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基于尺度重构视角分析我国建国后广东省规划体系的演变历程,揭示规划体系演变背后的空间治理逻辑,进而展望新时期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发展趋势。广东省规划体系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1)中央集权下的集中统领,即中央通过发展型计划统领空间型规划;(2)中央放权下的被动调整,即中央通过空间型规划放权,城市获得较大空间发展权限,省级空间规划被架空,被动通过区域规划收权;(3)中央收权下的主动调整,广东省主动推进区域规划中央授权,以响应中央先后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收权,控制地方扩张的节奏;(4)"多规合一"下的体系重构,即中央重构自上而下的空间规划体系,省和重点区域规划成为中央和地方的空间规划协调平台。基于以上研究,预计未来省级空间规划将面临管治尺度、编制体系和空间规划权力调整带来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规划在60年历程中成就与困境并存,新时期如何完成蜕变和新生,有赖于对规划实践的及时总结反思.以珠三角为例,首先,回顾1989年至今五轮区域规划的历程,总结珠三角区域规划的三个特征,分别为:多中心城市群的价值取向,综合多元的规划内容和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规划实施机制;其次,基于区域发展实际,对珠三角区域规划的实施成效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剖析反思规划与实践的矛盾,包括:理论范式与规划目标的脱节,区域协调与规划内容的脱节,实施机制与实施路径的脱节;最后,提出未来区域规划应从场所空间回归到流动空间,从全域规划转变到战略规划,从蓝图规划过渡到制度路径的发展方向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规划书市     
《城市规划》2005,29(12):64-64
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方法·实例顾朝林,著,2005年10出版16开,243页,定价:48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镇体系规划是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制度框架下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符合当前中国国情的一种区域规划。本书试图为国家、省域、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理论、方法和示范实例。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1)城镇体系研究及其进展;(2)工业化时代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3)全球化背景下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4)完全市场条件下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5)城镇体系组织…  相似文献   

4.
新数据环境下定量城市研究的四个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近年来新数据环境下的城市研究变革。首先介绍了大数据和开放数据形成的新数据环境和国内外定量城市研究概况,然后围绕典型案例对当前定量城市研究的四项变革及相关实践展开讨论,最后提出相关思考。本文认为,新数据环境推动了定量城市研究的四大变革:(1)空间尺度上由小范围高精度、大范围低精度到大范围高精度的变革;(2)时间尺度上由静态截面到动态连续的变革;(3)研究粒度上由"以地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变革;(4)研究方法上由单一团队到开源众包的变革。在变革的同时,当前定量城市研究也面临着数据有偏、多现状研究少远景判断、多客观认识少规划启示,以及规划理论和学科发展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规划是世界区域规划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演进需要在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中发掘、比较。区域规划作为国家进行区域治理的重要工具,必然具有鲜明的国家特色和时代特征。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然是与具体国家、地区的特定发展阶段相匹配的结果。建国70年来,中国区域规划在接受国际规划理论与实践影响的过程中,存在着发展阶段与规划思潮、行动选择之间的持续调整过程。伴随着中国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阶段认知不断清晰,利益博弈日益激烈,行动选择更加多元,中国区域规划的演进趋势和规律也逐渐清晰。尝试识别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在全球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阶段中的对应区段,为分析70年来中国区域规划思潮和行动选择的适当性确定参照体系。进而针对中国不同阶段的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剖析不同规划思潮在中国的响应程度,构建发展阶段与规划思潮、行动选择之间的对应关系。结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趋势判断,提出中国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发展与规划受到了各级行政单元日趋关注和重视。区域规划理论研究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突出地表现为区域规划理论从建国后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到20世纪末的新区域主义理论的变迁。旨在从区域规划的角度,探讨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和新区域主义理论的区别和联系,直击规划实践和理论脱节的矛盾,通过比较研究厘清两种理论的关系,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区域规划实践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适应国家对区域规划日益重视的趋势,总结我国“十一五”规划区域规划项目——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经验,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认为“协调”是区域规划工作的精髓。阐明了区域规划应在三个阶段,即前期研究阶段、研究成果完成阶段以及规划初稿阶段进行协调;协调的对象包括各专业规划、高层次区域(空间)规划和地方规划等,即上、下、横向三个层次的规划;协调内容包括战略性内容如规划目标、规划内容尤其是探索性内容、具体项目与对策措施等方面,即从宏观战略到具体方案等不同层次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变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中国区域规划发展和演变的三个历史阶段,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部门间竞相争夺规划空间的现象,并对未来进行展望。着重就理顺规划体系、调整规划管理机构、制订区域规划法规、增加规划内容、改善空间管治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德国的区域规划从产生到发展直至完善的整个历程进行了系统性介绍。作为德国区域规划的工具,州域规划与空间秩序规划的发展经历了从20世纪初的实验、二战以前的正规化过程、战后初期的制度调整,最终实现了整个空间规划体系的系统化。区域规划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出现,在经历了一系列包括制度安排、政治背景、行政结构、规划组织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迁之后,最终发展成州域规划与空间秩序规划的形式,引导德国在国家、联邦州和区域乃至地方各个层面的综合发展。分析中对不同历史阶段影响区域规划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深入讨论,并特别明确了区域规划乃至空间规划的核心之一就在于致力于不同层级之间的协调,以问题为导向,实现整个规划体系的活力和效率。相关经验对于我国目前正在形成和完善过程中的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区域规划方法研究一直是景观、资源管理及空间规划等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且现有的规划方法缺少对规划成果优劣程度的判断依据。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地理设计框架(Geodesign Framework)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评估体系的区域规划方法。采用移动设备、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数据获取、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的工具,并以南昌市瑶湖岛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该研究首次提出基于SDGs评估指标的实现程度T模型,充分发挥地理设计框架在区域规划过程中的迭代优化作用,利用评估矩阵表计算不同规划方案的累计分值,从而定量判断不同规划方案对实现SDGs程度的优劣。本研究是该方法在中国区域规划上的首次应用,可为中国的区域规划理论研究与区域规划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一、理学士学位和职业文凭 (一)引言: 城镇规划常被称为城市和区域规划。最初是一门与建筑、房地产管理和工程紧密相关的、以设计为基础的学科。今天,这个科目已经将它的研究领域扩大到包括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广泛的社会经济问题,同时保留了与环境结构和设计有关的内容。因此,在城镇规划专业的第一阶段课程包括了广泛的基础科目,如经济学、社会学和设计,以及学习编制规划和制定政策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东京首都圈迄今为止编制了7版区域规划。通过对东京首都圈历版规划的回顾与比较,综述各版规划的编制背景、核心问题、应对举措及实施成效,厘清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东京首都圈规划的重心和逻辑。重点对2016版《首都圈广域地方规划》进行详细解读和比较研究,提出新时期区域视野从近域都市区走向广域都市圈、规划导向从问题导向走向"问题+目标"导向、空间战略从管控为主走向功能引导、规划抓手从战略举措走向项目行动的新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区域规划背景提出对我国大都市圈规划编制的启示,包括需要形成相对稳定并可动态调整的规划范围,兼顾问题与目标的战略导向,构建愿景与行动并举的技术框架,注重战略性和协同性的空间布局引导,厘清区域规划机制及保障等。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4)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小语种教学"翻转课堂"改革的关键。大学法语学生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目标模糊,计划缺失;(2)兴趣下降,实践不足;(3)时间有限,模式被动;(4)方法不当,思维欠缺;(5)内容单一,形式欠佳。提升大学法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为:(1)明晰学习目标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规划性和监控力;(2)发掘最新网络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动能;(3)建设学习小组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多元化和合作化;(4)打造网络交流空间以促进师生和生生互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发展面临的机遇促使城乡规划学科中区域规划课程教育面临挑战,目前,区域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综合性国土空间规划的创新发展,迫切需要借助基础研究及其创新成果的推进。从理论、技术和实践三个层面,简要分析了相关基础研究发展对区域规划的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出,在我国新时代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区域规划必须主动与相关基础研究的创新与重大突破相结合,从而有力推动我国区域规划的转型和升级;另一方面区域规划必须主动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融合,根据不同层次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对区域规划及其课程教学的新需求,从基础研究创新视角,提出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实践创新的理念和路径,从而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不断深化创新的人才准备和理论准备,促进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市的发展与控制是城镇化过程中相互对立与统一的两个侧面。在以往的研究中,对大城市只讲控制而限制其发展,对中小城市只强调发展而忽视控制,都被实践证明是片面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任何级别的城市既有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控制和引导。当前对城市发展规模调控的基本思路是:(1)对城市调控的政策和措施应符合城镇化的基本规律;(2)加强区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3)运用地租的经济杠杆节约、集约用地,遏制城市无序蔓延;(4)借鉴国外经验,根据"精明"增长的理念,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  相似文献   

16.
数据增强设计框架下的智慧规划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瀛  张恩嘉 《城市规划》2019,43(8):34-40,52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新兴技术对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时代下的城市规划也将面临转型。本文在数据增强设计方法框架下,提出智慧规划的流程及三大特征,并从数据来源补充、城市生活与空间变化认知、规划设计响应等视角,提出“十四五”时期智慧规划应关注的五大内容:⑴重视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建设,强化城市感知系统的构建;(2)认识新时代下人的需求与行为的转变,推动环境行为学的深入研究;(3)研究新兴技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探索城市空间的未来转型方式;⑷推动数据增强设计在经典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开拓更新视角的规划设计方法;(5)关注人本尺度的城市空间研究与设计,注重更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建设。  相似文献   

17.
空间结构的选择及功能区划的划定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关键.战略规划在长期城乡规划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以空间布局为特征的思想方法和技术路线同样可以运用在区域空间尺度.<北部湾发展规划>研究就是一次战略规划思想和技术在区域层面上的应用.结合<北部湾发展规划>研究实践,探讨了规划研究的基本思路、技术路线以及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寻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以及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是规划的根本任务所在.同时认为:区域规划是战略规划未来发展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上半叶是全球政治格局剧烈变动的时期.在这种全球变局的大背景下,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践不仅是现代城市规划学科逐渐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折射出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的演替.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已包含了区域规划观念,而早期英、美两国重要的规划家如格底思、恩翁、阿伯克隆比、亚当斯、斯泰恩、麦凯、芒福德等相率参与了区域规划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工作.根据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将20世纪上半叶划分为3个时间段,分别考察区域规划思想在西方尤其是英美两国的发展演进及其补充、完善等历史过程,指出19世纪中后叶英、美兴起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浪潮如"市政社会主义"和进步主义思想,是形成英美规划传统并导致区域规划在两国发展的根本原因,也使之领先于欧洲大陆国家.同时,美、英两国的区域规划发展各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不同路径,但相互借鉴补充,在思想、方法、制度和教育基础等诸方面为区域规划在二战后大行其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欧盟空间展望(ESDP)是世界上最早的跨国空间规划,其新的空间规划理念、跨国规划实践、新的规划方法与制度等,在世界空间规划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欧盟空间规划的各项内容进行解析,总结出欧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求及其政策保障制度,充分阐述了欧洲区域规划发展的多样性特征及政策协调在区域规划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吕斌  汪芳老 《华中建筑》2007,25(3):175-175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源自成立于1955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的经济地理专业.在20世纪70年代,北京大学经济地理和历史地理的教员率先在国内把城乡规划作为应用型领域来发展学科和培养学生.1997年,城市与环境学系设区域经济与人文地理教研室、城市规划教研室,共同担当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的教学.1999年,根据国家建设部行业要求,又由教育部特批设立五年制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并从2000级起开始正式招生.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正以丰富的研究方向、鲜明的办学特色、突出的学术地位和丰硕的实践成果而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和规划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