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了研究单元式偏光分束棱镜分束角和光强分束比与棱镜结构的关系,采用从理论上分析o光、e光的分束角和光强分束比与光轴取向、棱镜结构角及入射角的关系,并从实验上测量分束角和光强分束比随入射角变化的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取得了分束角和光强分束比随光轴取向、棱镜结构角及入射角的变化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并得到了二者随入射角变化的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在误差所允许的范围内,实验所测的光强分束比和分束角随入射角的变化与理论计算是一致的,且分束角的变化约为入射角的1/2。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上分析了非偏振光经过了90°分束偏光镜后,在视场角内,o、e光的光强分束比和分束角随入射角变化的关系,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误差所允许的范围内,实验所测的光强分束比和分束角随入射角的变化与理论计算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设计和选择使用分束李普奇棱镜和分束格兰-汤普逊棱镜,从理论上分析了分束李普奇棱镜与分束格兰-汤普逊棱镜的分束角、分离角和光强分束比。结果表明,分束李普奇棱镜和分束格兰-汤普逊棱镜的分束角和光强分束比与棱镜的结构角和副结构角有关;对于相同的结构角和副结构角,两种棱镜的分束角相同,但它们的光强分束比不同。出射的o光与e'光的分离角与副结构角有关;对于o光垂直出射的需要,选用分束李普奇棱镜设计为好;对于大分束角的需要,选用分束格兰-汤普逊棱镜设计为好。选用最佳设计方案可以分别实现两种棱镜光强的对称分束,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相符。  相似文献   

4.
邵俊平  吴福全 《激光技术》2009,33(4):400-400
为了更好地设计和选择使用分束李普奇棱镜和分束格兰•汤普逊棱镜,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分束李普奇棱镜与分束格兰•汤普逊棱镜的分束角、分离角和光强分束比。结果表明:分束李普奇棱镜和分束格兰•汤普逊棱镜的分束角和光强分束比与棱镜的结构角和副结构角有关;对于相同的结构角和副结构角,两种棱镜的分束角相同,但它们的光强分束比不同。出射的 光与 光的分离角与副结构角有关;对于 光垂直出射的需要,选用分束李普奇棱镜设计为好;对于大分束角的需要,选用分束格兰•汤普逊棱镜设计为好。  相似文献   

5.
王葱敏  宋连科  王兰  李华 《激光技术》2008,32(2):212-214
为了分析自然光斜入射格兰式分束棱镜时光强分束比随入射角度、棱镜结构角及入射波长的变化关系,根据几何关系、菲涅耳公式及相位匹配条件从理论上推导出光强分束比的数学表达式,并通过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光强分束比随入射角度、棱镜结构角及波长变化呈非线性关系。所得结果为格兰式棱镜在光学器件应用中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OE双输出棱镜的分束角和光强分束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伟  吴福全  苏富芳 《激光技术》2003,27(6):560-562
分析了非偏振光经过OE双输出棱镜起偏、分束后,o光,e光之分束角及其光强分束比随入射角(视场角内)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当入射角变化α时,分束角随之变化2α;而光强分束比不再保持1:1,而是呈现一种非线性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华  李国华  邵俊平 《激光技术》2009,33(4):443-445
为了分析He-Ne激光斜入射钒酸钇偏光分束棱镜时光强分束比随入射角度的变化关系,根据几何关系、菲涅耳公式及相位匹配条件从理论上推导出光强分束比的数学表达式,通过实验验证,发现理论值和实验值相符合,并对存在的误差进行了分析。这为钒酸钇棱镜在偏光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设计和应用分束格兰.汤普逊棱镜,根据该棱镜的设计结构分析研究了其o光出射端面对棱镜的分束角Ψ、o光及同端面出射的少量e′光的夹角φ和棱镜的光强分束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束结构角S′越大,分束角越大;S′等于起偏结构角S时,e′光和o光分不开,将影响o光的消光比,但此种情况下Ψ不受入射光波长的影响,具有消色差性;S′对棱镜光强分束比的影响不大,Ie/Io在1±0.03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设计和应用分束格兰·汤普逊棱镜,根据该棱镜的设计结构分析研究了其。光出射端面对棱镜的分束角Ψ、o光及同端面出射的少量e'光的夹角φ和棱镜的光强分束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束结构角S’越大,分束角越大;S’等于起偏结构角S时,e’光和o光分不丌,将影响。光的消光比,但此种情况下Ψ不受入射光波长的影响,具有消色差性;S’对棱镜光强分束比的影响不大,Ie/Io在1±0.03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一种修正式对称分束Wollaston棱镜的分束特性进行系统分析,利用折射定律和菲涅耳公式,以632.8nm波长为例,给出了出射光与水平方向的夹角随修正角、结构角之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光强分束比随结构角的变化关系以及入射角对棱镜分束角和出射光束对称性的影响曲线。结果表明,通过对出射端面的修正可以实现Wollaston棱镜的严格对称分束;o光、e光分束角主要取决于棱镜结构角,受棱镜修正角影响较小;光强分束比随结构角的增大变化幅度较小;当光线以小角度入射时,入射角主要影响棱镜分束角对称性;入射角在-3°~3°之间变化时,两出射光线的不对称度小于6°,可以保证较好的对称分束效果。该研究为该棱镜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单轴晶体棱镜分束角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家寅  吴福全 《激光技术》1996,20(2):104-108
本文对单轴晶体棱镜的分束角进行了研究,并且报导一种特殊设计的双渥拉斯顿单轴晶体棱镜具有高度对称的分束角,这种对称性与波长和单轴晶体的材料无关.  相似文献   

12.
郭晓东  左志高  岳松  洪普 《红外》2019,40(7):18-25
系统性地分析了红外点目标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理论模型。通过建立大气分层模型,结合MODTRAN模型计算了中波红外光和长波红外光在典型大气条件下的透过率。两者计算结果的对比数据可为红外探测系统设计中的波段选择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目标红外辐射强度的理论模型进行分析,计算了几种典型目标在不同波段的红外辐射强度,为系统作用距离的指标论证提供了支撑。从红外图像噪声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出发,推导出了图像信噪比与系统检测概率及虚警概率的理论公式,为检测门限设置提供了参考依据。红外点目标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理论模型分析结果对于提升红外探测系统作用距离指标论证的可信度和系统参数设计的合理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全息照相实验参考光与物光的夹角和光强比的取值范围进行探讨。拍摄不同夹角和光强比的全息图,观察其再现像的效果。实验表明,参考光与物光的夹角在0~140°、光强比为2:1~120:1的取值范围,可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李国华  赵明山 《激光杂志》1992,13(1):39-41,45
基于单轴晶体的双反射效应,提出了两类新型复式偏光分束棱镜,理论分析和实验测量结果表明,该类棱镜具有良好的偏光分束性能。从而开拓了偏光棱镜研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Light intensity profiles of 1.3-µm surface-emitting InGa AsP/InP LED's were measured using an infrared vidicon imaging technique. Typical light spot profiles were shown to have uniform intensity only over a small spot, with significant Gaussian tails around the periphery. Profiles were measured versus current. Narrowing of the light spot via current crowding was observed. A previous model for current crowding in stripe-geometry lasers was modified to calculate intensity profiles of circular-contact LED's. The model qualitatively predicts the observed changes in the profile shape with varying current and epitaxial-layer parameters. Measured efficiencies η of coupling LED power to optical fibers are usually lower than calculated for an ideal Lambertian source of uniform intensity. The observed profile is shown here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educed η. For example, η of a uniform 25-µm spot is calculated to be ∼30-percent higher than that of a spot with typical Gaussian spreading and a width of 25 µm at half-maximum intensity, both butt-coupled to a 50-µm core, graded-index fiber. Lensing schemes to improve η were designed assuming uniform light spots, A ray-tracing calculation shows here that spherical lenses improve η equally well in the presence of Gaussian tails around the light spot.  相似文献   

16.
分束探测法测量波片的相位延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薛庆文  李国华 《激光杂志》1992,13(3):143-145
本文给出了一种新的光电探测方法测量任意波片相位延迟的理论及实验方法。可应用于近红外、可见及紫外区域。特别使用于λ/2和λ/4波片的相位延迟的测量,实验精度可达0.2%。  相似文献   

17.
大型KrF放大器中的放大自发辐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大型KrF准分子激光器放大自发辐射的三维和准三维计算程序,比较了两种方法的差别。通过对不同纵横比、增益吸收比及注入光强条件下,放大自发辐射(ASE)及提取效率的计算,明确了影响提取效率的主要因素.当注入强度为0.1饱和光强时,其噪信比(ASE强度与相干光输出强度比)约为5%。  相似文献   

18.
采用矩阵分解以及将硬边光阑窗口函数展开为复高斯函数叠加的方法,研究了高斯光束猫眼光学系统后的光阑效应;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激光的反射规律.研究表明,入射光束束腰距离猫眼光学系统越远,光学系统的光阑效应越大;调整合适的正离焦量,可以使猫眼光学系统回波光强更高.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对猫眼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秀荣 《激光技术》1991,15(3):145-149
本文根据Judd-Ofelt理论,利用LaMgAl11O19单晶中Nd3+离子的7个收光谱支项和4F3/2→4I9/2,11/2,13/2的三个荧光带计算了谱线强度,振强度,强度参量Ω2,4,6,电偶极子跃迁几率及荧光分支比等光谱参数。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LIBS)最佳的探测时间,采用时间分辨LIBS研究了样品中4种元素Fe、Pb、Ca和Mg的4条特征谱线峰值强度以及相应的连续背景辐射光谱强度的衰减特性,对特征谱线峰值强度和连续背景辐射光谱强度的比值求极值,获得了特征谱线最佳信背比(signal-to-background ratio, SBR)所对应时间的计算值。连续背景辐射和特征谱线光谱强度均呈指数形式衰减,4条特征谱线衰减时间分别为1.42, 1.95, 1.69, 1.65 ?s,相应的连续背景辐射衰减时间分别为0.85, 0.93, 0.89, 0.87 ?s。4条特征谱线最佳SBR所对应时间的计算值分别为1.43 ,1.77 ,1.62 ,1.80 ?s,最佳SBR所对应的时间的实验测量值分别为1.5 ,2.0,1.5 ,1.5 ?s,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特征谱线峰值强度和连续背景辐射光谱强度的演化规律能够对最佳SBR出现的时间作出预测。以上研究结果表明,LIBS最佳探测时间与连续背景辐射和特征谱线的衰减规律密切相关,通过对光谱强度的比值求极值,可以预测谱线最佳SBR出现的时间,此方法为确定LIBS技术探测和分析的最佳时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