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探讨了一种合成氧化镁晶须的新的工艺方法。首先以活性氧化镁和氯化镁为原料合成了前驱体碱式氯化镁晶须,接着将碱式氯化镁焙烧成氧化镁晶须。分别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仪(TGA)和化学分析,分析了中间体碱式氯化镁和产品氧化镁晶须的成分、形貌和热化学行为。探讨了各个工艺条件对产物的影响,探索出最佳的工艺条件:活性氧化镁与氯化镁的物质的量比在0.08左右,氯化镁溶液的浓度为3mol/L,反应温度40~50℃,陈化时间在48-72h,陈化温度50℃。在此条件下制得了形貌良好的前驱物碱式氯化镁晶须。将碱式氯化镁晶须焙烧,控制升温速率在2—5℃/min,采取分段升温方式升温至600℃,即可制得氧化镁晶须。制得的晶须长度在100μm左右,直径约0.5μm。  相似文献   

2.
高纯无水氯化镁制备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无水氯化镁是电解金属镁的原料,也是众多催化剂和医药的中间体. 无水氯化镁的制备分为含水氯化镁的脱水和氧化镁的氯化两个途径. 氯化镁脱水是以水合氯化镁、苦卤、光卤石为原料,利用有机溶剂蒸馏、分子筛吸附、气体保护加热、氯化镁氨络合物分解等技术进行脱水. 六氨氯化镁是络合物分解法的重要中间体,其合成过程分为高沸点溶剂体系、水-氨体系、低沸点溶剂体系等不同的合成路径. 氧化镁氯化转化是以菱镁矿、水镁石、氢氧化镁或氯化镁脱水产生的氧化镁为原料,分为气体介质中氧化镁的氯化和熔融盐介质中氧化镁的氯化. 无水氯化镁制备技术经历几十年不断的探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彻底改变耗能高、污染腐蚀严重、流程复杂的工艺过程,开发流程简单、低污染腐蚀、低成本的绿色工艺仍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河南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王雪静等以六水合氯化镁和氨水为原料,在水-有机溶剂混合热条件下,生成纤维状碱式氯化镁前驱体,然后加热分解获得了氧化镁晶须。具体操作是:把一定量的MgCl2加入盛有水-有机溶剂的高压反应釜中,搅拌均匀后,升温到80℃,在磁力搅拌下,缓慢滴入一定量氨水溶液,形成白色沉淀。  相似文献   

4.
氢氧化镁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白云石法,菱镁矿法,水镁石法,氯化镁法(氢氧化钙沉淀法、氨沉淀法、氢氧化钠沉淀法),六氨氯化镁-氯化镁法。其可应用于水处理、烟气脱硫等领域,还可用作无机阻燃剂及制备氧化镁系列产品的前驱体。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六氨氯化镁的理化性质和制备方法。六氨氯化镁可通过高沸点溶剂体系合成法、水氨体系合成法、低沸点溶剂体系合成法、硅化镁制硅烷合成法等方法制取。重点综述了六氨氯化镁的应用。以六氨氯化镁为原料采取热解法可制取无水氯化镁,无水氯化镁是电解法制金属镁的原料,用途十分广泛;利用六氨氯化镁还可制取高纯氢氧化镁、阻燃级氢氧化镁、碱式碳酸镁、工业氧化镁、活性氧化镁等系列镁化合物产品。  相似文献   

6.
王宝和  景殿策  李群 《河南化工》2013,30(11):30-32
以六水氯化镁和轻质氧化镁为原料,制备出碱式氯化镁纳米棒;再以碱式氯化镁纳米棒为前驱物,采用沉淀转化法制备出前驱物氢氧化镁纳米棒;再通过前驱物热分解法得到直径150~250 nm,长6~10μm的氧化镁单晶纳米棒。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对产物进行表征与分析,研究了煅烧条件对氧化镁纳米棒形貌的影响,得到了氧化镁纳米棒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煅烧温度400℃,煅烧时间1 h,升温速率3℃/min。  相似文献   

7.
谢建明 《粘接》2021,45(1):50-53,57
为了制备得到纯度较高的无水氯化镁,制备高纯度的无水氯化镁需要先将氯化镁氨化,再进行热分解.文章首先使用氯化铵溶液和水氯镁石中的氯化镁作为原材料形成氯化镁氨化合物,然后对其进行加热脱水,使其成为低水氯化镁氨化合物,再使用氨气取代低水氯化镁氨化合物中的水分,最后加热分解为无水氯化镁.然后通过实验分析的方法分析制备工艺中涉及...  相似文献   

8.
氧化镁纳米棒的晶格畸变及反常红外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六水氯化镁和轻质氧化镁为原料,制备出碱式氯化镁纳米棒;再以碱式氯化镁纳米棒为前驱物,氢氧化钠为沉淀转化剂,合成出氢氧化镁纳米棒;采用煅烧前驱物氢氧化镁纳米棒分解得到氧化镁单晶纳米棒。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区域电子衍射(SAED)和红外吸收光谱(FT-IR)等手段对所得产物的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氧化镁纳米棒的微结构中存在晶格畸变,表现为晶格膨胀,其红外吸收峰出现了红移和蓝移同时并存现象;随煅烧温度的升高,氧化镁纳米棒的平均晶粒尺寸增加,晶格常数减小,晶格畸变量减小。  相似文献   

9.
<正> 具有特殊晶型的碱式氧化镁即针状结晶的碱式氯化镁,是制备优良的纤维状阻燃荆Mg(OH)_2的关键一步。常规工艺氢氧化镁都是呈胶状,其沉淀和洗涤都很困难,给工艺上带来很大的麻烦。为此,我们对工艺进行改进,从而获得较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以工业活性轻烧氧化镁粉和盐酸为原料,采用水溶液法制备了碱式氯化镁晶须,继而采用硅烷偶联剂对碱式氯化镁晶须进行改性,然后将其与丁苯橡胶混炼得到改性碱式氯化镁晶须/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研究了改性碱式氯化镁晶须对丁苯橡胶力学性能及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溶液法制备得到的碱式氯化镁晶须结构为Mg2(OH)3Cl·4H2O,呈微细纤维状,分布较均匀,长径比大于20;改性碱式氯化镁晶须的加入,可以改善丁苯橡胶的机械强度和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11.
碱式氯化镁纳米棒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宝和  吕晓明 《河南化工》2010,27(13):29-32
以六水氯化镁和轻质氧化镁为原料,采用液相法制备出直径约100nm,长径比大于100的碱式氯化镁单晶纳米棒。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对产物进行了分析与表征,考察了氯化镁溶液的初始浓度、氧化镁与氯化镁的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陈化时间、陈化温度和溶剂等物质的量参数对产品形貌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氯化镁溶液的初始浓度为4mol/L,氧化镁与氯化镁的物质的量比为0.07,反应温度为50℃,陈化时间为48h,陈化温度为20℃,乙醇与水的混合溶液(溶剂)的体积比为2.5:1。  相似文献   

12.
由麦芽酚生产中的碱式氯化镁废渣为原料制取氧化镁。考察了温度及反应物用量对氧化镁产率和质量的影响。证明了该方法技术可行,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解决了废渣对环境的污染,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无机盐工业》2006,38(3):4-4
铵浸法用菱镁矿制备氧化镁工艺过程为:将菱镁矿煅烧粉碎后,与硫酸铵或氯化铵溶液反应,得到硫酸镁或氯化镁溶液,然后同碳酸铵或碳酸钠溶液反应,得到碱式碳酸镁,最后煅烧成氧化镁。该法的优点是不用除杂即可得到高纯度的氧化镁,如能解决其浸出率偏低、能耗较高的缺点,该法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为解决铵浸法存在的问题,研究了超声波在以菱镁矿、硫酸铵和碳酸铵为原料制备氧化镁过程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可提高菱镁矿中镁的利用率,并使生成的活性氧化镁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活性。实验步骤:1)矿样预处理。取适量矿样在高温箱式电阻炉中,  相似文献   

14.
<正> 本文介绍采用氧化镁和/或氢氧化镁从氯化铵溶液中收回氨的方法。在索尔维法碳酸钠制造过程中,氯化钠在水介质中与碳酸氢铵反应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碳酸氢钠送去转化为碳酸钠,而氯化铵与石灰反应以回收氨,作为副产生成氯化钙。  相似文献   

15.
氨法制取氢氧化镁阻燃剂实验报告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以提钾母液作原料,以过量的氨与之反应,生成碱式氯化镁,进而加以水热处理,生成氢氧化镁阻燃剂,产品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质量技术要求,实验证明,本工艺是合理的、可行的,属90年代先进水平,根据试验数据,氨法生产的原材料成本低,与石灰法相比有显著降低,可以期望,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后将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本文论述了试验工艺过程,试验结果,提出了见解,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16.
罗弦  曾波 《无机盐工业》2011,43(10):42-44
对利用氢氧化镁热分解氯化铵制氨气反应体系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分析,以反应温度、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为变量,以固体产物中的含氮量、氯收率以及氨气收率等为评价指标,对氢氧化镁热分解氯化铵制氨气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375 ℃,氢氧化镁与氯化铵的物质的量比为1∶0.75,反应时间为50 min时,氯收率和氨气收率均可达到90%以上,同时氢氧化镁分解氯化铵能够直接生成碱式氯化镁,不需向反应器中通入水蒸气。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氯化铵浸出次氧化锌得到的二氯二氨锌晶体和盐酸为原料制备饲料级碱式氯化锌,其合成最佳条件为二氯二氨锌悬浮液锌浓度为0.7mol·L~(-1),合成p H值为6.2,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1h,锌的一次沉淀率可达91%以上。对合成的碱式氯化锌进行了主含量、XRD、溶解性和吸水性测定,结果表明碱式氯化锌的纯度高、晶型完整、质量好、在稀酸中溶解性好、吸水性差,符合碱式氯化锌GB/T22546-2008标准,适合用作锌源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18.
煤炭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本文主要介绍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及其优缺点。分别对石灰石/石灰-石膏法、氨吸收法、海水吸收法、双碱法、氧化镁法、柠檬酸钠法、磷矿浆法、碱式硫酸铝-石膏法、微生物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氯化镁、氨水、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原料,采用液相沉淀法,考察SDBS的含量对产物形貌及物相结构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选区电子衍射、能谱分析等表征手段,证实添加1 mL、0.05 mol/L的SDBS后,可获得碱式氯化镁为主晶相的晶须,其直径50~100 nm,长度5~10μm。晶须表面平直光滑,为单晶结构。当SDBS添加量增大后,反而会在颗粒表面形成胶束状结构,不利于晶须的生成。对该碱式氯化镁晶须进行乙二胺水热处理,可获得自组装结构的纯相六方片状氧化镁,其形貌规则,尺寸均一,厚度约25 nm,直径约300 nm。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阻燃剂——煅烧碱式氯化镁的制备和应用。通过以一定浓度的MgCl_2水溶液和氧化镁在80℃下反应3h制得碱式氯化镁,将它在350℃锻烧3h即得该阻燃剂,其分子式为2MgO·1.93MgCl_2·5.4H_2O。由TGA—DTA结果表明,该阻燃剂的热稳定性好,在400℃以下,基本无热分解。将它以35Phr~50Phr填充尼龙66、PET和乙烯—四氟乙烯(E/TFE)时,所得材料具有十分优良的阻燃性能,氧化指数在35~76之间。材料的加工性能也较为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