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用H-8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45号钢ψ值不合格的拉伸试样,并对断口中亮斑、亮点区域分别进行了宏观和微观观察。试验结果表明:断口的亮斑、亮点区域是准的脆性断裂,是钢中氢含量过高所致,断口的纤维区是正常的韧性断裂,韧窝内有颗粒硫化物。  相似文献   

3.
20g钢魏氏组织韧性及微观断口形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g钢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或焊接工艺,制备成热处理冲击试样和焊接冲击试样,分别具有W和块状α组织。冲击韧性测试表明,W与相同晶粒度的块状α相比具有较高的冲击韧性。微观断口形貌观察发现,W室温冲击断裂时,均以韧窝机制断裂,而块状α可能以韧窝、解理或混合机制断裂。条状先共析α的存在有利于力学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30CrMoV钢CCT图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包耳  廖波 《金属热处理》1992,(12):27-29,42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体多元共渗技术在550℃条件下对调质态45 CrMoV模具钢样品分别进行了1 h、2 h、4 h和8 h的共渗处理,利用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计、滑动摩擦磨损试验机、电化学工作站等对渗层的微观形貌、显微硬度、耐磨性、耐蚀性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低温气体多元共渗处理的样品具有良好的耐蚀性,且随多元共渗时间的增长,耐蚀性有所增强,共渗时间在4h以内,由于腐蚀电位的提高,材料的耐蚀性增强,共渗处理8h的样品则因为腐蚀电流大幅减小,抗腐蚀性能得到大幅提高;经过低温气体多元共渗处理的样品,耐磨性比原材有大幅提高,但随共渗时间增长,化合物层加厚,易于在摩擦过程中崩碎产生颗粒,使样品产生犁削磨损,因此耐磨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6.
7.
利用HST-100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干摩擦条件下45钢销试样的摩擦学性能,采用nanofocus三维表面轮廓测定仪检测其磨损表面形貌.研究表明,摩擦系数和表面高度偏差随滑动速度和载荷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二者随速度变化的相关性更强;陡峭度与复杂条件下摩擦系数呈线性变化,摩擦系数越大,陡峭度越大,尖峰宽度越小.  相似文献   

8.
采用焊接热模拟技术研究了焊接热循环对IONi8CrMoV钢热影响区粗晶区(L为1300℃)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历不同冷却速度(t8/5为7-112s)的热循环后,1ONi8CrMoV钢粗晶区低温冲击吸收功较基体冲击吸收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且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冲击吸收功降低幅度很小;在不同的冷却速度下,粗晶区组织均为粗大的板条马氏体组织,晶粒尺寸较大,板条马氏体界面上奥氏体薄膜的存在是粗晶区韧性提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公司生产的一支CrMoV合金钢汽轮机高中压整体转子锻件调质后超声检测发现的超标缺陷,采取钻床套棒、缺陷区打断口后,借助光学显微镜宏观断口体视观察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检测手段,并结合锻件冶炼浇注实际工况综合分析,最终确定缺陷性质为Al、Mg的氧化物,夹杂物来源主要是钢水侵蚀的精炼包、中间包工作层耐火砖。  相似文献   

10.
采用焊接热模拟技术及冲击试验方法,研究了焊后热处理工艺参数对10Ni5CrMoV钢热影响区(HAZ)的组织与低温(-50 ℃)冲击韧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粗晶区是HAZ各特征区中冲击韧性最低的区域,但是经过620 ℃×1.5 h焊后热处理后,HAZ粗晶区冲击韧性最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冲击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正火冷却速度和回火温度对45Cr MOV钢的组织和冲击韧性及其断口形貌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于组织中有先共析铁素体的存在,以及贝氏体板条较宽,因而45Cr MOV钢正火后的冲击韧性值较低。随正火冷却速度的升高,贝氏体中M-A岛由多边形及近球状逐渐变为片状、细长状及尖角状,但冲击值稍有增加;在600℃以下温度进行回火时,冲击韧性变化不大,当回火温度超过600℃,由于发生了再结晶,冲击韧性明显增加。冲击断口纤维区和剪切唇所占比例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回火温度低于650℃的冲击断口放射区的微观形貌均呈现准解理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12.
13.
针对海工装备中常用45钢表面耐腐蚀性不足的问题,采用离子注入技术(PII)注Al和双辉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DGPSM)渗Cr复合,在基体45钢表面制备Al-Cr复合强化层。利用X射线衍射(XRD)、光电子能谱(XPS)、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等对试样的元素分布、物相结构进行表征。并采用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对比分析Al-Cr复合涂层、注Al涂层和基体在3.5wt%NaCl溶液中的耐腐蚀性,研究其腐蚀机理。研究表明,采用复合技术制备所得Al-Cr涂层的耐腐蚀性最佳,其表面形成Cr2O3和Al2O3复合钝化膜,和涂层内部形成具有优异耐腐蚀性Fe2AlCr和Al8Cr5相,阻碍Cl-的腐蚀作用;注Al层耐腐蚀性次之,其表面形成致密Al2O3钝化膜,延缓了Cl-对基体的腐蚀作用;基体耐腐蚀性最差。  相似文献   

14.
45钢表面双层辉光等离子渗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以Al为欲渗合金元素,在45钢表面形成铁铝金属间化合物改性层,采用SEM、EDS、XRD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改性层形貌、化学成分及相组成特点,并对其进行了结合力检测.结果表明,改性层由沉积层与扩散层组成,主要构成物相为FeAl、Fe3Al和α-Fe(Al),成分呈梯度分布,与基体结合良好.  相似文献   

15.
超声冲击复合电火花熔凝处理改善DH36表面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超声冲击复合电火花局部熔凝技术对DH36表面进行处理,将所获得的试样表面与超声冲击处理表面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相对于超声冲击处理试样,超声冲击复合电火花熔凝处理后试样塑性变形区厚度大幅增加,表面形成约25 μm厚的细晶熔凝组织;表面硬度提高65.1%,硬化层深度约为55 μm,表面粗糙度降低79.6%;处理后试样体积磨损量减小且其磨损失效机制为粘着磨损. 超声冲击复合电火花熔凝后试样表面硬度、耐磨性提高,并改善表面粗糙度,表面处理效果优于超声冲击处理.  相似文献   

16.
观察电厂12CrMoV钢管母材、熔合区、焊缝和热影响区等位置的金相组织,测试12CrMoV钢管母材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析管道出现裂纹、引起泄漏的原因。结果表明:母材拉伸试验值(R_(eL)、R_m、A)均满足标准要求(12CrMoV/GB5310);沿断口侧焊接接头整个熔合区分布着大量密集氢气孔(夹杂),降低了焊接接头的机械性能,同时产生应力集中,在外部应力(蒸汽压力、管道振动等)的作用下致使焊缝开裂、泄漏。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用金相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高氮奥氏体Fe-20Mn-19Cr-0.5C-0.6N钢不同冲击温度下的断口形貌进行观察,并结合冲击韧性研究了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冲击断口形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20~-50℃冲击时,断面纤维率超过88%,断口放射区形貌由全韧窝态转变为以粗大撕裂棱和二次解理组成的准解理混合断裂形貌,断口纤维区和剪切唇均由韧窝组成。在-60~-196℃冲击时,冲击断面纤维率逐步降至0%,断口放射区形貌以细小撕裂棱和一次解理为主的混合断裂形貌,随着冲击温度的降低,断口纤维区和剪切唇由拉长韧窝为主转变为以等轴细小且平坦韧窝为主的形貌。  相似文献   

18.
采用化学成分分析、断口形貌分析、显微组织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对断裂后的45CrNiMoVA钢制高强扭杆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氮-甲醇保护气氛下零件表面氢含量的测定,探讨了氢致缺陷对高强钢零件扭转疲劳的影响机理,提出了防止渗氢的预防措施,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氮-甲醇保护气氛下进行高强钢加热可导致氢的侵入,产生...  相似文献   

19.
利用激光合金化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了碳合金化层,借助OM、XRD和显微硬度计等研究了最佳工艺下合金化层的组织和性能,并与利用传统气体渗碳技术制备渗碳层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影响合金化层硬度的主次顺序为激光功率>搭接率>扫描速度;随着激光功率、扫描速度、搭接率的增大,合金化层的硬度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当激光功率为1.5 kW、扫描速度为500 mm/min、搭接率为40%时,合金化层硬度最高,其厚度为600 μm,组织由针状马氏体、碳化物(M7C3、Fe3C)以及少量残留奥氏体组成,平均硬度约为617 HV0.3,热影响区厚度为400 μm,组织为马氏体以及残留奥氏体,平均硬度约为432 HV0.3,基体组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硬度约为201 HV0.3;与传统气体渗碳工艺相比,激光碳合金化具有组织细小、高效、绿色环保等优势,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