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PKPM中次梁不同建模方式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磊 《山西建筑》2009,35(18):73-74
以具体模型的方式对比和分析了当PKPM中次梁应用不同的建模方式时,对结构计算结果的影响情况,归纳了两种输入方式存在的差异,指出按主梁输的次梁更接近实际,提出了具体的建模建议。  相似文献   

2.
PKPM是结构设计的常用软件,合理地运用PKPM建立正确的模型是结构设计的关键.而对于次梁来说,采用主梁输入或者按次梁输入的方式来建立模型,所得到的结果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入.本文采用PKPM结构设计软件,将分别以主梁、次梁的方式来建立次梁模型,对两种建模方式的所得到的结构周期、构件应力以及配筋等进行详细探讨,从而分析出PKPM建立次梁模型时应以何种方式较为正确,所得到的结论可为结构设计人员采用PKPM时提供一个正确的建模方式.  相似文献   

3.
某综合体育馆训练场为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主梁次弯矩值与按平面框架结构计算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主梁次轴力最大值占主轴力的8.9%。利用有限元分析研究了该结构次弯矩的分布特点,并分析了原因。横向各榀框架的竖向位移通过次梁相互影响,次梁在端部受到的框架柱和非预应梁的强约束加剧了这种影响。按平面框架计算的次弯矩与空间框架计算的结果相比,最大误差达到1 435%。影响主梁次弯矩的主要因素是次梁的截面尺寸和主梁跨度,次梁预应力筋配筋量的影响很小。最后,根据次弯矩分布特点对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0前言现浇整体式楼盖中采用大跨度次梁的结构布置方案,结构平面如图1(a)所示,AB为次梁,跨度为L。考虑一般性,次梁两端挑出不等跨悬臂(即LG≠LH)。CD,EF为框架主梁,跨度(或柱距)为a。如果按常规方法计算,次梁是简支状态下的外伸梁,作为支座的主梁与次梁之间的弹性约束往往被设计人员忽略,这样计算的结果是次梁、主梁的内力分布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导致截面设计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图1结构计算简图1梁端转角计算公式将次梁连同主梁取出,假定主梁两端为固定支座,忽略杆件的轴向变形和剪切变形。因AG和BH均为悬臂梁,其根部弯矩MAG,MB…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在主梁上采用植筋技术新增混凝土次梁对主梁的影响,本文运用Midas Fea对4组主梁梁高不同的采用植筋技术的次梁与主梁节点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对各模型的裂缝发展、应变变化、破坏情况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植筋技术新增混凝土次梁对主梁影响可能有两种:呈八字形的撕裂破坏和次梁底筋附近主梁混凝土压溃破坏。针对不同模型破坏结果分析,本文提出了粘贴钢板箍加固、增设抗剪钢筋加强和粘贴钢板箍+梁底钢板加固的改进措施;并对改进后的次梁与主梁节点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主梁受力性能能得到明显的提高。对采用植筋技术新增混凝土次梁对主梁影响的计算分析过程和经验总结,可供相关设计人参考。  相似文献   

6.
《重庆建筑》2012,(6):30-30
正对于现浇梁板中的钢筋,通常是按板负筋在上、次梁负筋居中、主梁负筋在下布置。主梁计算正弯矩的有效高度,为从板面至主梁底筋合力作用点的距离;计算负弯矩的有效高度,为从主梁底面至主梁负筋合力作用点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高航  陈岱林 《建筑科学》2007,23(3):99-102
使用PKPM软件时,连梁主要有两种建模方式:按梁输入和按剪力墙开洞。不同的建模方式对应不同的数值计算模型,进而导致数值计算结果的差异和施工图绘制模式与原则的不同。用户宜根据建筑结构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建模方式。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次梁在PKPM中不同输入方式的结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混凝土次梁在PKPM中不同输入方式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探讨了不同输入方式的优缺点,旨在为实践提供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 本文提出了主次梁楼盖结构体系中次梁对主梁的扭矩作用的工程计算方法,并通过由计算得到的结果,对当前主次梁设计提出一点建议。一、计算方法首先假定主梁两端为嵌固约束,次梁与主梁垂直相交,交点为固结,次梁另一端可为各种形式的约束,在本文中为方便起见,  相似文献   

10.
以某大跨度跨海斜拉桥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索塔、斜拉索、桥面系和边界条件的有限元建模方法。索塔和斜拉索采用相同的建模方法,桥面系采用了单主梁模型、三主梁模型及梁板组合模型3种不同的建模方法。列出了该桥梁静力位移、主梁应力状态的计算结果。通过对计算数据的比较,指出了3种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异,并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将3种计算模型的前12阶频率与实测频率进行对比,得出采用梁板组合模型的结果更精确,而单主梁模型与三主梁模型的模拟方式在一定意义上是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箱梁具有整体性好、施工方便而且受力性能好等优点,已在工程界得到普遍采用。做具体设计时发现,在现阶段的桥梁工程中没有明确箱梁的横隔梁如何计算。经对轨道交通高架常用的中小跨径箱梁分析,通过建模并查看箱梁支反力以及横梁受力情况,在积累较多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的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误差在5%以内。因此,横梁简化计算方法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借鉴。  相似文献   

12.
高震 《山西建筑》2009,35(12):314-315
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工便梁在既有线施工桥涵顶进过程中的应用,就挖孔桩支点及工便梁验算、工字梁安装、线路控制、顶进作业等作了论述,以推广工便梁在桥梁顶进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在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算时,连梁有两种建模方式:按框架梁输入和按墙开洞输入。不同的建模方式对应不同的计算模型,不同的计算模型会导致结构性质和构件内力产生较大差异,所以进行双肢剪力墙结构计算时,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建模方式。本文拟通过SAP2000分析不同跨高比下两种模型的楼层位移、梁端弯矩,进而找出双肢剪力墙如何建立有限元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陈明昊  祝妍  杜柏松 《山西建筑》2012,38(29):202-203
以某两跨钢结构人行天桥为背景,考虑加劲肋和横隔板对钢箱主梁自振特性的影响,并采用有限元软件建模对钢箱主梁的自振特性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加劲肋作用会使结构的自振频率减小;钢箱主梁在大于二倍梁高间距内设置横隔板对提高主梁自振频率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框架结构为了满足大空间使用功能的改造,需要抽去部分框架柱,导致原有结构的传力路径发生变化,可以采用对原框架梁进行加固形成转换梁.当转换梁上部对应位置还有框架梁柱时,由于转换梁受到上部荷载的作用,跨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竖向挠度,造成上一层框架梁的端部出现类似不均匀沉降的附加变形,从而使得一些梁端的弯矩和剪力都不同程度的增加.该附加变形引起的内力增幅不容忽视,其大小主要与附加变形、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弹性模量、跨高比等参数有关.为了使附加内力不影响既有原先实际结构的安全性,转换梁设计的主要控制指标应是允许附加变形.结合南京名人城市酒店裙楼4层(共6层)会议室的抽柱扩跨改造,即将原8.0m×8.2m的柱网变为16.0m×16.4m的实际问题.就如何考虑附加变形的控制给出算例,后期的检测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国检大厦附楼为实现首层大空间,采取由屋面梁向下设吊柱反向支承二层梁板的特殊框架设计技术,对屋面结构大梁在三种不同输入条件下的内力比较及最终设计选定;附楼结构施工中介绍了高排支撑的搭设、600mm×3000mm屋面大梁的施工方法及满足一次加载的支撑拆除方案。  相似文献   

17.
烟大铁路轮渡栈桥钢梁的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刚 《钢结构》2010,25(5):40-44
铁路栈桥是陆域铁路与渡轮相连接的唯一通道,分为陆区桥和船区桥两跨。栈桥钢梁结构为纵横梁体系,由主梁、横梁、纵梁及桥面板组成。通过对栈桥钢梁结构设计的介绍,对今后同类钢桥设计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云  罗岩枫 《山西建筑》2012,38(17):201-203
以某高速公路立交匝道桥梁为例,建立曲线梁桥的空间梁单元有限元模型,研究地震动输入、结构动力特性、地震动输入方向及组合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曲线梁桥结构复杂,相对直线桥,其振型参与质量分布离散,桥墩内力对地震输入方向比较敏感,宜采用多个方向进行地震动输入,并对结果进行组合。  相似文献   

19.
钢管混凝土斜柱抗剪环-环梁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行了7个按实际工程2∶3比例缩尺、75°倾斜的钢管混凝土斜柱抗剪环-环梁节点试验。其中5个试件采用单调方式加载,2个试件采用低周反复方式加载。试验过程中,对环梁截面上、下环筋,环梁箍筋以及纵梁纵筋的应变分布及大小进行了量测,记录了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改变试件环梁环筋与纵梁纵筋的比例,改变环梁箍筋形式及加配特殊构造钢筋等措施,对斜柱抗剪环-环梁节点的宏观受力机理、最终破坏形态、受力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环梁合理配筋构造,抗剪环-环梁节点能够有效地传递框架梁端的弯矩和剪力;无论最终破坏发生在框架梁端还是环梁内,试件都能达到所要求的承载能力和延性;加大环梁截面高度与纵梁截面高度的比例,可将试件破坏时混凝土的压碎区由环梁斜裂缝下端转移到纵梁端下部,从而形成纵梁端发生弯曲破坏的理想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