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氧化硅去除微囊藻毒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了氧化硅对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LR)和—LA(Micmcystin—LA,MLA)的等温吸附行为,并通过微观结构分析和红外吸收光谱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氧化硅对MLR和MLA有着良好的吸附作用,吸附率随氧化硅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同等条件下,氧化硅对分子质量较低的MLA具有明显的吸附倾向性;氧化硅的吸附能力不仅依赖于其突出的微观结构,分布于表面上的大量化学“活性”基团——“自由振动”羟基在吸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紫外光对微囊藻毒素-LR的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紫外光(UV)对微囊藻毒素-LR(MC-LR)的去除效果,探讨了反应时间、初始pH、UV光强、反应温度及初始浓度等因素对MC-LR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时间的延长和UV光强的增大有利于对MC-LR的去除;中性和弱酸性环境有利于对MC-LR的去除,而在强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去除效果较差;温度的升高可促进UV对MC-LR的去除,且去除率随温度呈线性变化;MC-LR的初始浓度越低则其去除速率越大。在10℃、中性(pH=7.00)条件下,采用153μW/cm2的UV光照射84.786 4μg/L的MC-LR溶液,反应110 min后去除了99.01%的MC-LR,残余浓度仅为0.843 1μg/L,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采用固相萃取法(SPE)富集、HPLC法检测微囊藻毒素(MC-LR)的分析方法,采用80%的甲醇溶液按1∶50的质量体积比,在室温下磁力搅拌抽提2 h,于8 000 r/min转速下离心20 min,取出上清液,利用旋转蒸发仪脱除提取液中的甲醇,采用蛋白质等电点沉淀法进一步去除色素,最后利用SPE富集纯化MC-LR。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测定准确度、精密度和回收率,且提取率高、藻毒素中杂质含量低,检测限为0.1 mg/L,适用于分析水体中的痕量MC-LR。 相似文献
6.
对黄浦江源水中的藻类和微囊藻毒素-LR和-RR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黄浦江源水中的微囊藻毒素浓度和藻类数目相对较低,藻类数目为(30~700)×104个/L,总MC-LR浓度为100~250 ng/L,总MC-RR浓度为450~650 ng/L;黄浦江源水中的MC-RR浓度比MC-LR浓度高两倍左右,总MC-RR浓度最高为650 ng/L,总MC-LR浓度最高为250 ng/L;受黄浦江水力和环境条件的影响,藻类在河道内大量死亡、裂解导致黄浦江源水中溶解性微囊藻毒素与总微囊藻毒素浓度的比值比一般源水的高很多。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对检测仪器和前处理相关条件的调整,在原有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使得基线平缓、色谱峰形尖锐、LR与RR能够实现分离彻底、杂质干扰得到有效控制、分析时间缩短、回收率提高,达到了预期效果,为微囊藻毒素的准确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囊藻毒素-LR的方法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标(GB/T20466-2006)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如下:C18柱活化前分别用CH2Cl2和CO(CH3)2清洗固相萃取抽吸管路和C18柱填料;样品富集流速取3~5mL/min;洗脱液(CH3OH)用量取3mL;洗脱液流速≤1 mL/min。通过对固相萃取(SPE)操作步骤和色谱条件进行改进,可使高效液相色谱法对MC-LR的最低检测限达10ng/L,固相萃取对不同浓度MC-LR样品的回收率均高于95%,重现性试验标准偏差〈0.02ng/L。 相似文献
10.
对检测仪器和前处理相关条件进行了调整,使微囊藻毒素原有的分析方法得到优化,采用调整后的分析方法可使基线平缓,色谱峰形尖锐,LR与RR能够实现彻底分离,杂质干扰得到有效控制,分析时间缩短且回收率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7,(4)
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蓝藻水华产生微囊藻毒素(MCs)。MCs的肝毒性和促进肿瘤的潜力已被广泛研究,但动物模型和体外试验观察到MCs暴露对免疫系统的不良效应。MCs的免疫刺激改变免疫调节活性,产生免疫毒性,长期低水平暴露可能对人类和动物的免疫系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以往MCs免疫毒性的体外和动物模型等试验研究,综合MCs免疫毒性相关的重要信息,讨论当前的认知和研究需求现状,以利于MCs长期饮水暴露与免疫相关疾病之间的潜在关系及机制的进一步调查研究,为环境卫生研究与管理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物活性炭去除微囊藻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生物活性炭(BAC)工艺去除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MC),HRT为1,5h时对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55.3%和35.1%,对MC—RR、MC—YR和MC—LR的去除率分别为60.57%、63.30%和68.79%。原水中较高浓度的易生物降解有机物会抑制BAC对MC的去除,大部分MC可通过微生物降解去除(同时使活性炭得到一定程度的再生),部分MC通过吸附作用被去除。 相似文献
13.
蓝藻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具有急性和慢性毒性,会对饮用水的安全保障带来威胁.二氧化钛光催化氧化技术能够有效破坏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并且其降解产物没有毒性或生物毒性极低.介绍了目前光催化降解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包括微囊藻毒素的生物化学性质、目前的处理方法、降解的机理和影响因素、降解产物及其毒性和可见光催化降解等方面的内容.今后应重点研究微囊藻毒素的降解途径和具有良好可见光催化性能的二氧化钛光催化剂,以及开发应对水体微囊藻毒素污染和饮用水安全保障的二氧化钛光催化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5)
目的评估微囊藻毒素-LR(MC-LR)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纳米均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NH-TRFIA)和酶联免疫分析(ELISA)三种免疫检测方法。方法通过比较包被板、反应步骤、信号系统和试剂用量,分析反应条件的差异;通过分析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性,比较上述方法的性能指标;通过检测实际样品,评估方法的可靠性。结果 NH-TRFIA反应时间最短,试剂消耗量最少,灵敏度最高,量程宽;TRFIA信号最强,稳定性佳;三种方法精密度高,相对标准差均小于15%。三种方法检测实际样品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可靠。结论 TRFIA和NH-TRFIA,技术优势明显,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通过小试研究了氯消毒工艺对黄浦江水中两种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及对水厂实际运行的意义.结果表明,游离氯对试验中所研究的两种微囊藻毒素(MC-LR、MC-RR)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两种微囊藻毒素的氯化降解过程均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提高游离氯的浓度和持续时间,可以显著提高微囊藻毒素的降解速率;在pH值为7.25时,将黄浦江水中10 μg/L的MC-LR降至国家水质标准中的要求值(1μg/L)所需要的cT值为107.99 mg·min/L,正常消毒条件下难以达到此值;但氯消毒工艺能够明显降低微囊藻毒素的急性毒性,可以作为目前控制水中微囊藻毒素脱毒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小试试验研究了粉末活性炭对黄浦江原水中不同浓度的微囊藻毒素的吸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粉末活性炭对水中微囊藻毒素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10mg/L的粉末活性炭在40min内对MC-RR、MC-L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5%和45%,而且在一定初始浓度范围下,对于给定的吸附时间、活性炭投加量,在天然有机物存在的条件下,两种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与其初始浓度无关;粉末活性炭对疏水性较弱的MC-RR的吸附效果要略高于疏水性较强MC-LR的吸附效果,原因为两种微囊藻毒素分子在吸附条件下所显带的电荷之间的差异有关,在中性条件下,MC-RR、MC-LR显带的电荷分别为0和-1,从而造成微囊藻毒素与活性炭颗粒之间静电引力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19.
20.
对华北地区某水库水体中溶解性微囊藻毒素(extracellular microcystin—LR,EMC—LR)和藻类细胞内微囊藻毒素(intracellular microcystin—LR,IMC—LR)进行了为期1a的监测,研究了EMC—LR和IMC—LR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SPSS软件.分析EMC—LR和IMC—LR与环境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月份和12月份,EMC—LR和IMC—LR均未检出,其高峰值出现在夏秋季。水库全年实测EMC—LR含量为0.9412±1.3379μg/L,最大值为5.6288μg/L,IMC—LR含量为0.0129±0.0165pg/cell,最大值为0.0833pg/cell。EMC—LR与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藻细胞密度、悬浮物和水温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TN、NO3ˉ—N、TN/TP和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P〈0.001),IMC—LR与NH3-N呈负相关性(P〈0.05),与TN/TP呈现正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