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lanning》2021,(1):153-156
美国诗人王红公是美国汉诗英译的生态主义传统中的重要人物,是"将诗歌和环保主义相结合"的汉诗译者。王红公对中国古诗的看法、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甚至故意曲解是受其生态意识影响的阐释和建构,其译文体现出"无我的意象主义""爱的共同体""归于野"等生态诗学特色在当今的生态危机时代具有特殊意蕴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1,(6)
"《诗》无达诂"现在被人们称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诠释学命题,多数论者结合和根据哲学诠释学或接受理论对它进行比较和阐释,特别突出强调"《诗》无达诂"的理解开放性和差异性维度,但忽视了这个命题的其他诠释学含义,存在着盲目对应比较、简单优劣评价以及随用意挪用的现象。这个命题包含丰富深刻的内容,可以做更深入全面的阐释;不能单纯从经学转变的历史考察"《诗》无达诂"的应用性经学阐释向"诗无达诂"的审美性诗学阐释的转变,而必须重视"文学的自觉时代"的文本自觉和本体诗学的发展在这个转变中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代诠释学命题与现代诠释学理解既有某种"暗合"之处,也有诸多显著的差异,我们既要深入理解"《诗》无达诂"的中国阐释传统,也要完整地把握西方诠释学的理论和逻辑,才能在差异性的中西比较阐释中实现某种诠释学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5):43-4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然而,自汉代将其尊经之始,在经学视域下,《诗经》逐渐远离诗性特质,而被赋予厚重的经学内涵,推向经学的圣坛,承载着传播经学思想的重任。诗经学发展至明代,伴随着明中叶新思潮和诗学理论的产生,一股《诗经》文学阐释潮流兴起,使《诗经》研究实现了由"经"向诗的本质回归,确立了明代诗经学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1):86-90
《当下》是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2015年推出的最新力作。这部诗集包含"旅行者""当地人""祖先"和"此刻出发"四个部分,是斯奈德日常生活的截面,也是一部时空交错的穿越行记。《当下》将生态的处所、虚幻的想象、互融的诗画、伸缩的时间等因素羼杂交织在一起,构筑了一个无限开放又不断内延的诗学空间,完美诠释了诗人身在当下、心怀古今的诗歌人生。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9)
诗歌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古代诗歌的审美范式是民族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到唐诗,诗歌走过了一段不断地否定与重构、分离与融合的历程,最终才形成"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的诗魂,达到了顶峰。本文从具体文本出发,通过对《诗经·东山》和《春江花月夜》的对比分析,探讨两个时代审美风格的差异性和内在传承性,简述古代诗歌审美范式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回顾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历程,本文阐释了贯穿于住宅工业化发展中的"开放建筑"理论思想,尝试从"开放建筑"理论视角探析住宅工业化,尤其是SI住宅体系所具有的长效性和适应性特点,以及对当下中国住宅工业化发展的借鉴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住宅工业化未来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7):12-14
关于《诗经》的解读,一直以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读者和学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供了不同的诠释。然而,对于一部作品的解读,最恰如其分的莫过于结合其时代背景做出分析阐释。《诗经》产生的年代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所以我们应该将《诗经》置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之下,即在周的礼乐文化背景之下,再分析阐明《诗经》所反映的当时的文化内涵与意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8)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诗经》中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中表现婚姻爱情生活的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这类诗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通过这类诗歌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了解远古男女的爱情生活以及由此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和痛苦。这类诗歌无疑充满了一种真实而又坦诚的情感元素。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古代城市中的"二重城"制度为切入点,关注明代初年地方城市中王国都城的二重结构;通过对其空间建构方式的分析,认为明代"二重城"的空间建构,与《周礼》文本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是明洪武朝的礼制革新中对古代礼制经典文本的解读与阐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6)
《诗经》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源头,从《诗经》"周颂"入手可以观察到周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包括天命思想、祖先崇拜、相对民主和利益互惠,这些思想在几百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薪火相传,时至今日依然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周颂"中表现出来的三个主要意识形态入手,结合《诗经》文本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1.
Senior Researcher Tatsuo Terai, of the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and Yujiro Kaneko of the Building Centre, Japan, show how an advanced open information system can be created, accommodating the guidelines established in the CIB master list.  相似文献   

12.
都江堰广场:一个叙事场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江堰广场,运用当地深厚的创作素材,以水和乡土景观作为设计语言,讲述了一段古老的历史.玛丽·帕多瓦教授对这个以2 000多年灌溉历史为背景而设计的水文化广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介,尤其回顾和分析了该项目对当代景观设计学中水元素的运用,以及它在场所营造和城市再生方面的意义.认为该广场创作出了一个用当代景观语言讲述都江古堰、地域历史、当地百姓和民间传说的现代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3.
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学科竞赛与开放性实验项目相结合,开发出岩土与地下工程多模块、开放式、便捷操作的模型设计与加载的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促进了学生利用已学专业基础知识对模型进行力学计算、结构设计;推动了学生借助有限元数值计算软件对模型进行力学分析与优化,通过模型制作进行加载实验,并根据加载结果进一步优化模型结构,提升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能力。  相似文献   

14.
陶郅  陈子坚  郭嘉 《新建筑》2007,(1):46-52
通过对南京工程学院行政办公楼的介绍,阐述了一种新的高校行政办公楼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手法,即强调高校行政办公楼建筑与校园环境的相互影响,同时通过具有开放性和亲和力的设计理念彰显校园文化的人文精神,从而因地制宜地创造诗意化的办公环境。  相似文献   

15.
张斌 《城市环境设计》2015,92(5):166-169
<正>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图书馆项目能够达到今天的状况,依靠的不只是设计的力量。六年的时间跨度在我所经手的项目里是最长的。这么大时间跨度的项目是要靠业主的支持和贯彻才可以实现的,因为建筑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很难单独应对不同的状况。我们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设计,2014年年底基本落成。它的施工期比较长,有4年时间,2010年10月开工,2014年10月完工。周期这么长既代表着这个项目对于浙江  相似文献   

16.
李瑜 《城市建筑》2007,(3):41-42
本文以古田县第一中学校园扩建规划为例,对中学校园规划的开放性、有机性和可意象性等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潘忠诚 《新建筑》2007,(4):39-43
设计以增设展厅为契机,着意扩大阅览面积,设广场,置中庭,在全国率先将档案建筑由过去的封闭式引向开放。在开放空间中,以档案的保密程度作为功能分区和交通组织的设计依据,确保档案保密体系的完整。并以历史档案、民族文化、地域特征为设计主题,创我国开放式档案馆这一特定历史文化建筑新氛围。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德国的土地和开放空间政策,基于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思想,对于城市旧有住区的改造和更新,总结了住区改造更新的经验和措施:优先利用原有住区土地资源,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建立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平衡和补偿机制等;同时相应完善规划建设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社会开放空间的大量需求与现实土地高容量开发之间的矛盾分析入手,说明开放空间的实效性标准,提出容积率奖励策略以经济激励带动有效开放空间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王建武 《中国园林》2007,23(5):77-82
使用状况评价(POE)是系统描述和评价建成环境的实证性研究方法。它关注空间和环境的使用效能和利用方式,并为规划设计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正处于高校校园建设高峰时期,POE研究可以被视为灵活、交互式的设计反馈过程,它使得未来的校园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使用者需求。以北京大学为例,从户外公共空间行为活动、动态交通、绿地使用适宜性等几方面对校园环境进行POE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划改造策略与建议,为创造充满活力、“以人为本”的校园开放空间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