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酯-醇-水-碱体系中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氨水为催化剂、乙醇为溶剂,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二氧化硅球形颗粒。采用红外光谱、BET吸附曲线、扫描电镜等手段重点研究了正硅酸乙酯加料方式对二氧化硅粒径和形貌的影响。分析表明,采用正硅酸乙酯分步滴定法能提高二氧化硅微球的球形度、窄分布、单分散与致密性。同时,在反应温度25℃、正硅酸乙酯浓度0.12mol/L、氨浓度为15.0mol/L、去离子水浓度0.90mol/L、无水乙醇浓度2.35mol/L、pH值为9~12的条件下,获得了直径约200~250nm、粒径一致性约为0.5、分布偏差约为7.5%的球形二氧化硅单分散颗粒;研究和讨论了二氧化硅微球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介绍的基于电涡流的传感器阵列测试系统具有零件重复定位准确、信号频率稳定、灵敏度高、测试精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多功能阵列式触觉传感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一种以MEMS技术制作的可定量获取三维接触力信息的 4× 8阵列触觉传感器的结构与工艺 ,提出一种新颖的三维接触力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方法 ,并给出了实现接触、分布压、接触总力、滑动状态等多种功能的实验结果和主要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粉体技术》2017,(1):78-83
以聚合诱导胶体凝聚法、种子生长法、模板法和反相乳液法等制备方法为主线,综述制备微米二氧化硅微球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以所得微球的性能为考察重点,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与展望;提出通过硅酸钠等低成本硅原料取代硅酸酯制备高性能硅微球是未来研究重点;改变种子生长法中溶剂的种类、制备粒径更大的单分散微球并进行理论探究成为种子生长法的研究方向;采用模板法对聚合诱导胶体凝聚法制备的微球孔结构进行重组完善,得到纯度较高、机械强度和比表面积较大的微米有序介孔二氧化硅微球,进而用于高性能色谱柱的制备以及生物催化等领域,发展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并研究了一种新型台阶阵列阴极真空微电子压力传感器。与平面阵列阴极真空微电子压力传感器相比,该传感器在扩展量程和提高灵敏度方面较大的潜力,作者展示了计算机模拟计算结果和部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氨基酸辅助法制备二氧化硅纳米球以及通过种子再生长过程进行尺寸控制的制备方法,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探究,介绍了这种二氧化硅纳米球在生物医药、阵列模板、功能薄膜和高分子接枝杂化合成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这种单分散性二氧化硅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3种不同粒径的SiO2微球,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微球的粒径分布情况,SiO2微球粒径分别在140nm、208nm、336nm左右,在一定范围内,硅球的粒径随正硅酸四乙酯(TEOS)/氨水的添加量增加而增大。选取粒径在336nm左右的SiO2微球,使用硅烷偶联剂3-(2,3-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MS)将壳聚糖(CS)接枝在SiO2微球上,得到SiO2@CS复合微球。通过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对微球进行了表征。接枝CS后对SiO2微球的结晶特性没有影响,微球仍为无定形晶体。元素分析结果表明CS的接枝量为1.03%。使用振荡法进行抗菌测试,SiO2@CS复合微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il)的抑菌率分别为85.52%和47.14%,表明复合微球有一定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较高频率下多维线振动与角振动同时存在的复杂振动,加速度传感器阵列可以有效地测试六自由度参数.在关键的测试三维角速度的过程中,传统的积分方法使误差快速积累,在长时间测试的情况下严重影响精度.该文基于一种利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阵列的四传感器配置方案,通过模型仿真对积分法、开方法等角速度解算算法进行比较,并提出一种组合算法,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解决了误差积累的问题,为长时间的振动测试提供了算法保证.  相似文献   

10.
声定位技术在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大范围、远距离目标的声定位始终是工程实际应用中的一个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平面双圆盘传感器阵列的技术方案,每个圆盘相当于一个矢量传感器,用于测定声目标的方向。本文对该系统的误差来源进行了详细分析,给出了各种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并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二氧化硅/聚苯胺复合粒子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化学氧化聚合的反应介质中分散二氧化硅粒子,苯胺(ANI)优先在二氧化硅粒子表面聚合,形成聚苯胺(PANI)包覆的二氧化硅复合粒子(SD/PANI).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表明,ANI用量较小时,在二氧化硅粒子表面形成均匀的PANI层,其厚度在10~60nm之间;ANI用量较大时,二氧化硅粒子表面有颗粒状PANI形成.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复合粒子表面PANI的氧化程度随ANI用量的减小有所下降.复合粒子表面的PANI对二氧化硅结合牢固,这种复合粒子能像纯PANI颗粒一样使冷轧钢(CRS)表面钝化,可以作为廉价的缓蚀剂用于防腐涂料.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水泥基材料的密实度,研究将纳米SiO2掺入水泥基材料后对混合体系粉体性能的影响,探讨混合体系内的颗粒附着、填充情况。研究表明:数量众多的纳米SiO2颗粒包围在水泥熟料颗粒周围,使得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大幅增加,且使凝结时间大为缩短;掺入纳米SiO2的水泥基材料的堆积密实度达到54%,能够获得更密实的水泥基材料,进而更好地促进强度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陆冰  李兵涛  魏取福 《材料导报》2011,(Z1):113-115
采用溶胶-凝胶法将二氧化硅(SiO2)溶胶加入到聚醋酸乙烯酯(PVAc)的丙酮溶液中形成杂化纺丝液,测试了纺丝液的表面张力、粘度、电导率,再采用高压静电纺丝法制备了PVAc/SiO2杂化纳米纤维膜。结果表明,SiO2的加入改善了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特征,膜的断裂强力增大,但断裂伸长率却有所降低,而膜的热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4.
超细二氧化硅的改性及其在润滑油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超细二氧化硅由于其优良的摩擦学性能,在润滑油添加剂领域倍受关注。本文介绍了超细二氧化硅的表面结构特征、表面改性机理及常用的改性方法,着重介绍了醇酯法、硅烷偶联剂法及表面聚合物接枝改性法,并对其改性趋势作了进一步探究。最后概述了超细二氧化硅在润滑油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其在润滑油中的应用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二氧化硅微米粉和纳米粉质量分数分别为6%,12%,18%和24%时所形成的防氧化涂层对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对涂层氧化前后的组成、形貌变化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结果表明:随着SiO2微米粉含量的增加,涂层氧化失重率先减后增,其最佳含量为18%,氧化失重率0.38%;而添加SiO2纳米粉涂层则随着含量的增加,氧化失重率增加,其含量最低为6%时,氧化失重率最小,为2.88%。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光电化学刻蚀方法,在电阻率为4~5 kΩ·cm的n-型[100]单晶硅片上制备了厚壁有序宏孔硅阵列。通过对比有限元法模拟诱导坑周围的电场分布,研究了刻蚀参数(电解液、光照、电压)对阵列表面形貌的影响。在刻蚀成孔的过程中,诱导坑对孔的限制受电场分布和实验条件的共同影响,出现刻蚀偏离的现象。模拟结果显示,诱导坑上的电场强度沿着单晶硅的[100]和[110]晶向的分布。这种分布的结果是,随着光照强度的提高和刻蚀溶液表面自由能的降低刻蚀由原光刻图形的(110)面向(100)面偏离。提高刻蚀电压可抑制刻蚀偏离,有利于诱导坑快速刻蚀成孔,从而形成规整的厚壁宏孔硅阵列。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灰岩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化学物相分析方法,以热浓磷酸溶矿,氟硼酸解聚已溶出的硅酸,使游离二氧化硅与其他矿物分离,再用重量法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8.
工业炉用Na2SO4/SiO2复合蓄热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改善工业炉高温烟气余热回收设备中蓄热材料的性能,本研究成功地研制了Na2SO4/SiO2显热/潜热复合蓄热材料,并讨论了烧结温度和时间、成形压力、添加剂等因素对复合蓄热材料热物性、致密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这种复合蓄热材料继承了传统蓄热材料的优点,同时又结合了相变材料的长处,克服了二者的不足,从而具有稳定性好、蓄放热快和蓄热密度高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The effect of noncompacted and compacted hydrophilic as well as hydrophobic colloidal silicon dioxide (CSD) on tableting properties of three different pharmaceutical excipients used for direct compression, namely, Avicel® PH 101, Starch 1500®®, and Tablettose® 80, was investigated. Binary powder mixtures containing 0.5% CSD and 99.5% excipient were compressed on an instrumented single-punch tablet press, and the radial tensile strength/compaction load profiles were examined. The Ryshkewitch-Duckworth relationship shows that the influence of CSD on tablet strength was dependent on the hydrophobic and hydrophilic nature of the CSD and on the comp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cipients. Tablets from each excipient with and without CSDs were subjected to different levels of relative humidity at 20°C for 7 days. The sorption isotherms and the radial tensile strengths of the tablets after the storage period showed that neither hydrophilic nor hydrophobic CSD influenced the tablet properties of Avicel® PH 101, Starch 1500®®, and Tablettose® 80. Moreover, ternary powder mixtures containing magnesium stearate as a third component were compressed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CSD on the deleterious effect of magnesium stearate on the interparticle bonding. The radial tensile strength/compaction load profiles and the residual and ejection forces of tablets made from ternary mixtures showed that CSD eliminated the negative effect of magnesium stearate on interparticle bonding while maintaining the lubrication action, in a manner that was affected by its hydrophobicity/hydrophilicity and by the particle deformation properties of the excipient upon comp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