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高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侧限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威  郑文忠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39(10):1538-1540,1568
多高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中框架柱侧向刚度较大时,侧向约束较为明显,张拉梁中预应力筋时,框架柱必将以预剪力的形式"吃掉"部分预加力,可引入侧限影响系数表达框架柱对预应力向框架梁中传递及设计计算的结果.以量大面广的"逐层浇筑,逐层张拉"的多高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多高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侧限影响系数的计算方法,给出了与多高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预应力筋相对应的侧限影响系数的取用方法及进行框架梁设计验算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哈尔滨医科大学游泳馆场地情况及工程概况,探讨了该工程逆做法的施工顺序及方法。对材料选择、预应力工艺选择、荷载取值、预应力线型、内力计算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按现行方法不考虑土模侧限进行设计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较合理考虑土模侧限对预和混凝土大梁应力传递及设计计算结果影响的方法,为设计建造哈尔滨医科大学游泳馆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这项工程的设计建造为建设同类工程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3.
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试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预应力框架的试验研究,介绍了一种新的试验方法。采用该方法的试验中,框架柱两柱底间断开,利用试验装置约束柱底以模拟柱底的嵌固效果,并利用约束装置测出柱底反力。对于试验加载前预应力框架本应存在的预应力次内力及框架自重内力,试验中是通过调节柱底的约束装置对框架人工施加反力来实现的。本文简要论述了该试验方法的试验条件和操作方法,并从理论上证明,采用本试验方法建立起来的预应力框架可以等价于实际工程中的预应力框架。  相似文献   

4.
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中预应力作用会产生次内力,次内力的产生、计算同主内力有明显的不同,尤其是计算一直是教学与工程实践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阐述了次内力计算的基本概念,从计算方法、基本原理、计算路线和适用范围等四个方面比较了常见的预应力计算方法,同时对杆系有限元法计算次内力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总结了一些教学体会.最后笔者通过一个简单的力学算例,对几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往设计多层或高层框架,一般没有进行总体稳定性的计算,因此,选择断面时不是偏于浪费,就是偏于不够安全,并且设计时事先假定断面,而后进行计算,有时造成返工现象。本文提出了多层多跨框架稳定性简便计算方法,并举例说明了如何通过计算确保框架的稳定,以及怎样选择框架的最小经济断机,方法简单实用,可供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7.
为了解决既有单跨多层混凝土框架存在的结构体系不合理、抗震能力差等问题,以某典型单跨多层混凝土框架为背景,采用防屈曲支撑(buckling-restrained brace,BRB)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对其进行加固.梳理应用该技术的工程技术条件、减震加固方案的设计流程以及BRB加固连接方式的工程应用条件等,对某单跨教学楼进行直连式减震加固改造,进行非线性推覆分析和时程分析,完成节点构造抗震加固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技术加固单跨框架可行,且能达到较高的抗震设防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建筑工业化政策的引导下,如何提高预制构件节点连接处的装配性能是建筑业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对一榀三层单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进行拟静力抗震试验,了解了试验框架处于极限破坏状态时各节点的裂缝及损伤情况,计算分析了各节点的抗裂程度,根据荷载(位移)-剪切角滞回曲线讨论了节点核心区的变形特征和剪力传递机理,并结合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了非线性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破坏出现在梁端,而节点核心区在双向应力状态下并未发生破坏。整体结构具有较好的延性,节点核心区有较强的抗裂和抗变形能力,符合"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考虑柱轴向变形的高层变截面框架分段连续化模型 ,利用考虑剪切变形的梁弯曲理论导出了高层变截面框架侧移计算公式。算例分析说明 ,忽略柱轴向变形的影响将会给高层框架侧移计算带来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10.
高层框架侧移计算的连续化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了考虑柱轴向变形的高层变截面框架分段连续化模型,利用考虑剪切变形的梁弯曲理论导出了高层变截面框架侧移计算公式。算例分析说明,忽略柱轴向变形的影响将会给高层框架侧移计算带来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1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侧向约束影响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提出了超静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侧向约束影响系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在分析了现行常规设计方法承载力计算公式之后,建立了通过次轴力考虑侧向约束影响、通过预应力筋两阶段工作原理考虑侧向约束影响、通过重新定义次弯矩考虑侧向约束影响和通过位移荷载考虑侧向约束影响等四种计算分析方法。分析总结了梁端铰接法、柱底铰接法和子柱法等三种通过构造措施考虑侧向约束影响的方法。为合理设计有侧向约束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侧向柱对预应力框架影响的等效弹簧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预应力框架结构的预应力传递受侧向柱影响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张德峰等人提出的假设存在缺陷:一是建立模型时,不动点的确定未考虑框架梁轴向压缩刚度的影响;二是各框架柱对框架的反向约束力与其距离不动点的距离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为此重新提出了假设,建立了广泛适用的等效弹簧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利用最小势能原理推导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在相同条件下用文中所得到的公式与张德峰文中的公式,对“台座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了比较结果:对于3跨或多于3跨时,张德峰文中的公式明显不能对“台座现象”进行分析.本模型对于指导实际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在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过程中 ,通过实测张拉各阶段的伸长值、钢筋回缩损失及其对应的跨中反拱值分析 ,既可以对施工过程实行有效监控 ,也可以检验梁中建立的有效预应力能否达到设计的要求 ,为确保预期的施工质量和满足设计要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预应力钢筋的存在改变了混混土结构的受力特点,普通混凝土结构的分析方法不能充分考虑预就风筋的影响。本文针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特点,提出一种适用于分析预应力分析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模型。该模型以杆单元模型为基础,考虑箍筋和截面剪力分布,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混凝土开裂破坏,以及粘结应力。通过尖力混凝土框架试验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由于侧向约束对超静定结构中预压力的传递以及二次内力产生的影响,有侧向约束的框架梁或连续刚构桥的预应力次内力计算比无侧向约束的连续梁次内力计算更为复杂.文中提出一种计算思路,把预加力分解为侧向约束引起的作用在柱上的预压力损失及作用在梁上有效预压力,结合等效弹簧模型及简化结构计算侧向约束预压力损失引起的次内力,利用约束次弯矩法计算有效预压力引起的次内力,然后进行叠加计算总次内力影响.通过实例分析了有侧向约束对框架结构二次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影响随着梁柱刚度比减小而增大,忽略侧向约束预压力损失引起的附加二次内力影响是不合理也不安全的,文中方法能够满足工程实际中的精度要求,有助于预应力框架结构的设计和内力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张拉施工方案对预应力混凝土多层框架梁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多采用“逐层浇筑,逐层张拉”或“数层浇筑,数层张拉”的施工方案,而现行设计方法是假定“整体浇筑,整体张拉”的施工方案进行设计计算,显然设计的计算模型与实际施工方案不吻合。由于在“逐层浇筑,逐层张拉”时,下层张拉对上层未建结构内力无影响,因此结构内力的设计值与实际值将出现偏离。本文根据结构力学原理分别建立了现行设计法中预应务综合弯矩和次弯矩偏离实际值大小的相对差公式;结合施工的具体情况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进行了计算分析,框架梁内力的设计值偏离实际值的大小受张拉施工方案,所在层,所上部位,结构的跨数,梁柱线刚度比,荷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当采用现行设计法以整榀框架为计算模型时,按本文提供的方法对框架梁控制截面处内力进行修正,可以满足抗裂和承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参照中国现行结构设计规范,按不同抗震等级设计4个处于结构临界高度(24 m)和临界跨度(18 m)的7度二、三级和8度一、二级单向预应力空间框架(一级框架中柱"强柱弱梁"级差调整按建议公式弱化设计),然后基于OpenSEES有限元分析平台,进行双向地震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其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和能力。结果表明:各框架沿两个方向屈服程度均不高、具有较好的整体抗震能力。其中,取较低抗震等级的7度三级和8度二级框架,其整体地震反应较取较高抗震等级的7度二级和8度一级框架略大,但差异并不明显。RC框架方向形成理想的"梁铰机制",PC框架方向形成"柱铰机制",PC框架抗侧刚度更大、抗震能力更强。抗震等级为一级的PC框架经弱化中柱设计后,可以有效引导框架在中柱出铰,但仍不能避免边柱少量出铰,可考虑适当加强边柱予以控制。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additional three-hinge arching action, an analytical method was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additional load of lateral restraint reinforced concrete (RC) slab under compressive membrane action (CMA), and its ultimate load could be obtained by adding pure bending load. The experiment of twelve one-way RC slabs supported by shear-walls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calculations of this proposed method provide good predictions for the experimental evidences. The influence of some design parameters on bearing capacity was also investigated. It is shown that the effect of vertical load on ending shear-wall on the ultimate load capacity can be generally neglected when the bending restraint is satisfied. The additional load capacity also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pan-to-height ratio of central slab. When reducing the reinforcement area, the additional load capacity is increased, and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to save steel or enhance the ultimate load capacity of low steel ratio slab.  相似文献   

19.
通过工程实全铎后张法予应力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的施工方法进行介绍,描述无粘结予应力的施工工艺原理和流程,并对预应力张拉质量进行评定,进一步说明了予应力技术在现代工业厂房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