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锅炉用水除硅的现状,选择氯化镁作为除硅剂,考察反应时间、污水温度、污水p H、药剂用量对新疆油田风城2号站稠油污水除硅效果的影响。根据正交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影响该站除硅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污水p H和除硅剂用量,时间和温度影响相对较小,并且可以看出,除硅剂加入前后污水p H值的改变对除硅的影响都很大。在满足锅炉来水含硅量小于50 mg/L的条件下,可以得出最佳的除硅条件为:除硅剂用量500 mg/L,p H1(除硅剂加入前的污水p H)为9.5~10.0,p H2(除硅剂加入后污水的p H)为9.0~9.5。  相似文献   

2.
新疆油田超稠油采出水具有高含油、高矿化度和高含硅量的特性,针对新疆油田A作业区除硅工艺在过热注汽锅炉给水硅质量浓度为90 mg/L左右时导致注汽管网严重结垢的问题,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确定采用净水除硅一体化技术去除稠油污水中的SiO2。试验表明:采用除硅一体化工艺并选用除硅剂CG-1、CG-2和助凝剂SDJ-E3来处理新疆油田A作业区稠油污水,在60 min时除硅效果最佳,可满足标准SY 5854—2012和SY 0027—1994的要求(SiO_2≤50 mg/L);在净水除硅一体化工艺中通过分段调整加药浓度可有效除硅并净化水质,采出水pH值约为8,除硅剂CG-1可加在大罐或池子内,避免了管线结垢的问题。该技术可为解决注汽管网结垢问题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氯催化氧化在处理钻井废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钻井作业后期废水化学需氧量(CODCr)高的特点,在混凝法对钻井废水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二氧化氯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分别进行二级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实验所用钻井废水,二氧化氯催化氧化对CODCr去除效果优于二氧化氯化学氧化;溶液pH值为4,氧化剂投加量为400 mg/L,氧化反应时间为45 min,混凝-二氧化氯催化氧化组合法两步对CODCr总去除率达到97.4%。混凝-二氧化氯催化氧化工艺现场处理钻井废水,CODCr<100 mg/L,达到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二氧化氯催化氧化在处理钻井废水中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混凝-臭氧氧化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出水工艺进行研究,考察了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臭氧浓度、pH值和反应时间对混凝-臭氧氧化去除COD和色度的影响。在综合考虑处理成本和降解效果的前提下,提出反应体系的最佳工艺参数:PAC投加量为100 mg/L,臭氧浓度为100 mg/L,pH值为10.61,反应时间为30 min。最终COD去除率达到80.05%,色度降低96.74%,比单独臭氧氧化分别提高29.19百分点和19.9百分点。处理出水COD浓度为53.87 mg/L,色度可以降为6倍,均达到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GB 8978-1996)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5.
影响锅炉运行效果的进水水质因素可以确定为水中的二氧化硅、各种金属离子(铁、铜),溶解氧、硬度、油、pH值等,以上污染物超标后会从腐蚀和结垢两方面影响锅炉正常运行。河南油田选用高亲水性(特制磺化聚砜)、大内径(特制1.5 mm)、高精度(0.01μm)的超滤膜,开展了75 t过热蒸汽注汽锅炉进水由净化含油污水替代清水水源的现场试验。针对净化含油污水进行除硅试验,通过优化除硅剂加药量,合理降低了除硅成本。除硅剂加入量在300 mg/L时比较经济可行,出水含硅能达到50 mg/L以下,硅去除率为75%,COD去除率为50%,处理成本为1.5元/m3。在污水中基本为溶解性COD的情况下,三维超导离子净水装置COD的去除率为90%。当污水COD含量为200 mg/L时,其出水COD含量为30 mg/L左右,单耗为0.6元/m3。  相似文献   

6.
宋丽 《油田化学》2019,36(3):546-550
针对孤东油田现场常用水处理剂存在的问题,通过室内优选破乳剂、除油剂及絮凝剂,利用复合协同增效机理,复配得到适合该油田稠油热采污水的高效净水剂HQG,研究了HQG的最佳适用条件。结果表明,聚乙烯多胺类反相破乳剂Thg-A2具有较好的破乳性和除油性;自制的聚硅硫酸锌絮凝剂PSZS的絮凝效果好于常用的聚合氯化铁铝与聚合硫酸铁铝。将Thg-A2与PSZS按质量比1∶4复配制得的高效净水剂HQG对稠油污水的处理效果最好。在HQG的最佳适用条件(加量300 mg/L、温度80℃、沉降时间20 min、pH值为7)下,稠油污水处理后的含油量降至19.44 mg/L,除油率达到98.3%,悬浮物含量降至10.2 mg/L,水质清澈,透光率达94.2%,净水效果良好。图7表4参18  相似文献   

7.
SHM气田采出污水具有高含油、悬浮固体含量高、高矿化度、弱酸性、油水分离慢等特点,影响回注系统的正常运行。采用混凝沉降法处理采出污水,对p H值调节剂、除铁剂、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的种类和加量进行了优选,研究了加药时间间隔和加药次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田采出污水中先加入0.5 m L/L除铁剂双氧水、3 min后用Na OH将p H值调至7.5左右、1 min后加入100 mg/L无机絮凝剂PAC、2 min后加入6 mg/L有机絮凝剂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处理后水质由弱酸性变为中性,絮体完全沉降时间为8 min,悬浮固体含量由400~700降至14~30 mg/L,含油量由722~1366降至32~42 mg/L,达到注入水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用混凝法处理长庆油田靖一联污水的实验方法有处理效果,优选出一套混凝剂体系150~300mg/L HFA+3 mg/L HAN.实验结果表明,所选混凝剂体系对靖一联污水(NTU200~500)处理30 min后,浊度值<15 NTU,经过滤后,浊度值<0.5 NTU;加入杀菌剂、防垢剂、缓蚀剂、混凝剂进行综合处理,各剂之间的配伍性良好,过滤后浊度值<0.5 NTU;加入脱色剂可降低色度和浊度.  相似文献   

9.
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当电脱盐污水pH值为7.8~8.4,固体悬浮物、石油类物质和化学需氧量(COD_(Cr))质量浓度依次为150~2 400,90~1 000,800~4 300 mg/L时,分别采用混凝沉淀工艺和混凝沉淀-催化氧化组合工艺对其进行预处理。结果表明:采用前者,在PAC体积浓度为5 mL/L,反应温度为50℃,沉淀时间为60 min的最佳条件下,处理后污水COD_(Cr)和石油类物质质量浓度分别为441,51.1 mg/L,满足HJ 2045—2014要求;采用组合工艺,在上述条件下,对混凝后电脱盐污水进行催化氧化处理,当双氧水体积浓度为3 mL/L,硫酸亚铁质量浓度为0.9 g/L时,处理后的电脱盐污水上述各值分别降至122,14.1 mg/L。  相似文献   

10.
针对稠油采出水的降硬除硅综合调质,以某油田污水处理站净化水为研究对象,利用“化学絮凝沉降+制硅吸附+混凝吸附”技术研发了综合调质反应装置,根据不同的复配药剂组合、加药量、吸附剂浓度及循环量等参数的变化,以装置试验为主,实验室试验为辅,研制了一套针对高温稠油采出水综合调质的处理工艺及工业应用装置。试验研究表明:采用综合调质反应装置后出水含硬≤30 mg/L、含硅≤40 mg/L、悬浮物≤15 mg/L、污泥含油≤2%,吨水达标处理运行费用可控制在3元以内。  相似文献   

11.
稠油产出水深度处理回用于热采锅炉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稠油产出水回用于热采锅炉进行了现场中试研究,确定了工艺流程和设计参数,并对软化工艺的选择、硬度、二氧化硅、悬浮物、总铁的去除以及运行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讨论.当pH值控制在8.5~9.5,MgCl2的投加量为200mg/L时,混凝沉降罐出水中二氧化硅、总硬度和总铁量可分别降至40mg/L、70mg/L和0.05mg/L以内.强酸树脂和弱酸树脂对硬度的去除效果都很好,但对二氧化硅的去除效果均不明显.与弱酸树脂相比,强酸树脂再生周期长、运行简单、成本较低.稠油产出水经混凝沉降罐、双滤料过滤器和强酸钠离子交换器处理后可回用于热采锅炉.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证冯坪集输站采油污水达标回注,针对其原处理流程处理后水含油量、悬浮物、硫化物、细菌含量高,腐蚀、结垢严重的特点,采用化学氧化/絮凝沉降处理工艺,通过对p H值、除硫剂、絮凝剂、助凝剂进行优选,确定适合该站污水回注达标的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当p H值为7.5、除硫剂加量15 mg/L、PAC加量80 mg/L、PAM(1 200万)加量1.0 mg/L,先加PAC后加PAM,加药间隔20 s~30 s时,处理后水悬浮物含量0.5 mg/L,含油量0.54 mg/L,平均腐蚀速率、结垢量、细菌含量分别为0.036 mm/a、2.6 mg/L、10个/毫升,达到油田回注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3.
炼油厂污水经A2/O为核心的生化系统处理后,水质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有效利用炼油厂低温余热,通过负压多效蒸发工艺实现净化后污水的回收再利用,是炼油厂节能减排的新举措。进水水质中硅、浊度是蒸发工艺防垢、控制水质的主要参数,以硅、浊度的同步去除为目标,研究了石灰、镁盐沉淀、铁铝盐共沉淀法对硅和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a(OH)2的投加量为500mg/L时,硅、浊度的同步去除率分别为79.2%和4.2%;pH值=10.0,MgCl2投加量为400mg/L时,硅、浊度的同步去除率分别为91.6%和74.4%;优选的Fe(Ⅱ/Ⅲ)Al复合混凝剂投加量为400mg/L时,硅、浊度的同步去除率分别为91.9%和90.4%。Fe(Ⅱ/Ⅲ)Al复合混凝剂作用效果满足蒸发系统对进水硅和浊度的控制要求,处理后硅含量为17.93mg/L,浊度为3NTU。  相似文献   

14.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除硅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混凝法对三元复合驱采出水除硅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混凝法除硅的最佳反应温度为45℃,最佳反应时间为20min,混凝剂氧化镁的最佳加药量为5.0g/L。聚丙烯酰胺浓度对除硅有一定影响,且体系中硅离子浓度越高,混凝剂用量越大。  相似文献   

15.
SiO_2含量对新疆油田六九区注汽锅炉的影响及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油田六九区回用注汽锅炉的稠油污水SiO2含量达到80~120mg/L,超过了给水水质标准中50mg/L的要求。文章通过试验分析了该稠油污水SiO2含量对注汽锅炉结垢的影响,并对防垢剂等进行了筛选研究。结果表明:稠油污水SiO2含量对注汽锅炉结垢影响不大,运行1年的炉垢厚度只有0.54μm,由于除SiO2的药剂费用较高,因此不需专门对污水除SiO2,只需对锅炉运行一段时间后形成的薄垢进行定期清洗即可。  相似文献   

16.
河南油田酸化废液处理的室内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井下作业工艺繁杂,容易造成环境污染.针对河南油田酸化废液的特点,提出用中和一氧化一吸附一混凝法对其进行处理.对酸化废液水质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用中和一氧化一吸附一混凝法处理酸化废液时各步药品的最佳加入量,即pH值调至5,以0.5mL/L的量加入氧化剂O-1,以1 g/L的量加入吸附剂A-1,搅拌时间为60min,有机型混凝剂C-2加量为7g/L,无机型混凝剂C-1加量为2500mg/L.结果表明,在适宜处理条件下,该法可有效去除酸化废液中的CODcr,使CODcr值由13529mg/L降至120mg/L,去除率达到99.8%,基本上达到环保排放标准要求;该方法具有施工工艺简单,处理成本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用混凝法处理长庆油田靖一联污水的实验方法有处理效果 ,优选出一套混凝剂体系 :15 0~ 30 0mg/LHFA + 3mg/LHAN。实验结果表明 ,所选混凝剂体系对靖一联污水 (NTU :2 0 0~ 5 0 0 )处理 30min后 ,浊度值 <15NTU ,经过滤后 ,浊度值 <0 .5NTU ;加入杀菌剂、防垢剂、缓蚀剂、混凝剂进行综合处理 ,各剂之间的配伍性良好 ,过滤后浊度值 <0 .5NTU ;加入脱色剂可降低色度和浊度  相似文献   

18.
废乳化液的电絮凝与化学混凝处理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降低废乳化液的处理费用和避免二次污染 ,对电絮凝与化学混凝处理废乳化液做了对比试验研究。试验表明电絮凝处理后的出水可用于循环配制乳化液 ,化学混凝的出水则不能。电絮凝处理后的出水pH值 9以上 ,且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 ,均有利于乳化液配制 ;电絮凝处理设备的一次性投资较多 ,但运行费用低 ,操作简单 ,后处理容易 ,无二次污染 ,比化学混凝处理有优势。由试验得出电絮凝处理最佳条件 :极板间距 1 0mm ,电液密度 5mA/cm2 ,絮凝时间 30min。处理后出水指标 :COD 76 0mg/L ,NO- 2 1 80mg/L ,pH值 9 2。  相似文献   

19.
新疆油田稠油采出水的硅含量高,目前多采用化学除硅方法,其工艺流程长,加药种类多,污泥量大,且除硅深度不能满足注汽锅炉给水水质要求。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开展超稠油采出水特性分析研究,掌握电化学净化、除硅机理;研制了一套"电化学+大直径陶瓷膜"组合超稠油采出水净化、除硅中试装置,并在新疆油田风城作业区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验证电化学净化、除硅技术在超稠油采出水处理中的适应性,为后续进一步开展工业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试验结果表明:装置出水含油质量浓度可降至2 mg/L以下,出水SiO2质量浓度可降至2.07 mg/L,电化学深度除油除硅技术较常规的化学药剂法运行成本低,产生污泥量少,在稠油采出水领域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针对辽河油田稠油污水,在大量单剂筛选的基础上,控制温度为65℃,pH值为6.5,将高效反相破乳剂HF1618(A)与油3#(B)在总加量分别为100mg/L,200mg/L,300mg/L的情况下以不同的比例进行复配筛选,并进行了破乳效果评价。进一步考察了温度和pH值对破乳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