料工具,以西方绘画的方式和当代的艺术理念,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中国传统文人画看似含而不露、却无处不在的墨意精神实质,以中国特有的、自觉的艺术创作形态和意识,构造了一种超越视觉、以感性体验为审美特征的空间美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产品经历了由数量到质量的发展过程,但在今天后现代消费语境下,农业产品的消费不再局限于"品种"、"品质"、"品牌"的追求,更重视实用功能以外的文化和审美体验。通过"文创"与农业产品的结合是实现农产品消费后现代化的必要途径,也可实现农产品品牌的高端化,对提高农产品的文化价值和附加值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乡土感"、"故事感"、"设计感"三个核心概念来探索文创农产品设计与开发模式,对文创农产品的具体设计与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6)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多数美学家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它是对审美的亵渎、审美的贬值以及传统美学开始土崩瓦解的象征。文章试探讨"日常生活审美化"究竟是否表明美学"由崇高沦为可笑"。  相似文献   

4.
陈宁 《建筑与文化》2012,(11):80-81
"巨石"建筑是当代建筑中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它的大量涌现与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主导下的美学变迁有紧密联系。原始的巨石建筑是古人对于"崇高感"的朴素表达,而当代建筑则体现了利奥塔后现代美学对于"崇高"的重新诠释,呈现出更为多样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5.
复感·动观     
《城市环境设计》2011,(7):204-204
"复感·动观(Flourishing and Flowing)——2011年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简介"复感·动观(Flourishing and Flowing)——2011年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于2011年3月7日开展。本次展览主题由"复感"和"动观"两个关键词构成,旨在讨论艺术本体中语言与观念之间关系的学术命题。两岸各有12位艺术家参展,参展作品以装置、新媒体、影像、新材料艺术构成,共24组,反映了两岸当代艺术发展的现状。其中上海青年建筑师卜冰作为唯一的建筑师应邀参展。以"复感·动观"作为"2011年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的学术主题,一方面隐喻进入21世纪的当代生活,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领域瞬息变化的惊人速度与复杂过程,全面牵动两岸社会思想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活动,并对人们最亲近的日常节奏与景观产生出结构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复感·动观"也标示着两岸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19)
传统审美理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受时代影响的。中西方文化、思想、审美、社会背景等都不相同,中西方的传统审美理想也有所区别。该文从传统审美理想出发,比较分析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从西方现代美学看西方的"意"和"真"以及西方艺术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9):56-5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学理论对教学活动的审美观照历经了对美学要素的忽视阶段、教学感性之美的理性建构阶段、教学理论的审美化转向阶段。在这一美的历程中,从教学中美的本质、感性之美、教学艺术之美这三个主要路径展现教学之美,凸显了教学理论的人性维度。然而在发展中也存在着理性对感性的束缚、忽视教学存在之美以及教学审美泛化等现实问题。研究者应在真与美的和谐中,在存在之美的重申中,在美学逻辑的复归中,寻求教学理论美好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4)
"超美学"的概念由鲍德里亚于1989年正式提出,他对于传统的美学思想发出了自己不同的声音,由于他的改写,西方美学得以完成"后现代转向"。笔者首先阐释了"超美学"思想和"超真实"概念,进而阐述其"仿像先行、符号至上"的理念,并通过分析当代大众传媒语境下的后现代虚拟,进一步揭示了鲍德里亚的后现代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9.
从纪念法老神权的金字塔,到现代社会大众消费文化主导下的各种纪念性建筑,建筑的纪念性这一概念不断被重新阐述、并加以拓展,但营造"崇高"感一直是建筑体现其自身纪念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原始社会朴素的崇高,到康德的伟大的崇高,再到当代利奥塔德基于后现代美学所提出的不可表现的崇高,崇高这一哲学概念通过对美学的影响,进而作用于建筑形式之上,对"崇高美学"的诠释表现出多样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4)
当代美学家叶朗、朱志荣等注重从本体论角度建构中国的意象美学理论,提出"美在意象""美是意象"说,认为"意象"是美的"动态本体",其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这种嫁接中西方美学理论话语的尝试充满着难于调和的矛盾,"本体—现象"是西方哲学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二元对立关系,本体是绝对、静止和恒定的,现象则是动态、生成和过程化的。当借用本体论以界定"意象"时,就混淆了本体和现象的差异,就造成了本体论的误置。实际上,中国美学中的意象是反西方本体论的,是契合于西方现象学而又独具中国民族特征的化感通变思维,其在庄禅美学中体现为以物观物的天人合一的意象创造,在儒家美学统绪中却体现为以我观物的天人关系渐趋裂变中的意象创造。  相似文献   

11.
尚勇 《安徽建筑》2007,14(6):154-155
建筑美在层次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建筑的审美,古已有之。建筑之美是一个多轴的坐标系。建筑之美在于其根植于自然环境,又服从于自然环境,建筑师的职责就是要奉献出最优秀的建筑。  相似文献   

12.
进入后现代社会以来,环境设计日益走向开放性和多元化:如设计风格的多元融合、空间结构的开放性以及高度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富有奇思创意的美学构想不断地渗透到设计之中。本案的设计不拘泥于种设计流派和思想,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种设计理念进行了辩证的取舍、嫁接,将其中有价值的元素重新整合,进而形成了多元复合的设计美学面貌。  相似文献   

13.
a+a:多年以来,您活跃在艺术史研究、批评、策展、绘画等第一线,研究范围涉猎:汉代画像石、宋元明清的卷轴画、新中国美术史以及当代艺术;同时还兼任副馆长这样的行政职务。在这些不同的研究领域是否有着相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城市和建筑美学的角度,对上海近年来建筑的建筑作了一些评价,并针对其中的缺点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这对今后的建设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3)
对发生在19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应取历史主义的态度,看到其批判唯心主义政治斗争的性质。朱光潜主客观统一的美学思想前期是主观唯心的,后期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逐步进行了调整。他在美学方法论、"境界论"以及国外新成果的介绍翻译上成果丰硕,在美学大讨论中表现出的坚持真理的学风也值得肯定。这场美学大讨论利弊同在,其利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普及与美学逐步成为热学,其弊在于学术讨论的过度政治化以及使中国美学一度脱离了世界美学轨道,并将复杂的审美问题简单化。  相似文献   

16.
17.
引子如果说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在瑞士所作的玛利亚天使教堂(Santa Maria Angle Chapel)是炽热的爱情情怀借由永恒的自然景观创造的杰作。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1):33-34
教育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基础性和持续性的作用。云南农村基础教育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长期薄弱、教育信息化滞后、农村重视教育观念减弱等问题。本文通过借鉴先进经验与典型案例,利用教育信息化助推基础教育精准扶贫,尝试初步构建云南农村基础教育精准扶贫模式。对云南基础教育精准扶贫的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建筑艺术是实用艺术,也是生命艺术。本文以生命价值观的历时嬗变变,三重生命为视角,论述了随着价值谱系的转换,建筑艺术形态经历了原始性,宗教性,纪念性,现代性四个历时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0,(2)
索因卡和杰弗里·亨特的论争表明,独立后的非洲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写作模式:一种是把过去和传统充分"浪漫化"的"神话美学",倡导回到非洲传统文化的"源头",从原始的宗教、仪式等口头文化资源寻求"纯净"、稳定、永恒的非洲文化特质,倾向于表现神灵、巫祝、预言或其他神秘事物,形成某种"神话直觉"式的写作风格;一种是现实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学,强调文学的现实责任,坚持以阶级理论分析社会矛盾,表现黑人大众反抗殖民主义和争取民族文化的解放和自由,是一种斗争的、革命的文学。这两种写作模式在文学的社会政治承诺、种族和阶级、文学的自由主义和大众化等问题上存在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