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2.
以Ishihara两相流动模型为基础,对TEMA-E型管壳式换热器壳侧两相流体流动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应用Ishihara推荐的两相压降公式形式,得到了主流路的两相摩擦压降表达式,并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通过错流区分相流动模型,分析计算了主流路与旁路中气液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气液分配比例与两相流流型和气液质量流速有关,且比例值的波动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对气液两相流体的润滑机理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在金属切削加工中应用了气液两相流体润滑技术,进行了切削温度,切削刀,光洁度等项目的对比试验,提出了气液两相流体润滑的新模型-气液两相膜,并推荐了分析两相膜粘度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6.
7.
8.
9.
整体式翅片管换热器的精度自校正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换热器性能的计算精度和速度,建立了整体式翅片管式换热器的精度自校正模型。该模型中带了两个神经网络,一个用于补偿简化模型与分布参数模型的差异,另一个则用于自适应地学习试验结果,提高模型的精度。用该模型计算整体式翅片管冷凝器和蒸发器性能,并与试验结果相对照。对于冷凝器,换热量误差的平均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63%和1.72%,过冷度误差的平均值和最大值则为0.9℃和3.2℃。对于蒸发器,换热量误差的平均值和最大值分别为1.56%和11.0%,过热度误差的平均值和最大值则为1.5℃和9.8℃。对于冷凝器和蒸发器,计算速度较分布参数模型均提高两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翅片管换热器流程布局对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对两种不同流程布局在制冷和制热工况下进行性能对比,分析制冷和制热循环下流程布局的差异和换热器性能提高的原因。同时对改良后的流程布局进行利弊分析,对企业选择流程布置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圆管倾角渐增波纹翅片的管翅式换热器,利用FLUENT软件对其空气侧的流体流动和换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翅片通道中心面上的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情况及平均传热系数、努赛尔数与速度的关系。并将其强化传热效果与倾角均匀波纹翅片换热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倾角渐增波纹翅片比倾角均匀波纹翅片的传热效果更好,更节能。 相似文献
12.
13.
14.
概述了目前国内外对湿工况下各类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侧特性的实验研究,通过对翅片管换热器湿工况空气侧特性的分析和介绍,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16.
笔者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在实验的基础上,对管壳式换热器的数值模拟进行了分析,并对它的传热强化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和数值传热学方法,建立了可拆式螺旋板换热器内部流动与传热的数学模型,模拟得到了其内部压力场和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同时讨论了流体流速和流道间距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几何结构一定时,适当提高油侧流速比提高水侧流速对强化传热更经济有效,而在流量一定情况下,流道间距的确定必须兼顾传热-压降性能和金属板材消耗量综合权衡.这些模拟结果对可拆式螺旋板换热器的优化设计以及运行参数的调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的板式换热器传热与流动分析及波纹参数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对板式换热器整板和局部计算域进行数值模拟。建立1 000mm数量级冷热双流道的人字形板式换热器整板片的流动及换热计算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集中供暖系统中的水-水换热工况进行模拟研究,分析冷热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动形态以及换热情况;与此同时建立200 mm×200 mm冷热双流道的局部计算域模型,对不同波纹倾角β,波纹截距λ的板片单元进行模拟分析,根据波纹参数对板式换热器的流动及换热情况的影响优化波纹参数。结果表明,整板LPM77板片流道中流体分布十分不均,且人字形尖点和流道边缘处流速较低,湍流程度较小,换热效果较差;随着波纹倾角β增大,板片换热能力先增后减,极值点在β等于60°左右,流体的压降同样先增后减,然而压降的最大值点出现在60°之后。综合考虑换热情况以及流动压降,一般工况下波纹倾角β选择在60°左右较为适宜;随波纹截距λ增大,流体的换热性能以及流动压降均呈现降低趋势,波纹截距λ对压降的影响程度大于波纹倾角β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