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MBR+NF+RO工艺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垃圾渗滤液属高浓度废水、成分复杂,对处理工艺要求较高,传统生化处理难以满足要求。文中介绍了MBR+NF+RO组合工艺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其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5.
6.
将预处理+厌氧UASB+好氧A/O MBR+NF的组合工艺应用于上海市青浦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阐述了其工艺流程、工艺设计特点、主要构建筑物工艺参数及取得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8.
9.
针对揭阳市东径外草地垃圾渗滤液处理站SBR运行不佳所导致的后续过滤系统堵塞、RO膜严重老化、无法达标排放问题,将原有SBR池改造为MBR池和MVPC工艺,改造工程最终采用预处理/UASB/MBR/RO/MVPC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该组合工艺技术先进、产水率高、运行费用适中。当进水COD、BOD_5、氨氮、TN、TP、SS浓度分别为7 280、1 540、2 940、3 370、12、950mg/L时,出水浓度分别为28. 0、8. 0、4. 0、6. 9、0. 7、1. 2 mg/L,各指标总去除率均基本维持在95%以上,出水水质优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中的排放标准。该改造工程直接运行成本为26. 64元/m~3。 相似文献
10.
针对含高浓度有机物和氨氮的城市垃圾渗滤液,采用UASB/一级AO/二级AO/超滤/反渗滤(RO)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原水COD约10 700 mg/L,BOD5约3 650 mg/L,NH3-N约1 150 mg/L,10个月的调试与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渗滤液的COD、BOD5、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89%~93.5%)、(99.3%~99.5%)、(99%~99.2%),出水COD≤100 mg/L、BOD5≤30 mg/L,NH3-N≤25 mg/L、TN≤40 mg/L,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中的表2标准。 相似文献
11.
12.
垃圾焚烧发电厂产生的渗滤液具有污染物成分复杂、水质水量波动大、有机物和氨氮浓度高、处理难度大的特点,以国内某垃圾焚烧发电厂450 m3/d的渗滤液处理项目为例,针对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滤液的特点,采用UASB+A/O+MBR+两级RO组合处理工艺,确保处理后出水稳定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RO浓缩液采用高压管网式反渗透(STRO)减量化处理后回喷焚烧炉。近两年的工程运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具有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处理出水稳定达标、占地省等优点,对COD、BOD5、NH3-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8%、99.9%、99.0%、98.7%,渗滤液处理系统运行成本为47.05元/m3。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对某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的相关要求,采用UBF/MBR/纳滤工艺对其进行改造.工程运行实践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出水各项指标均可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表2的排放浓度限值.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给水排水》2015,(19)
将污泥基活性炭(SBAC)与膜生物反应器(MBR)联用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既可以降低活性炭的使用成本,同时又实现了污泥基活性炭的应用。采用SBAC/MBR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并与MBR工艺进行对比,研究了两反应器内污泥混合液中EPS、SMP以及膜表面EPS的含量和组成,分析了其对TMP的影响。在整个运行过程中,SBAC/MBR内污泥混合液中的EPS、SMP以及其中的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均随运行时间先升高后降低,在一个操作周期内,膜表面EPS及其蛋白质、多糖含量均随运行时间逐渐上升,TMP随运行时间呈先缓慢上升后快速上升的变化规律。SBAC可以有效降低污泥混合液中EPS和SMP的含量和组成比例,改善膜表面泥饼层的性质和结构,减缓膜表面泥饼层的形成和增长以及膜孔内的堵塞现象,从而减轻了膜污染。在一个操作周期内,投加SBAC主要是延长了TMP的缓慢上升阶段,从而使膜组件的清洗周期由17 d延长至21 d。 相似文献
19.
20.
MBR系统是垃圾渗滤液处理的核心,其设计对整个渗滤液处理系统稳定达标排放至关重要。MBR生化处理系统的设计应以COD进行计算;规模较小时可以采用一条线(一套处理系统),规模较大时需设置二条线(并联的两套处理系统),对渗滤液处理出水总氮无要求时采用单级生物脱氮,对出水总氮有要求时采用二级生物脱氮;设计中应合理选取水温、泥龄、污泥浓度、剩余污泥产率及单位耗氧量等参数,通过计算确定混合液回流比;外加碳源可以采用甲醇、乙酸钠、葡萄糖等,分别投加在缺氧池和后置反硝化池;通过控制生物池内水的流态、利用空气管道控制曝气区域、控制膜分离和污水冷却系统回流位置等技术措施,可以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