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Q235碳钢表面先预浸镀铜,然后采用超声-电沉积方法获得Cu-SiC纳米复合镀层。研究了纳米SiC含量对纳米复合镀层表面形貌的影响,讨论了阴极电流密度、超声功率、温度和电沉积时间对复合镀层显微硬度的影响,获得了较佳的工艺条件:镀液中SiC纳米颗粒含量9g/L,阴极电流密度6A/dm2,超声波功率200W,镀液温度30°C,电沉积时间40min。在此条件下制备Cu-SiC纳米复合镀层,测试了镀层的结合力,并与普通铜镀层进行比较,研究了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显微硬度以及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阻抗谱(EIS)。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合镀层结合力良好,其表面颗粒尺寸在0.5~1.0μm之间(小于普通铜镀层的1~4μm),显微硬度和反应电阻分别为294.6HV和2446.5.cm2(大于普通铜镀层的162.0HV和1538.7.cm2)。Cu-SiC纳米复合镀层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2.
电沉积镍-钴-碳化钨复合镀层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研究了在镍钴合金镀液中加入碳化钨微粒形成镍-钴-碳化钨得合镀层的共沉积过程。分析了镀液中碳化钨微粒的悬浮量、镀液温度及阴极电流密度对镀层中碳化钨含量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一种较佳的操作条件。  相似文献   

3.
Ni-ZrO2复合电镀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Ni-ZrO2复合镀液体系中微粒与镀液间的相互作用.镀液中的电解质NiSO4和NiCl2对ZrO2纳米微粒在复合镀液中的悬浮稳定性有很大影响.阴极极化曲线表明纳米微粒的加入改变了基质金属电沉积的过程.以高分子聚电解质作为分散剂,利用其在微粒之间形成的空间位阻效应,减弱镀液中离子对微粒的聚沉作用,得到了均匀分散的ZrO2纳米微粒的复合镀镍溶液,并对各种镀层的形貌和硬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Ni-SiO2纳米微粒复合镀层的电沉积及其耐蚀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卜路霞  石军  朱华玲  尉震 《电镀与精饰》2011,33(6):13-15,19
采用控电流电沉积技术以铜为基体制备了Ni-SiO2纳米微粒复合镀层.通过改变镀液中SiO2纳米微粒的质量浓度,考察了其对镀层中SiO2微粒的质量分数、电沉积速率及镀层耐蚀性能的影响,对纯镍镀层与Ni-SiO2纳米微粒复合镀层的耐蚀性进行了比较.研究了阴极电流密度对复合镀层耐蚀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镀层形貌进...  相似文献   

5.
钛合金Ni-P-PTFE-SiC复合镀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工设计通讯》2017,(11):144-145
在传统镀液中添加软质微粒PTFE和硬质微粒Si C,使两种微粒充分混合分散在镀液中,施镀时发生Ni-P-PTFESi C共沉积,在钛合金表面形成Ni-P-PTFE-Si C四元复合镀层。并与Ni-P镀层、Ni-P-PTFE复合镀层、Ni-P-Si C复合镀层进行了比对,分析了复合镀层微观形貌的变化情况及PTFE微粒和Si C微粒的加入对其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PPTFE-Si C复合镀层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良好的耐磨减摩性能。  相似文献   

6.
镀层中微粒的含量对复合镀层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复合电镀中微粒复合量的影响因素,包括镀液中微粒含量、微粒尺寸、表面活性剂、电流、pH、镀液搅拌强度等,阐述了各因素对微粒沉积量的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7.
Ag—MoS2共沉积过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滚镀法,由悬浮有MoS_2微粒的常规Ag(CN)_2~-镀液制备了Ag-MoS_2复合镀层。试验结果表明在Ag-MoS_2复合镀层的形成过程中,镀液中MoS_2悬浮浓度对镀层中MoS_2共沉积量有显著的影响;滚桶转速对它也有影响;而搅拌器转速几乎对它没有影响。在Ag-MoS_2共沉积过程中,第二吸附步骤——强吸附为速度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8.
在硫酸盐镀液中加入纳米WC颗粒,通过电沉积在紫铜表面制备了Ni-Co/WC复合镀层.采用单因素分析法考察了镀液中纳米颗粒浓度、温度、阴极电流密度和搅拌速度对复合镀层硬度的影响,确定了电沉积Ni-Co/WC复合镀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镀液中纳米颗粒浓度11 g/L、温度60℃、阴极电流密度5 A/dm2、搅拌速度450 r...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沉积方法,制备铜基纳米碳化硅复合镀层。研究溶液搅拌方式或溶液中引入添加剂,对Cu-SiC纳米微粒复合镀层表面形貌和性能的影响。利用超声搅拌制备的Cu-SiC纳米微粒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平整而且致密,与磁力搅拌所得镀层相比显微硬度提高约32%,接近143 HV,磨损质量损失降低约33%,每平方毫米为0.056 mg。溶液中引入添加剂,制备的Cu-SiC纳米微粒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和性能无明显改观,但采用超声波搅拌制备的Cu-SiC纳米微粒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和性能改观较为明显。添加剂发挥的作用与超声搅拌引发的综合作用叠加,促使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和性能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Ni-ZrO2复合镀工艺配方。通过镀液中ZrO2微粒的Zeta电位分析以及ZrO2微粒质量浓度对镀液pH的影响研究,探讨了微粒与镀液间的相互作用。分别通过纯镍镀层和Ni-ZrO2复合镀层的X-射线衍射实验及SEM形貌分析,研究了微粒与基质金属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镀液中的pH随着ZrO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ZrO2微粒因吸附镀液中的H^+而带正电,有益于其阴极扩散,从而增加镀层中粉体的含量;ZrO2微粒与基质金属间不是简单的机械混合,而是存在相互作用。而且,它的存在改变了基质金属镍的择优取向,也细化了金属镍的晶粒。  相似文献   

11.
Ag-Pd合金镀层具有良好的性能,在电子等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综述了近年来电镀Ag-Pd合金镀层的发展,重点介绍了电镀Ag-Pd合金卤化物体系及氨化合物体系脉冲电镀、离子液体电镀和光催化电镀等工艺,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日本电镀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简要介绍了1950年以前日本电镀技术及电镀工业的发展概况,1950年后,由于引进了先进的电镀技术,材料,设备并随着汽车和电子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日本电镀工业的发展,叙述了含金电镀、复合电镀、脉冲电镀和化学镀等科研成果及其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电镀设备的发展和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立茗 《电镀与精饰》2001,23(5):13-15,26
电镀设备的选型对保证电镀产品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有关键意义,详细介绍了程序可控龙门式电镀线,环形自动电镀线和滚镀自动生产线,以及与之配套的周边设备如整流器,过滤机,热交换器,超声波清洗机和添加剂自动补加机等。  相似文献   

14.
通过阴极极化曲线,微分电容曲线以及XRD,SEM分析,研究了光亮剂在脉冲及直流电镀银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光亮剂在直流与脉冲电镀时的电极行为基本一致,光亮剂A具有去极化作用,并使微分电容增大,光亮剂B具有增加阴极极化,降低微分电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自制的不对称交直流电镀电源,在氯化亚铁镀铁液中加入S iC颗粒制备了Fe-S iC复合镀层。研究了S iC颗粒对镀铁层表面形貌和镀铁层结构的影响,并对复合镀层的硬度和耐磨性进行了评定。研究结果表明,加入S iC颗粒可以减少镀铁层中的微裂纹,提高镀铁层的硬度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16.
电镀线三自由度机械手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刚 《电镀与环保》2011,31(4):34-36
根据环形电镀线的特点,详细介绍了三自由度机械手的基本形式,并分析了其运动过程;就三自由度机械手在环形电镀生产线中的应用做了说明,为环形电镀生产线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环形电镀生产线机械手过渡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环形电镀生产线的特点,介绍了机械手的应用;并详细介绍了二自由度平移机械手和二自由度摆动机械手的结构模型和运动过程,为环形电镀生产线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电镀金刚石工具工艺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电镀金刚石工具是经过上砂、增厚等步骤将金刚石微粒固定在基体上,形成的具有锋利工作面的镍一金刚石复合镀层,具有结合力强、磨削效率高、形状误差小等优点。介绍了该复合镀层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工艺流程及规范,特别对其主要工序如空镀、上砂、增厚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介绍了槽液调整与维护、金刚石微粒的净化方法。实践中发现,随金刚石粒度的增大,上砂电流密度与上砂时间、增厚时间越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阐述了粉煤灰在电镀行业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状况,分析讨论了粉煤灰处理电镀污染物的机理,对比了现有的电镀污染物传统处理方法,并指出了粉煤灰在电镀行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要善待电镀农民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今,农民工是电镀生产的主力军。作者受聘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电镀厂后,在其建议及指导下,该厂对电镀农民工的生活、工作、报酬等多方面进行了改善,并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细致的思想教育、宽严适度的科学管理、管理者的表率作用、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等。企业状况最后大有改观。“要善待电镀农民工“是每个电镀厂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