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建国 《城市规划》2018,(1):9-19,73
城市设计正在成为中国城市转型发展中的学术探讨和工程实践热点。本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城市设计思想理念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深入分析研判国内外城市设计学科和专业领域发展前沿的基础上,认为城市设计已经历了传统城市设计、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绿色城市设计几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已经呈现出以数字化为方法工具特征的城市设计发展新趋势,进而提出第四代"数字化城市设计范型"的学术主张并概括剖析了其五大创新价值。城市设计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多重尺度的全链空间体验性把握",而数字化城市设计极大延伸了这种体验把握的尺度。城市设计四代范型之间并非简单的演替关系,而是在同中有异的设计目标、不同的空间尺度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作用下的传承和部分迭代的城市设计"范型合体"。数字化城市设计不仅拥有人机对话的社会价值和设计创意,而且其拥有的量化属性和数据库成果,可以更有效地结合乃至融合到中国法定的城市规划体系中,进而实现城市设计基于系统协同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塚本由晴"第四代住宅"设计实践为切入点,探讨其设计本体与相关城市建筑研究。塚本由晴的城市研究反映出其开放包容的城市观念,致力于观察城市中"自发生长"的无名建筑,以寻求对建筑学的启迪。而其"第四代住宅"设计实践则给出了如何将城市观察转化为建筑学操作的具体方式。继而,文章探讨了塚本由晴"第四代住宅"研究及设计实践对当下我国城市住宅更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绿色开放空间是城市实现温室气体减缓排放和城市气候适应性提升的重要空间载体,因此在传统的开放空间设计方法之外,探讨气候变化视角下的绿色开放空间城市设计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中心城区为例,基于RS、GIS等数字技术,根据"二维绿量"和"建成环境降温需求"两方面综合评价绿色开放空间的气候调节效应,并基于此将北京中心城区划分为四类设计策略分区,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城市设计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4.
赵宏宇  高洋  王耀武 《规划师》2013,29(4):86-91
城市、建筑、景观三个层面的设计脱节问题是影响山地城市设计中资源整体利用和特色突显的主要原因之一。重庆悦来生态城规划从分析水资源在山地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入手,结合水敏性城市设计的理念、特征及控制内容,提出了基于水资源和城市空间耦合互动的山地水敏性城市设计基本原理和特征,探索"城市、建筑、景观"三位一体理论的城市设计新思维,有效整合山地资源,主动实现防灾减灾、生态营造,使山地城市设计的构想和空间形态具有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5.
姜梅  姜涛 《中国园林》2010,26(3):55-57
详细介绍了现象学方法的概念和特征,比较了基于现象学方法的城市设计与传统城市设计方法的异同,详细介绍了基于现象学方法的城市设计特征、过程和步骤。指出基于现象学方法的城市设计特别关注城市中人的日常生活,聚焦于城市形态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城市特征与识别性,公共空间的塑造等问题,由于它"最小干预"的原则以及"微观控制"的手段,特别适用于建筑密度大、人口多、城市肌理复杂的旧城改造和以生态为目标的城市绿地系统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6.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城市设计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自下而上是自组织理论的重要依据,城市设计的复杂系统、环境影响、多样需求和韧性协调恰与自组织系统的复杂性、开放性、多样性、动态性等相匹配。多代理系统具有完善的自组织过程,以其为媒介的自组织城市设计经历了从单一系统到集群智慧,再到反哺互惠的发展演进。文章以上海虹口港地区为实验对象,行为需求为导向,探索自组织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设计方法。运用多代理模型赋予粒子群"个性"参数和特征环境要素的吸引力场,结合实地调研调整参数,经过互动模拟、动态信息筛选,对公共空间骨架、核心空间和跨河节点等进行数字化生形。从运算中脱颖而出的形态是人机智能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以大数据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研究热点使城市设计出现新的变革.数字化设计作为高新技术具有难掌握、难普及等特征.高等教育作为数字化设计理念培养的起点,规划、构建和研究数字化设计课程可为数字化设计的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结合环境意象体验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更直观和真实地参与到数字化教学研究中.同时它可以为城市设计工作提供海量且精准的数据信息,为培养数字化城市设计人才提供理论支撑,为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融入教学与学习过程提供新的可能性,推动数字化体验式教学的再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空间的集约化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精细化"逐渐成为城市与建筑设计领域的热点话题。无论是从城市、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还是从城市设计师思考问题的广度与深度来看,"精细化城市设计"是城市设计在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市设计领域,有学者已从工具、对象、程序/管理等主要线索对"精细化"进行了相关探讨。本研究在精细化趋势下,从专题的视角切入,以"专题-专项-专用"为核心线索,基于"行为-时空-安全"关联,确定了精细化城市设计的涵义与特征,并对其社会、空间、技术、政策等四大基础进行了剖析,最后以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为例,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可操作的纲领性方法框架—站点影响域精细化城市设计方法,并通过3个示范案例进行了阐释。论文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围绕以下3组关键问题展开:首先,精细化城市设计涵义与特征是什么?第二,基于"行为-时空-安全"精细化城市设计的社会基础、空间基础、技术基础、政策基础等的重点研究内容有哪些?第三,面对以站点影响域为例的特定城市空间,基于"行为-时空-安全"精细化城市设计方法体系由哪些内容构成?进而,论文相应确定了以下3组联系紧密又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1)精细化城市设计的涵义、特征及其他基本问题;2)基于"行为-时空-安全"精细化城市设计运作的社会基础、空间基础、技术基础、政策基础;3)基于"行为-时空-安全"的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精细化城市设计方法体系。基于行为与时空的关联,以及最紧迫的安全需求,精细化城市设计是指,针对城市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关键性专题事件,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深度的专项挖掘和剖析,运用相应专用技术手段与工具,实现对特定空间范围内的空间组织。通过归纳与演绎结合、仿真与现实比较、大数据与小数据结合分析、描述性与规范性研究结合等研究方法对以上主要内容的研究,最终得出了3个关键性结论如下:1)基于传统、现代主义、绿色、数字化等数代城市设计的经典理论,以"专题-专项-专用"为核心线索,在叠合与迭代的双重思维下提出了基于"行为-时空-安全"关联的精细化城市设计,其具有"专、透、深"3个关键特征;2)以行为与时空互动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最典型城市区域为例,通过分别对基于"行为-时空-安全"关联的精细化城市设计方法的社会、空间、技术、政策等四大基础的解析,明确了精细化城市设计过程中各基础的重点内容及其研究过程框架;3)以"行为-时空-安全"关联问题较为突出的站点影响域为例,采用等时线对站点影响域进行了分级,针对站点影响域内精细化行为需求与复杂性环境的突出矛盾,提出了站点影响域精细化城市设计方法。在精细化趋势下,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新时代背景下城市设计理论的更新提供新的立足点与参考点,更重要的是,既为可持续城市空间建构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提供针对性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指导,也为今后制定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及具有相似特征地段相关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规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城市设计史是一个曲折断续、与外界不断交互的片段化发展过程,不具备进行线性思想归纳的可能。本文尝试从当代中国城市设计的争议出发,凝练形成"技术-价值"的思想分化路径。基于该路径,文章辨析了理论和实践中"形体的设计"、"设计的综合"、"设计的控制"、"政策的设计"等四种思潮倾向,并初步总结了思潮流变特征和流变机制。文章试图建立一个思潮演进框架,为全球化背景下城市设计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提供参考坐标。  相似文献   

10.
杨滔  胡文娜  秦潇雨  林旭辉 《住区》2021,(4):120-124
本文以"深港双年展"的作品为例,阐述数字孪生场所营造的设计理念,探讨未来城市建筑之中人们感知的多元能力,及其伴随而来基于BIM与CIM的空间信息多维整合能力、界面互动模式、行为聚集模式.进而思考通感城市的定义,即借助数字技术感知界面,真实的物质城市发生多维折叠,构成无限扩展的空间和流变,数字化的城市建筑和人类将嬗变出新...  相似文献   

11.
张津铭 《城市建筑》2022,(12):56-58
城市设计已经历了三代范式,随着移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第四代数字化城市设计范式应运而生,为城市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数字化城市设计有其出现的必然性,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城市设计的前期分析和成果展示,同时服务于智慧城市管理。但数字化城市设计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数字化城市设计中数据获取和处理难、敏感数据的隐私性,以及盲目追求新技术等问题进行探讨,为数字化城市设计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往的研究多基于历史宏观视角,对城市设计的发展范式、阶段等进行回溯式归纳,而对城市设计各时期的核心关注点则缺少研究。城市设计的核心关注点是城市设计目标、设计方法的聚焦,是各发展范式、阶段的具体落实,其地位至关重要。本文尝试从"核心关注点"这一全新视角切入,总结城市设计的发展规律,并将基于核心关注点衍生的相关规律归纳为"核心关注点理论"。以核心关注点理论对城市设计进行划分和梳理,并配以案例解释,探索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规律,探究关注点的变化内容和原因;发掘历史激荡进程中变与不变的要素,总结规律性和本质性的特征,为转型期的中国城市设计创新发展探寻道路。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15)
笔者从人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和需求入手,对城市家具功能的整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城市家具形体的契合进行了三种方式的尝试,对当前数字技术应用于城市家具的三种形式进行了论述,拟探索出多功能城市家具设计的方法,从而为"两型社会"语境下的城市家具设计研究进行理论补充。  相似文献   

14.
朱子瑜  李明 《城市规划》2011,35(Z1):54-60
基于对国内城市设计实践的现状实效认知,以"过程融合"为切入点,提出转变城市设计服务模式的设想,并结合北川新县城城市设计工作实践,从技术服务与组织建构的双重视角以及宏观、中观、微观的不同操作层面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使得城市中心区内的大量工业建筑在城市更新中经由改造再利用进入生活领域,其外部界面需要全新的面目适应这一转变。论文对工业建筑外部界面改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当代中国城市中心区改造的现实和特征,认为场所环境、功能需求、结构实体、技术选择四个方面影响着其外部界面的改造结果。在此基础上,当代建筑多元文化的异常繁盛则为改造后的外部界面融入现代生活,体现时代特征提供了参考视角。论文结合当前实践中的优秀案例,提出了基于"工业美学"表达、基于生态环境营造、基于场所精神表达、基于多元建筑理论的改造设计方法,为后续的改造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规划信息化背景下,城市设计编制面临着提升自身科学性的难题。信息化和数字技术方法,为城市设计编制带来新的工作思路和技术方法,能有效得提高城市设计科学性、有效性,提升城市设计编制和管理的工作效率。文章对目前城市设计数字技术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城市设计数字技术应用框架,对城市设计编制各阶段技术应用内容进行介绍,介绍了编制过程中标准化、科学化、可视化、精细化和协同化五项内容要求,以白云新城地区城市设计优化项目为例,介绍编制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国内总体城市设计实践的剖析,以有效互动为技术切入点,提出总体城市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整合设计的设想,并结合北川新县城总体城市设计工作实践,提出定调、前置、平行、深化与延展的五步整合互动的工作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城市设计古已有之,城市设计的技术发展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时代变革不断演进.通过梳理城市设计时间线、城市设计技术方法演化中的大事件、城市设计技术相关著作及期刊文献,自下而上地总结出120余个不同时期的城市设计技术方法,并通过知识图谱将城市设计技术知识域矢量化,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演替关系,提出城市设计技术的基本分类.将八类城市设计技术的演化按照时间和技术迭代进行"纵切"解析,发现存在"八脉并行"的特征,每条脉络都经历多种技术方法的层层迭代,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集成、改良、分化、创新,形成了不同形式的脉络特征,并得到"三阶迭代"的演进特征,即古典美学阶段、空间计量阶段、数字智能阶段.最后,在"三阶迭代"与"八脉并行"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城市设计技术演进趋势展望.  相似文献   

19.
公园城市,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今天的对话安排了三个议题,每个议题有三到四位专家做引导性发言和主题讨论,然后请与会的其他的专家做评论和建议,再和听众做一些互动,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这个概念,之后成都市组织了国内外机构参与的"公园城市理论与规划方法"的8个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存量更新背景下基于绿色城市设计方法对山地城市进行更新探索,对实现城市与自然协同共生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方法】针对自然要素在山地城市复杂条件下呈现的动态特征,引入渗流力学理论,数字化识别地形、水体、生物3类流要素,解析其内在关联和影响机制,顺应渗流规律提出“织脉”设计路径。【结果】以重庆万州区为证,研究发现水体流与城市界面高密粘连,地形流、水体流在城市颗粒中渗透率低,水体流的孔隙阻力存在季相变化,通过扩大蓝绿空间孔隙度、增加滨水空间浸润区等措施可以提升城市渗透率。【结论】基于渗流力学理论,解释山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规律,顺应规律发掘设计路径,为山地城市生态空间因地制宜规划提供绿色城市设计方法的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