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友世界》2009,(8):30-30
虽然QQ是国内主流的即时通讯工具.但MSN的用户数却也不在少数,Google推出的Gtalk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而要和身在国外的朋友进行网上聊天.那么Yahoo Messenger和AIM又是必备工具。现在问题来了.如果系统中未安装这些即时通讯软件的客户端.又要马上与朋友进行联系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
Windows Live Messenger(简称MSN)作为办公用的即时聊天工具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伴随着近期MSN宠物《遛遛》体验版客户端的发布,MSN也推出了自己的宠物,工作的同时也可以放松心情,牵着“遛遛”逛Windows Live Messenger。  相似文献   

3.
樊燕红  谭香 《电子技术应用》2007,33(10):123-124
XMPP最终要实现不同即时通信系统间的互通。主要介绍对XMPP与其他IM互连互通的网关原理及其应用进行的研究讨论,并以jabber系统与MSN Messenger进行互发信息作为实例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4.
李学昌 《个人电脑》2007,13(2):149-150
Messenger 8.0 Beta是继MSN Messenger 7.5之后的一个新版本,从核心功能上说就是即时聊天工具,与大家熟悉的腾讯QQ在主要功能上差不多,那么,Messenger 8.0 Beta与MSN Messenger 7.5和腾讯QQ相比有什么新功能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很多朋友的电脑中同时会安装多款聊天软件,例如QQ、Live Messenger、雅虎通、UC、Gtalk等,同时使用这么多聊天软件不仅严重浪费系统资源,在使用时也非常不方便。以前我们学了如何将Gtalk与MSN Messenger联姻,两者只需安装其一即可。现在Live Messenger与雅虎通又开通了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与网络》2003,(21):41-42
时下,上网已成为一个很时尚的话题,在线聊天更是每个朋友津津乐道!当然,在线聊天是在各式各样的即时通信软件的支撑下,才可以顺利进行的。对于在线聊天使用的工具,比方说QQ、ICQ、MSN Messenger、Yahoo Message等等,不少朋友早已是“耳熟能详”了!不过遗憾的是,上面几款热门聊天工具,相互之间的“沟通”。却是困难多多;那么有没有一种工具,能同时“海纳百川”,与上面的在线聊天工具都能进行沟通呢?答案是肯定的,本文现在向各位隆重推荐一款新型、  相似文献   

7.
N年前,我就有一个幻想,那就是直接通过Q Q与我的M S N Messenger(以下简称MSN)好友来聊天,这样,我就不用安装MSN了。后来,一个可以将QQ、MSN、ICQ、Yahoo Messenger等多款聊天软件功能集成于一体的软件初步实现了我的梦想,但是,这款软件只是一个封装工具,它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通互连。最近,由于Google、微软、Yahoo三大网络巨头相约开放了聊天软件的相关协议,真正的互通互连实现了!STEP1打开http://psi-im.org/download页面,根据自己的操作系统类型下载一款适合自己系统的“Psi”程序,下载后将其安装到系统中。官方软件提…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由微软公司推出的即时消息软件MSN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中。现在MSN在国内通讯工具市场上稳稳占据第二的位置,仅次于腾讯QQ。利用它可以与亲人、朋友、工作伙伴进行文字聊天、语音对话、视频会议等即时交流。本文从MSN聊天程序的视角,分析了它的网络通信原理、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之间消息发送的规则,即"MSN Messenger协议"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9.
早在去年10月,Yahoo和MSN就签订了IM互通合作协议。直至今天。这一美丽的神话终成现实。太平洋标准时何7月12日晚,微软与雅虎公司将对部分国家和地区提供有限的公开测试。允许使用Windows Live Messenger和Yahoo Messenger with Voice的用户通过各自的服务互相通信。用户可以在messenger.yahoo.corn或者ideas.live.com网站申请有限公开测试账号。笔者在第一肘间申请了测试账号并进行了试用。感觉效果还不错。  相似文献   

10.
调查显示,即时通信软件已经成为网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腾讯QQ、微软MSN等即时通信软件拥有的实时聊天、语音、视频等强大功能已为个人搭建起了一个完整的通信交流平台。但由于各种软件之间长期不能互联互通,给使用多种即时通信软件的网民之间的交流带来了很大障碍。对此,提出一种基于Agent的方式来解决不同即时通信软件互通的问题。在NET环境下用C#语言实现了一个与MSN进行通信的原型,从而很好地验证了Agent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小珍 《现代计算机》2006,(1):151-151
身处网络时代的你一定不会落伍到还没有自己的聊天账户吧,大部分朋友一个人都拥有好几个聊天工具,不过要想全部使用,通常的做法都是在本地挨个安装聊天客户端。现在只要进入http://www6.meebo.com/网页,不需要安装客户端程序也能登录MSN、Yahoo Messenger等账户与好友聊天。  相似文献   

12.
高守 《数码世界》2003,2(1):44-45
2002年11月13日,微软推出了面向企业的Microsoft.NET Messenger(MSN)聊天端客户程序,而在微软之前,市场上已经有多家同类软件,ICQ、AOLInstant Messenger(AIM)、Yahoo!Messenger、Microsoft.NET Messenger、这些都属于即时信息IM(Instant Messages)软件范围,微软的加入,使原本  相似文献   

13.
网络小喇叭     
《电脑迷》2008,(5):84-84
◎Gtalk用户数不及MSNMessenger的2%人们或许认为随着Google的推广,Gtalk这款Google自家的即时聊天工具会变得更流行。  相似文献   

14.
使用MSN时我们会使用到语音聊天、视频聊天和文件传送等这些功能.不过由于现在提供网络服务的ISP服务商较多,如网通、联通、铁通、吉通、广电网等,它们之间都有防火墙,因此进行语音聊天或传输文件时一般都不能够成功.不过现在问题已经能够解决了,只需安装一个MSN插件--ENat for MSN Messenger即可.……  相似文献   

15.
MSN Messenger、Yahoo Messenger和ICQ等都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即时通信软件,它们在给我们上网联络通讯带来诸多乐趣和便捷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其容易泄露个人隐私的问题有几分忧虑。比如像MSN Sniffer这样的网络监测软件,就可以对局域网中所有的MSN Messenger实时聊天记录来个大曝光。针对这些实时通讯软件的黑客工具也是层出不夯,非常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用来窃取他人的隐秘信息。这时,我们也应该像为了预防计算机病毒而装杀毒软件一样.为系统装上一款防窃听软件,给我们的实时通讯加上一把保护伞。  相似文献   

16.
从6月中旬开始,很多人的MSN突然窜进"陌生人",而使用者因为"朋友间的信任"允许其进门,但来者却是来"兜售"衣服、鞋子或者个人主页的"小贩"。运营MSN Messenger的微软公司就此表示,可能是用户在其他恶意网站登录,导致了个人信息遭到窃取,而MSN本身并没开启这样的"方便之门"。相比QQ等其他即时聊天工具,MSN一直为用户提供搜索等功能,一贯保持其"熟人工作聊天工具"的特色。但近期大量涌现的MSN机器人,使得"熟人聊天"这一概念遇到了小小的挑战。你的网络通讯生活是否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你怎么看待这样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17.
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需要在系统中安装多个聊天工具,例如QQ、Live Messengr、Yahoo! Messegner,甚至有些朋友还会使用网易泡泡、Gtalk等比较另类的聊天工具。这么多的聊天工具,不仅占用了相当大的系统空间,而且也会对系统的运行速度带来一定的影  相似文献   

18.
颖颖 《数码摄影》2002,(3):100-105
最早开始上网聊天时用的是OICQ,工作后又用了ICQ,再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接触了MSN Messenger,现在又听说Yahoo!Messenger的视频功能很强。我茫然了,哪个最适合我用呢?  相似文献   

19.
在诸多的聊天工具中,我们使用最多的无疑是QQ和MSN Messenger,除了利用它们的即时聊天功能外,所附带的通讯薄功能也使我们受益匪浅,可以用来随时找到自己想要联络的朋友。[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微软的MSN Messenger真是不可小觑啊!尽管国内已经腾讯QQ稳坐即时通讯市场的头把交椅,MSN Messenger还是逆流而上,争取到了一大批国内用户。就连聊天工具的大哥大QQ也不得不向MSN Messenger学习,在新版本QQ2003中把聊天界面改得跟MSN的孪生兄弟似的。这一来说明QQ善于借鉴,二来也说明MSN Messenger的实力之强。就在MSN Messenger5.0尚未完全普及之时,微软又趁热打铁,推出了MSN Messenger6.0版本。那么就让咱们一起赶这趟班车,看看MSN Messenger 6.0都有哪些实用的技巧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